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检测·课时达标
【基础组】[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
1.(2012·天津学业水平检测)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来源:Z+xx+k.Com]
①社会正处于巨变时期
②各国竞争与政治变革的需要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④儒家思想尚未取得正统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
3.(2012·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孔子曾在杏坛传道授业,他向其弟子阐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 C.克己复礼 D.法不阿贵
4.“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有教无类
④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儒家自创立后不断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仁政”的学说
B.“以德服人”的观念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思想
D.“法不阿贵”的思想
6.古语云:“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其中关于“刚柔”的观点符合(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7.(2012·襄阳高二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至战国后期思想界又出现统一的趋势,即“百家争鸣,一家胜出”。胜出的一家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8.(2012·浙江学业水平测试)战国初期,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当时有一位反对战争的思想家,劝说楚王停止攻宋,最后迫使楚王放弃攻宋计划。这位思想家属于(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来源:Z.xx.k.Com]
——《韩非子》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礼”的实质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提升组】
10.(2012·南通模拟)《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这一时期“私学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
A.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
B.分封制遭到破坏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12.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其中体现“人我和谐”的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2012·合肥模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累累若丧家之犬”等。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14.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人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据此,你认为荀子( )
①主张“性恶论” ②重视礼制
③强调教化 ④主张礼法并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2012·厦门高二检测)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16.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7.(2012·汕头模拟)“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材料中的言论主张( )
A.厚德爱民,实行仁政 B.知识即美德
C.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D.严刑峻法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
见解。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①②③都是对战国时期社会状况的正确认识,④与“百家争鸣”无必然联系,也并非原因,故选A项。
2.【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从不同阶层、群体出发,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因此答案选择B项。
3.【解析】选C。A是道家的主张,B是墨家的主张,D是法家的主张。只有C属于孔子的主张。
4.【解析】选A。①②③均属于孔子思想的精华内容,而④属于孔子思想的保守的部分,应排除。
5.【解析】选C。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荀子的“人性本恶”学说;D项是韩非子的思想。
6.【解析】选C。材料“损刚益柔”体现了道家学派此消彼长的辩证思想,因此选择C项。
7.【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增强了国力,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选择B项。
8.【解析】选D。由题干材料中的“反对战争”可知反映的是墨家“非攻”的思想,故选D项。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可从孔子的阶级立场出发。第(2)题注意诸子从不同立场和不同角度上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治国方案。第(3)题注意从儒家、法家思想的根本目的方面来回答。
答案:(1)维护奴隶制度。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同: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或维护统治。
异:孔子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主张用严刑重罚治国。
(3)法、儒两家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10.【解析】选C。A、D是“私学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B是政治条件,C产生于秦朝。故选C。
11.【解析】选A。诸子百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12.【解析】选B。A项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C项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D项反映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只有B项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规律方法】孔子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3.“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变式备选】(2012·无锡高二检测)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据此判断,复旦校训应出自下列哪部典籍( )
A.《韩非子》 B.《墨经》
C.《老子》 D.《论语》[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选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是孔子对仁的一种解释,因而这一校训出自《论语》。
13.【解析】选B。解答本题需要了解诸子百家中儒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当时统治者对儒家思想兴趣不大,主要在于儒家的思想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14.【解析】选A。“人之性恶”反映了荀子的“性恶论”;“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反映了荀子重视礼制和教化。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5.【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以看出是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体现。
16.【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道家的知足常乐和辩证法思想。
17.【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必待州部之严刑者”“听于威”可以判断是法家的思想主张。
1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反映了孟子“人性善”的伦理观,政治上则主张“仁政”;从材料二中的“生而有好利焉”等,结合所学知识,荀子认为“人性恶”,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第(2) 题麦迪逊认为“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因此麦迪逊与荀子都主张用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与引导。第(3)题需要全面客观地分析人性两个方面的统一。
答案:(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课件35张PPT。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_____
_______大变动。
(2)阶级基础:___受到统治者的重用活跃起来,他们代表本阶
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提出自己的主张。
(3)文化基础:_________出现,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社会
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政治和经济士私人讲学2.表现:庄子韩非子荀子孟子3.影响:
(1)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的_________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_。
(3)是中国学术文化、_________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思想解放运动思想道德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晚期的孔子:
