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检测·课时达标
【基础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十年建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2.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
C.“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高考
3.右图所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施行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4.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力量办学获得了迅速发展。观察右图,图中景象的出现最早应不早于(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1世纪初
5.(2012·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曾决定,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据此可知这个决定是( )
A.实行改革开放 B.推行“双百”方针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推行扫盲教育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繁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党和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B.中国出现了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
C.党和政府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综合国力提高
7.(2012·永州高二检测)下列发展科技、教育的口号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科教兴国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8.(2012·福州模拟)阅读《1957—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对我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曲折发展合乎逻辑的感想是( )
A.必须大办高等教育
B.必须重视基础教育
C.必须重视教育和按教育规律办事
D.必须重视培养“工农兵学员”
【提升组】
9.2012年6月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
A.建立人民教育制度
B.普及义务教育
C.迅速发展高等教育
D.尽快恢复高考制度
10.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需要而提出的是( )
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
方针”
11.(2012·永州高二检测)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B.建立职称评定制度
C.实行三级学位制度
D.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12.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个纪念首日封,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D.国家“211工程”计划开始实施
13.(2012·浏阳高二检测)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请选择一个合适的横批
(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14.(2012·天津模拟)从1872年到1876年,中国共有120人渡洋深造,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超过80万人。材料中两个时期中国留学教育作用的主要相同点是( )
A.有利于新式人才培养 B.改变了旧的制度
C.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D.标志着近代化的起步
15.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
16.下表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高考制度的恢复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17.(2012·合肥模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大学分8科(相当于学院):经学、政治、文学、医、格致(理科)、农、工和商。在1911年以后,分为7科:文、理、法、商、医、农、工。工科又分11门(相当于系):土木、机械、船用机械、造船、兵工、电机、建筑、应用化学、火药学、采矿、冶金。理科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门。
——张维《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
《百年潮》2001年第4期
材料二 1918年、1930年中国大学理工科学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根据《中国百年教育年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这个时期(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青年……普遍地产生了“工业救国”“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思想。因此,学习理工科,尤其是学工程技术的人数大大增加。政府在发展理工科高等教育和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较前有所强调。
——苏渭昌等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材料三 与1949年以前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历史最高年份人数相比,1952年这4个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但政法类在校生却从37 682人下降到3 830人。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而到1962年则仅占0.46%。
——[美]麦克法夸儿、费正清主编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18至194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布局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这一布局变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由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可知,该方针施行时我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B、C、D与材料不吻合。故选A。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推荐评语、家庭出身、文化程度等方面可以判断此人上大学得益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故选D。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由“希望小学”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基础教育领域实施的希望工程,应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现象。故选C。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题干强调的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实际上强调科技、教育的发展。故选C。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
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①提出于1956年,
②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末;③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④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故选A。
8.【解析】选C。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导致1960—1971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减少;改革开放后对教育工作拨乱反正,1971—1997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增加。C符合题意。
(2012·苏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学者在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史时发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教育家,其分布的时代相对集中,颇具特点。
——依据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
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整理
材料二 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出现于废科举、兴学堂的急剧变革中,其发展轨迹深受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废科举前,出国留学者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士绅、官僚及女子留学风气未开。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前述20名湖南留日女学生,年龄在20岁以上者13人,其中最大者已48岁,最小者仅14岁。士绅留学生年龄普遍较大。……1904年,中国留日1 300名学生中,习文科(包括法政、师范和普通科)者达1 100余人,学武科者200余人。1909年清学部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录用225人,即有168人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用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
——《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材料三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1)分析两宋时期出现众多教育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分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政治等因素;第(2)题分析留学群体的来源、年龄结构、所学科目的情况等;第(3)题三者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答案:(1)社会经济发展(或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重文轻武;科举制度的发展;理学影响;科技进步;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2)特点:留学生群体涵盖面广泛,传统士绅占有重要地位;留学生来源广,年龄层次跨度大;在留学科目结构上,法政科盛极一时。
影响: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政治、经济、思想解放、社会风俗、教育等)。
(3)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教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广大人民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A体现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需要,符合题意;B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思想,C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思想,D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教育思想,均不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要求。
1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重视专”“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等信息可知,A符合题意;B、C、D均与“传统制度”无关,故选A。
【规律方法】恢复高考制度的历史意义
(1)恢复高考制度对当时推动恢复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党的历史性转折具有重要意义。(2)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3)它顺应了社会公众对人才观念的认同,重建了价值体系和观念,迎来了通过公平竞争改变个人命运的时代,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变式备选】(2012·成都模拟)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A可选;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排除;1995年中国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C排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结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D排除。
12.【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及国家“211工程”计划开始实施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在教育领域实施的政策,与材料中的“科技”无关;因此本题选B,是在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的大环境下进行的。
