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检测·课时达标
【基础组】
1.(2012·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6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2.从1956年国务院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规划开始,我国就确定了“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在( )
A.20世纪50-60年代
B.20世纪60-70年代
C.20世纪70-80年代
D.20世纪80-90年代
3.“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里的“它”指的是成功发射了( )
A.第一枚中近程导弹
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5号“飞船
D.“神舟6号”飞船
4.我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日前研制成功,将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C.集中力量重点攻关
D.近现代以来,雄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5.右图人物是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度的获得者,人们形容他“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他的科技成果主要应用于( )
A.农业 B.工业
C.航天业 D.信息业
6.“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就是
( )
A.袁隆平 B.钱三强
C.邓稼先 D.李四光
7.有人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明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习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中学习制造胰岛素。”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我国成功( )
A.爆炸原子弹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试爆了氢弹
D.建成了核电站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展开。我国科学家首次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是在(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中
B.“大跃进”正风行全国之际
C.“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局面下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三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从此奔月。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析“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原因。
【提升组】
10.(2012·上饶高二检测)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毛泽东提出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并希望苏联在这方面给予帮助,而赫鲁晓夫劝说毛泽东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并表示给予中国核保护。这则材料说明( )
A.中苏存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B.中国核工业没有得到苏联的帮助
C.苏联将要对中国进行经济帮助
D.苏联防止核技术扩散
11.(2012·吉安模拟)在为我国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二十三位专家中,有二十位具有国外留学的经历,留学时间绝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下列对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工作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吸收了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
B.我国的“两弹一星”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高度的爱国热情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研制“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研究工作的真实写照
D.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两弹一星”
12.(2012·广州模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 )
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13.(2012·合肥模拟)在“嫦娥二号”发射成功之时,有人赋诗畅想月宫中的吴刚一定会捧出醇香的桂花酒,盛情欢迎“嫦娥二号”的到来,玉兔唱起欢快的歌,盛赞中华儿女的凌云壮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中国已迈入世界宇航大国的行列
B.“嫦娥二号”引起世人的关注
C.把“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现实
D.不利于世界和平
14.(2012·梅州模拟)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化大革命”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南优2号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15.(2012·福州高二检测)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 )
A.网络技术 B.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火药
16.北京时间2012年6月30日,我国自主设计和集成的载人航天器“蛟龙”号结束了7 000米级最后一次下潜试验,即将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这说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完全处于领先地位
17.(2012·锦州模拟)前国防科委张爱萍主任亲自挥笔命名为“银河”,并题诗一首:“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亿万星辰汇银河”:中国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B.“世人难知有几多”:中国航天人不知流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C.“神机妙算巧安排”: 中国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问世
D.“笑向繁星任高歌”: 21世纪初这一科技里程碑令人备受鼓舞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6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A、B、C、D分别是1964年、1970年、1983年、1973年。故选A。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故选C。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003年“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4.【解析】选D。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主权不独立,经济文化以及科技落后;进入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科技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以D的说法错误。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等信息以及图片可判断,此人是袁隆平,他的科技成果是杂交水稻,属于农业。
6.【解析】选A。由材料中“一介农夫”“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科技上的成就可判断选A。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由材料中“胰岛素”可知,这一观点针对的是我国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属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选D。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影响”可从打破美苏核垄断、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加强国防力量等方面回答。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原因”可从国家实力、“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航天科技发达等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含义: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影响: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原因:国家实力的增强,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当时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A不符合史实;B是现象;C与材料无关;苏联的做法是为了防止核技术扩散,达到与美国垄断核技术的目的,故选D。
11.【解析】选D。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原先是在国外学习工作,但“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两弹一星’”的说法过于绝对,说法错误。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来的,由于国情与时代不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开放前重点发展国防科技,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保障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科技重点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综合国力服务,为持续性发展服务等。
1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A、B、C观点均符合题干材料的意思;D错误,故选D。
1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知识迁移能力。“一五”计划从1953至1957年,A正确;“两弹一星”成果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的,B错误;C不符合史实;南优2号是1973年培育成功的,D错误。故选A。
【规律方法】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建立科研机构及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虽然遭受严重破坏,但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南优2号育成等。第三阶段是1978年“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变式备选】“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 (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发生在1964年,②发生在1965年,③发生在1967年,④发生在1970年,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③④。答案为C。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
16.【解析】选B。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取得的科技成果。题干中的材料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一个方面。A说法错误,C夸大了深海探测技术的作用,D说法太绝对化。
17.【解析】选C。A、B把“银河”定位于航天领域不正确;1983年,我国第一台命名为“银河—Ⅰ号”的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正式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D“21世纪初”这一时间定位不正确。
(2012·深圳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材料四 右图是电影《邓稼先》的宣传海报。海报的顶部有一副对联:“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两弹元勋,照亮世界历史天空。”
材料五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钱学森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长空一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5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
国家。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的变化情况。
