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3】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课时达标:第3课 宋明理学(2份,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3】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课时达标:第3课 宋明理学(2份,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01 20:46:24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检测·课时达标
【基础组】
1.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
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
2.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尊君 [来源:学科网ZXXK]
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C.继承德治主张,强调民本思想
D.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3.(2012·南京高二检测)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
A.“施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
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C.“心外无物”“心即理”
D.“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4.(2012·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应该是( )
A.孟子 B.朱熹 C.董仲舒 D.荀子[来源:学科网ZXXK]
5.以下是《宋史》中出现的人名: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由此可见,宋人取名深受当时哪一思想的影响( )
A.佛学 B.道学 C.理学 D.法学
6.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 )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7.宋朝的陆九渊和二程、朱熹都是我国的儒学大师。陆九渊和其他三人的学说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
A.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来源:学科网]
B.“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C.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
D.宇宙便是吾心
8.(2012·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程颐 B.朱熹
C.董仲舒 D.王阳明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无欲,非圣人不能也……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问:“饥食渴饮,冬裘夏葛,何以谓之天职?”
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明年(隆兴六年)夏,大旱,(朱熹)上疏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宋史·朱熹传》
材料三 今之治人者,视古贤圣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多出于鄙细隐曲,不措诸意,不足为怪;而及其责以理也,不难举旷世之高节,着于义而罪之。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天理”和“人欲”的含义?
(2)材料二中朱熹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意义。
(3)概括材料三中戴震所批判的政治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指出戴震持批判态度的时代背景。
(4)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与“今之治人者” 运用理学的各自意图。
【提升组】
10.(2012·潍坊模拟)宋朝倾向于务实,却造就了许多或严谨或浪漫,长于思辨的杰出历史人物。其主要原因是( )
A.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B.重文轻武,理学盛行
C.交通发达,贸易兴盛       D.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11.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韩愈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在于( )
A.致力于复兴儒学 B.主张儒、佛、道并重
C.创立了理学体系 D.提出“致良知”学说
12.(2012·泉州模拟)“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坐落在武夷山的“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对以上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
B.福建是朱熹宣传理学的重心
C.朱熹继承与创新了儒学思想
D.朱熹思想的影响力超过孔子
13.宋代儒学家们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开始( )
A.从道德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人性出发 D.从事物的本原出发[来源:学科网ZXXK]
14.(2012·南通高二检测)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的“格致”的含义是( )
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
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
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
15.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下面说法,与之含义最接近的是( )
A.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
B.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16.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把自己的学说主旨归纳为四句箴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位思想家是[来源:学*科*网Z*X*X*K]
( )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17.(2012·郑州模拟)我国某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下列思想中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 )
A.因材施教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18.(2012·泰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其根本目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判断应是理学。
2.【解析】选D。理学家从世界的本原出发,将世界的本原、社会、个人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体现了天人关系理论的完整严密,故选D项。
3.【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理学思想家的观点,其中符合“二程”思想的只有B项。A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观点,D项是孔子的思想。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强调理是万物的本原,结合所学可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故选B项。
5.【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理学中关于个人修养的准则,题干中宋人取名都体现了理学的观点,因此选择C项。
6.【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陆九渊“心学”探究真理的方式方法——“发明本心”,因此选C项。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陆九渊是南宋的心学大师,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观点,而其他三人并不是心学的代表。
8.【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心存良知”“皆可为圣贤”来判断应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理学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第(2)题可从材料中“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中得出,这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第(3)题注意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并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概括时代背景;第(4)题可结合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来分析回答。
答案:(1)含义:“天理”是指人的正当(基本)欲望;“人欲”是指人过分(非分)的欲望。
(2)主张:正君心,体恤百姓(或以民为本);意义:有利于封建君主实施仁政(维护统治)。
(3)现象:统治者强调(维护)等级秩序,下层民众遭受理学迫害(或统治者以理压迫下层民众)。
背景:君主专制日趋强化,程朱理学趋于僵化(程朱理学居统治地位)。
(4)意图:朱熹,用理学规劝统治者。“今之治人者”: 用理学压迫(束缚)人民。
10.【解析】选B。宋朝在治国方面重文轻武,且理学盛行,因为理学使儒学走向思辨化,故出现了许多长于思辨的杰出历史人物。
11.【解析】选A。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开启了宋代学者复兴儒学的新局面,为理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B项与韩愈不符,C项发生于宋代,D项是心学家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2.【解析】选D。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殿前的楹联,体现了朱熹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D表述显然错误。
13.【解析】选D。宋代理学家发展了儒学,将世界本原、社会和个人联系在一起,提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这里的“理”就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故选D项。
14.【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朱熹探究“理”的方法,即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因此选A项。
15.【解析】选C。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与材料中相对应的是C项。
【规律方法】用全面的观点评价宋明理学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4)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1)尊卑等级的观念。
(2)重男轻女的观念。
(3)因循守旧的观念。
(4)重利轻义的观念。