1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由上联、下联内容可知,二者强调科技、教育,横批应包括上述内容,B正确;A片面;C、D与上下联关系不大。故选B。
1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两个时期分别是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了新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A不是主要相同点;B、D不是共同点。故选C。
1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归根结底,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教育的发展,让教育为现代化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1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能力,结合时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表格中百分比的变化可判断,A、B、C与题意无关。故选D。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题紧扣材料归纳概括;第(2)题结合数字变化分析发展状况,成因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理解;第(3)题依据关键词“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政治类”等概括变化,影响从经济、教育等不同角度分析。
答案:(1)革命前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并存。
革命后增加法律等学科,体现了民国建立后民主法制的发展;理工科分科更细,学科较多。
(2)状况:理工科在全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数和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学工程技术的人数大大增加。但理工科学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所占比重仍然
较小。
成因:列强侵略的加剧,激励了青年努力学习;政府的重视与引导;“工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影响;西方教育模式、留学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3)变化:工科、农林、师范、医药等院校在校学生大幅增加;政法专业学生人数大幅度下降,比重极小。
影响: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人民教育的发展;政法专业人数比例下降,会导致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不足。
课件34张PPT。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过渡时期:
(1)措施: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
建立_________事业。
(2)方针:确立教育要为_________服务,学校要向__________
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影响: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_________
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人民教育国家建设广大工农社会主义2.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___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措施:在发展_______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_________的学
校教育制度。
(3)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_。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_________的建设人才。智育体育全日制半工半读国民教育体系德才兼备【学习思考】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提示:(1)发展:①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被卷入“扫四旧”批____
_____活动中,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_____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
始招收“___________”,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影响:造成_______________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
降,中国与_________的差距拉大。资派高考工农兵学员各行业专门人才发达国家走【警示钟】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并非直接体现在教育的发展上,而是教育发展在科技和人才上的体现;“文化大革命”验证了这一结论,它使我国教育事业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许多方面本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起来。三、教育的复兴
1.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_______复出,自告奋勇抓
教育。邓小平2.措施:度高考制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义务教育法职业学位自主权211工程国家拨款希望工程教育经费3.成就:
(1)一批重点高校和___________迅速发展壮大。
(2)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_____________和扫除青壮年
文盲。重点实验室九年义务教育【警示钟】
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底,此时“文化大革命”已结束,但不属于改革开放时期;“希望工程”是为救助失学儿童而设,针对的是基础教育,而“211工程”针对的是高等教育。 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探究讨论】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在教育领域提出一系列极具开拓性的改革思想,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请分析: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提示:错误估计:错误地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后果:“左”倾错误占领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2)邓小平同志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的? 又是基于怎样的前瞻基点?
提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迫切需要人才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基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为了教育这一“根本大计”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提示:恢复高考、提出“三个面向”、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等。【要点归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局稳定,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想一想】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方针之间有何关系?
提示:“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是“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则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跟踪训练1】1977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 160万!为了解决考生的考试用纸,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由此,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①高等学校开始大量招收“工农兵学员”
②国家在教育战线实行拨乱反正
③国家开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211工程”
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在教育领域拨乱反正,②正确;材料中先印试卷信息表明④正确;③是20世纪90年代的举措。故选B。【变式备选】下列事件与邓小平主持或支持有关。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①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②恢复高考制度
③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④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①是1978年,②是1977年,③是1979年,④是1983年。故选B项。 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
【探究讨论】
材料一 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大的提高。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胡锦涛请分析:
(1)上述材料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提示: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
(2)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呈现出哪些特点?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请你对我国加快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提示:特点:教育发展历程是曲折的;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受政治环境影响巨大等。建议: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的体制等。(3)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提示: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的智力开发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要点归纳】
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
(1)中国古代史上的汉代、唐代能成为当时的封建大帝国,与其对教育的重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自汉武帝设立太学,创立地方学校,尊儒重教,通过察举、皇帝征召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唐代实行科举制使大批的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中国近代,由于遭受列强的入侵,造成了教育的落后,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秩序被破坏,造成中国人才的断层,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是典型的例子。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需要重视的工作很多,但德国与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首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两国的崛起振兴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两国的经济跃居世界前列。 3.从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
(1)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的劳动力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跟踪训练2】据《中国教育》载:“六五”(1981—1985年)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到30 500余人。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改革开放促使国人渴望了解世界
C.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与材料中的时间“1981—1985年”不符;C不符合史实;D是现象;材料反映的本质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迫切和需要。故选B。【变式备选】1958年8月22日,著名的“大跃进”典型县徐水县委草拟了《关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规划草案》,提出1959年,30岁以下的文盲都消灭,到1963年,达到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再过5年,30岁以下的人都达到高等专科以上的文化程度,成为专家。根据以上材料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徐水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之首
B.徐水县的教育发展程度居于全国之首
C.徐水县是较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县
D.徐水县当时的教育思想存在“左”倾倾向【解析】选D。本题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教育上急于求成,严重脱离教育发展实际状况,违背了教育规律,这是“左”倾错误在教育领域的表现;A、B不符合事实;C与材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