(2)结合16世纪以后中国的时代特征分析出现材料二中“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人物的发明对人类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4)材料四表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5)依据材料五,概括指出1956-2003年期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原子能技术和航天技术发展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题紧扣两则材料分析即可;第(2)题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注意结合二人的主要贡献,理解分析;第(4)题重点答出科学家们的突出贡献即可;第(5)题特点依据材料信息“自制”“美国制造”“成功”“失败”等理解,影响包括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
答案:(1)从领先到落后。
(2)经济: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中国科技发展缺乏动力;政治:封建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没落;思想文化教育: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了中外之间科技的正常交流。
(3)作用:瓦特改良蒸汽机,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
(4)原因: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
(5)特点: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③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④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答两点即可)
课件34张PPT。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果断作出发展“_________”的
战略决策。
(2)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_______和_________的垄断。两弹一星核武器空间技术2.成就:原子弹大亚湾 近程导弹 中近程导弹 1970东方红一号航天五杨利伟【学习思考】
邓小平说:“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提示:①生动地说明了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②“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它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就: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________。
2.评价:
(1)地位: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2)作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
决未来___________问题。南优2号世界性饥饿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表现:
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
机——“___________”。
③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___________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
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_______发展。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信息化2.生物技术:
(1)表现:
①196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
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_________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
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
①开辟了人工合成_______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_________和健康作出了贡献。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基因工程蛋白质生活水平【警示钟】
20世纪80年代前与后,我国在发展高科技方面的侧重点不同:80年代前是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安全为目的;80年代后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为目的。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探究讨论】
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材料二 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开发的1 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 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研究表明,航天技术的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0。可以说,航天产业是一个联动效应极强的高技术产业。
——2012年4月13日《西安晚报》请分析:
(1)结合材料一指出我国20世纪50-70年代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中国迫切需要原子弹的理由。
提示: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发展。
理由: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苏联与中国关系逐渐恶化,发展原子弹可以打破美苏的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2)材料二阐述了中国关注太空发展的侧重点是什么?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原因。
提示:侧重点:发展经济。
原因: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环境趋于缓和。(3)有人说,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是否发展核武器并不重要。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请阐明理由。
提示:同意。理由:核武器对人类的危害巨大,破坏和平,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不利于经济发展等。
不同意。理由:发展核武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世界和平,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保证,提高国际地位等。【要点归纳】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洗雪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腾飞的历史新纪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卫和防御能力,将祖国的发展与命运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2.缩短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些重要方面存在的差距,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并在某些关键领域进入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 3.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发愤图强的豪情壮志,培养和形成了一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并使之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4.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我国赢得了与自己的幅员大国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加强了世界上爱好和平一方的力量。
5.奠定了中国开发利用核工业和空间领域的技术与人才基础,成为中国人民继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在新世纪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想一想】分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充分吸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跟踪训练1】右图是献
给祖国62华诞的高科技礼品。事实证明,中
国有能力征服太空,有能力将中国人从地球
引力的束缚中暂时地解脱出来,去探寻宇宙
的奥秘。最能证明我们载人航天有“能力”的事件是( )
A.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2003年“神舟5号”升空
D.2007年“嫦娥一号”飞临月球【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注意关键词“征服太空”和“载人航天”,可首先将原子弹爆炸成功排除;“东方红一号”是地球卫星,虽也涉及空间领域,但不是载人航天;“嫦娥一号”具有迷惑性,它是绕月卫星,同样只是人造地球卫星;可排除A、B、D三项,所以选C。【变式备选】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 “神舟”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到2012年6月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我国的尖端科技一步一个新台阶,取得了重大突破。科技的重大突破生动地说明( )
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②中国开始实施“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④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我国航天技术的成果及其影响,①③④属于航天技术的影响。中国开始实施“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故排除②。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探究讨论】
材料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12年5月19日在湖南举行的中非商务合作论坛上作“发展杂交水稻,促进世界粮食安全”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保障全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好方法是尽可能地增加粮食单产,“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方法,现在看来就是利用杂交水稻技术”。请分析:
(1)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试分析其依据。
提示: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2)据上述材料指出,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提示:科技进步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科技进步又会推动社会生产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和促进。【要点归纳】
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意义
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3.实现了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平衡,缓解了人口迅猛增长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矛盾,保证我国内部粮食安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的物质保障。
4.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水稻单产的迅速提高,为缓解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跟踪训练2】中广网2012年8月27日消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青岛考察期间表示,超级杂交水稻的目标是亩产突
破1 000公斤。下列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袁隆平首次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B.“左”倾错误得到纠正是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品种成功的前提
C.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他的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袁隆平选育成功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时期,而“左”倾错误的结束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B项不正确。【变式备选】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由创新、引领未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科技不断迈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下列新中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 )
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
④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①④均符合题目要求;②③不属于“世界领先”的成就,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