(5)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变式备选】(2012·厦门高二检测)右图纪念币写有“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八个字,围绕此内容所发表的议论不准确的是( )
A.伦理道德是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B.理学对中国社会具有较深远的影响
C.理学对民族人格的塑造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D.全面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诈性
【解析】选D。理学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学一方面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作辩护,另一方面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D项表述过于偏颇。
16.【解析】选D。“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从以上的“心之体”“良知”来判断应是王阳明。
17.【解析】选C。“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指把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念较接近。
18.【解析】本题以儒学的道德理念为主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可直接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第(2)题从材料中“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可见董仲舒继承了传统儒学“仁”的思想,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第(3)题注意结合理学的特点。第(4)题可结合材料内容来概括回答。第(5)题需要综合以上材料来概括,注意从时代的发展及儒学内容的调整来总结。
答案:(1)仁,克己复礼。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4)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5)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
课件32张PPT。第3课 宋明理学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盛行,_____也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道教2.表现:佛教、道教儒学贵儒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儒学【警示钟】
正确认识“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二、程朱理学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_____、抨击_____的活动。
2.含义:理学是儒学融合了_____思想、形成的以___为核心的新
儒学体系。儒学佛道佛道理3.主张:
(1)北宋的程颢、程颐:
①哲学观(核心):__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②道德观:把天理和_________直接联系起来。
③认识论:主张“_________”,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
起来。
(2)南宋的朱熹:
①道德观:天理就是_________,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
“_______________”。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_________,而不是
求科学之真。天理伦理道德格物致知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道德之善4.影响:
(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_________,有力地维护
了_____________,束缚了人的思想。
(2)朱熹编著的《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
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
形成了“_______”学派。官方哲学封建专制统治四书章句集注朱子学【学习思考】
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提示:首先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三、陆王心学
1.背景:
(1)明中期以后,_____________陷入危机。
(2)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_____,才能挽救统治。
(3)王阳明继承发展了_______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封建专制统治人心陆九渊2.主张:心致良知反省内心理理心外无知行合一3.影响:
(1)_________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_________以及_________都产生
了深远影响。明朝中期文化教育伦理道德【警示钟】
正确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在哲学观、道德观、认识论等方面有差异,但二者本质上都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程朱理学的主张
【探究讨论】
材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二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
——《朱子语录》材料三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材料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请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程”、朱熹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三人主张的共同之处。
提示:①二程:“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②朱熹:“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气”不能分离,但“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共同之处: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2)理学也是儒学,理学和传统儒学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提示:①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从自然的本原出发,提出了“理”的核心思想。“理”既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原则。②理学使儒学走向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提示:①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理学?
提示: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要点归纳】
程朱理学的三大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程朱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跟踪训练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出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开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选B。A项是理学的积极影响;C项与董仲舒的新儒学相符;D项是理学与传统儒学的相同之处。只有B项符合题意,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变式备选】下列有关宋朝时期程朱理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 
B.“二程”的理学学说有唯心的一面
C.是儒学者重塑儒学合理方面的结果 
D.和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相对而立
【解析】选D。理学将儒家的伦理纲常说成是“天理”,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从这一角度上说,理学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是一致的。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探究讨论】
材料一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请分析:
(1)在贯通明理方面,材料一、二有什么区别?
提示: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上述两材料反映的思想在属性上是否根本对立?为什么?
提示:①否。②二者本质相同,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都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
(3)试说明理学与心学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心学也是理学,心学是理学的升华、发展。【要点归纳】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不同点:“理”是万物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强调“格物致知”“心”是万物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心即理”“致良知” 2.共同点:
(1)地位: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2)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3)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4)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想一想】为什么说“阳明心学”已走向极端?
提示:相对于宋代以来的朱子学,阳明学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由客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向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转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跟踪训练2】无真儒,天下贸贸(注:贸贸,纷乱貌)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这突出了   
( )
A.理学的重要性
B.道家思想的重要性
C.佛教治理社会人心的重要性
D.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解析】选A。从材料中“无真儒……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可以看出强调的是理学的重要性。【变式备选】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说明朱熹认为( )
A.“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的
B.“天理”和“人欲”是可以并存的
C.“天理”和“人欲”对人类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D.“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永恒存在的普遍规律
【解析】选A。从材料中“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可以看出,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的。B、C与材料内容不符,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