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3】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课时达标: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份,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3】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课时达标: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份,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01 21:17:15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检测·课时达标
【基础组】
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兴起的标志是( )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C.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 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反对愚昧与专制的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
A.求同与存异 B.人文与博爱
C.浪漫与现实 D.科学与民主
3.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可见,陈独秀反对( )
A.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
C.孔子主张 D.封建专制
4.(2012·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的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维新运动的影响
C.抗日战争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5.“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白话诗,此诗最早出现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6.(2012·杭州高二检测)当代历史学家袁伟时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告别中世纪的思想革命”,这一评论着眼于新文化运动( )
A.形成了思想解放 B.打倒了传统的权威
C.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D.否定了封建王权
7.(2012·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C.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思想基础
D.导致文学革命的发生
8.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文中的潮流指( )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民主、科学思潮
C.社会主义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9.(2012·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思想解放运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4)材料三对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提升组】
10.(2012·济南高二检测)右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轻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共和制度深得民众支持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11.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12.(2012·南京高二检测)“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
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13.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一文中评价新文化运动时代的人物时曾说道:“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将陈、胡并立是因为他们( )
A.反对专制独裁,讴歌十月革命
B.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掀起白话文运动
C.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五四运动
D.崇尚美国的政治模式,号召民主革命
14.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这个意义特别表现在( )
A.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
B.国内中小学全部使用白话文教材
C.广大妇女获得了解放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激增
15.《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荡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
A.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推动
C.俄国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D.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16.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推论是( )
A.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17.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成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成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成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
B.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C.上海即将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18.(2012·武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场发生在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被称为新文化运动……这个动荡不定时期里的一个高峰……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五四运动’。”
材料一 “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其所凭借于旧传统者是多么的深厚。当时在思想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他们反传统、反礼教之际首先便有意或无意地回到传统中非正统或反正统的源头上去寻找根据。……所以言平等则附会于墨子兼爱,言自由则附会于庄生逍遥,言民约则附会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有时尽管他们笔下写的全是外国新名词,若细加分析则仍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旧格局。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材料二 这场运动的领导者认为,“思想基础”的彻底改变,是现代化和民族振兴成功的先决条件。旧道德、旧习俗、旧文学、旧的社会关系以及旧的经济和政治体制,都受到了贬抑性的攻击,以为新兴的体制开辟道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评述材料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论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蔡元培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胡适、鲁迅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
2.【解析】选D。新文化运动用科学与民主这两面旗帜反对愚昧与专制,掀起了近代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3.【解析】选D。要结合当时“尊孔复古”的背景看问题。陈独秀认为北洋军阀利用孔教复辟帝制,颠覆共和。故他主张的“必排孔教”,实质上是反对北洋军阀复辟专制制度。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材料解读能力。由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和孔子地位下降可知,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D。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积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所以中国近代最早的白话诗应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6.【解析】选B。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也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故选B。
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A,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故排除C(1911年)、D(1917年),而B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8.【解析】选C。《庶民的胜利》介绍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而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运动。
9.【解析】本题以“新文化运动”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回答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第(2)题根据材料“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回答根源,根据“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可知,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封建纲常名教。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分析材料可知,作者对新文化运动从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进行了较客观的评价,应该赞同。理由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主要原因:三次革命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中国人在思想领域中封建意识根深蒂固。旗帜:民主、科学。
(2)根源:自由平等独立之说。阻碍:封建的纲常名教。
(3)依据: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4)赞同。理由:政治上——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思想和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传播,成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
10.【解析】选C。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符合材料及漫画描述的是C。
11.【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可以看出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
12.【解析】选B。材料中认为“近代文明”的主要特征一是人权,二是近代科学,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推崇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
13.【解析】选B。陈独秀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掀起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尤其是青年学生深受其影响,民族意识逐渐高涨,同时题干强调民众关注国家政治事务,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最能体现这一意义。