(1)思想核心:“___”,即爱人;实现“仁”,要做到“_____
_______________”。
(2)政治主张:
①统治者要_________,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_____和任意
刑杀。
②主张“_________”,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________”,打破了贵
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治民苛政克己复礼有教无类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仁政王道人民群众人之性恶(2)历史影响:
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
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②战国后期,_____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儒学【学习思考】
结合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问题的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春秋晚期的老子:
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
②政治观:强调一切顺应自然,主张“_________”,希望回到
_________的理想社会。
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
易、贵贱、祸福都是_________,不断转化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相互依存道(2)战国时期的庄子: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_____的。
②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
_____上的自由。相对精神2.法家:战国时期的韩非子。
(1)地位: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君主要_________,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
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_____理论。
(3)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___________
_____的历史发展趋势。以法治国法治大一统专制国家【警示钟】
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
(1)儒家主张“仁政”,而法家主张严刑峻法。
(2)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儒家主张积极入世,道家则主张“逍遥”“超脱”。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探究讨论】
材料一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材料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德经》
材料四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请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有了质的飞跃,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大变革,所以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了怎样的“和谐”思想?
提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
(3)材料三反映了老子怎样的治国思想?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一思想?
提示: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②老子的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不妄为,不胡作非为。(4)结合材料四,分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②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大一统的趋势。③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5)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和道家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提示: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要顺应时势和民心。【要点归纳】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想一想】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依法治国”相同吗?
提示:韩非子的“法治”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并没有摆脱“人治”。“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二者有本质的不同。【跟踪训练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与之吻合的依据是( )
A.促成思想解放 B.反对君主专制
C.鼓励民族独立 D.主张克己复礼
【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五四运动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没有反对君主专制和鼓励民族独立的内容,五四运动没有克己复礼的内容。故选A。【变式备选】韩非子主张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他的这种思想( )
①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②与当今的“依法治国”有本质区别
③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④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选C。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实质上是维护君主统治的工具,本质上仍是一种“人治”,因而不能说法是至高无上的,排除④,选C项。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探究讨论】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三 治之经,礼与刑。
——《荀子·非相》
请分析:
(1)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何不为统治者推崇。
提示:①“克己复礼”的实质是西周时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②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不能适应当时诸侯争霸,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2)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分别表现在什么方面?
提示:①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必须重视民众,并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②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的思想,但荀子也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3)怎样正确认识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
提示:孟子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4)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
提示: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主张为和平化解各种矛盾提供了思想依据;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要点归纳】
正确理解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内涵主张“无为”,希望退到
“小国寡民”的状态反映了面对春秋奴隶制度崩溃、战乱不断的社会局面,人们消极、没落的情绪反映了随着春秋时期奴隶制的
瓦解,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挽
回奴隶制统治的愿望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荀子主张“仁义”“王道”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主张调和
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的
观点体现出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小
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希望社会
安定的愿望主张“兼爱”“非攻”,要
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
人唯贤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
“法治”,建立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
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
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主张【跟踪训练2】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忽视等级差别)等。”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
【解析】选B。战国时期儒家崇尚“礼”,墨家主张“功用”“俭约”“僈差”等,故这句话是战国时期儒家、墨家的争鸣。【变式备选】春秋战国时期世道衰微,孔子因此提出了“礼”的思想,孟子更为“礼”所规定的秩序的合理性,寻到了颇为深刻的人性依据。这个依据是( )
A.民贵君轻 B.人本性善
C.重义轻利 D.浩然之气
【解析】选B。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人性本善,这是孟子主张仁政的人性依据。A、C、D虽然是孟子的主张,但与题意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