【规律方法】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变式备选】“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性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等信息可知A正确。B、C、D的表述均与题干信息不符,应排除。
15.【解析】选A。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宣传进步思想,促进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思想的开放,使其在五四运动中成为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
16.【解析】选A。根据主题统计可知,《新青年》在1917—1921年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占的数量较多,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股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17.【解析】选D。本题解题关键应注意时间“1920年”,这时期A、C还没有成为现实,而中国工人阶级在1919年已经登上政治舞台。
1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评述历史观点的能力。本题首先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材料一根据“‘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其所凭借于旧传统者是多么的深厚”“有时尽管他们笔下写的全是外国新名词,若细加分析则仍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旧格局”回答出观点,材料二根据“‘思想基础’的彻底改变,是现代化和民族振兴成功的先决条件”回答出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同时做到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1)材料一的观点:构建新社会(构建新体制或新文化)应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有用的成分。
角度1: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史实:道家、法家思想与儒学的结合;儒学与佛教、道教融合形成的理学;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演进的过程。
角度2:传统的文化与现代意识是相关联的(或:传统文化受到近代文明冲击,具有现代意识)。史实:传统经世致用和近代科技、生产方式相联系,如洋务运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或传统的民本思想等,注入了近代民主和民族主义的含义,如近代反侵略的斗争、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
角度3: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成长经历。史实:既接受了正统的系统的传统教育,又受留学教育和新式学堂的影响。
(2)材料二的观点:与传统思想决裂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现代化的前提(或:开辟新体制应猛烈冲击传统体制的统治地位)。
角度1:辛亥革命后的传统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阻碍。史实:袁世凯政府时期的尊孔复古。
角度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史实: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立法活动、资产阶级维护民主法制反对帝制复辟的斗争、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角度3: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借鉴。史实: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体制创新对中国的影响。
课件34张PPT。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新青年》的诞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清朝封建统治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尊孔复古平等自由志鲁迅二、新文化运动
1.内容:
(1)提倡___________,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_______,反对旧道德。
(3)提倡_______,反对旧文学。
2.意义:
(1)冲击了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
放。
(2)中国_________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封建思想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警示钟】
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中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
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变法的合理性,力图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以便在策略上减少变法的阻力。而新文化运动则提出打倒“孔家店”,主要是针对儒家思想被袁世凯利用作为复辟帝制的理论基础。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1)国内:___________的开展。
(2)国际:俄国_________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表现: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劳动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观我的马克思主义胜利庶民的者3.影响:
(1)陈独秀、_______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_______
_____诞生。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学习思考】
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这个宣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中国将会走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方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探究讨论】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请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提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提示:“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提示: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养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并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要点归纳】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想一想】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有什么不同
提示:新文化运动前期与后期宣传思想的重点不同。新文化运动前期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思想文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则是宣扬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斗争的新阶段。【跟踪训练1】民国时期,保守知识分子惊恐不安,称新文化运动为“洪水猛兽”“异端邪说”“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仪亡,以放荡为己任,以攘夺为责任”。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导致人民道德败坏
B.新文化之“自由”实际是放纵私欲
C.新文化运动导致社会动乱不息
D.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纲常礼教【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所以保守知识分子惊恐不安。【变式备选】“孔家店是粮食店,中国人的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打倒了孔家店,中国人没有粮食吃了,吃面包,牛排,有时候是会不对胃口的。”这是针对下列哪一时期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评价( )
A.明末清初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选D。根据材料“打倒孔家店”可知,这是针对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探究讨论】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是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请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提示:潮流:“西学东渐”(或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
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提示: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中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提示:“五四”以前: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眼光去赞赏西方文化。“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前期倡导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在用新文化批评旧文化。(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提示:变迁趋势:由领先世界到落后于世界潮流;由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言之成理即可,主要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出社会存在的变化即可)【要点归纳】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和对中国
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必然性:
(1)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3)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中国革命指明新的出路。
(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失败,迫使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新的思想武器,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2.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并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跟踪训练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给20世纪初期的中国革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工人阶段登上政治舞台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出现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时间“20世纪初期”和“最大影响”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符合题意。【变式备选】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1920年陈独秀认为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国家不能扫除社会罪恶,说明陈独秀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