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梁启超
导入
“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林语堂
“他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其一)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赏析诗歌内容。
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的精神品格。
感悟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
陶渊明
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作者简介
又名 潜
字 元亮
自号 五柳先生
谥号 靖节先生
田园诗派、隐逸诗人
诗派风格
开创田园诗一派,又称田园诗人,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基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皈依,陶渊明是中国百世田园之主,隐逸诗人之宗。
晋
陶渊明
田园诗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
唐
王维 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典故
陶曾祖是高官,然而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公元405年,在41岁的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
陶渊明——他是滔滔浊流中的一泓清泉,“大伪斯兴”时代里的一位真人,他超脱的人生韵味、洒落的生命境界,以及体现这种人生韵味和生命境界的诗风、诗境,便是我们应该吸取的精神食粮。
归园田居 (其一)
诵读全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韵脚:an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适应,迎合
气质,本性
笼中鸟
愚拙
遮盖
昏暗模糊
轻柔缓慢的上升
空寂的屋子
疏通诗意
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从小没有迎合世俗的气质,天性热爱山川田园。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错误地陷落在尘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归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室里自有余暇清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我曾长久地被困在笼子里,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全文感知
归
在“归”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朗读课文,用原文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全文感知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官场
尘网 樊笼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比喻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找出其中的手法
(3)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全文感知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其五》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 十六》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读山海经》
“陶渊明虽然是一个本性恬静的人,但毕竟也像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一样,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袁行霈《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
(一)初入世,温饱不足
公元393年,陶渊明(29岁)任江州祭酒,这是他初次为官。此次为官以“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告终。告别田园生活步入官,本是为了“稻、粱”等俗物,“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不久之后,陶渊明就辞官归家。虽闲居在家,但他仍存有建功立业的念头。
(二)再为官,失望而归
大约在公元398年,陶渊明再次为官,成为桓玄的幕僚,他想实现大济天下的心愿。但是,掌握军政大权的桓玄,并没有安定社会的想法,反而滥杀无辜,忙于培养亲信,扫清夺权路上的障碍。陶渊明对此深恶痛绝,适逢其母去世,他便借服丧的机会结束了再次为官。
(三)三为官,无奈而归
公元404年2月,刘裕等人反对桓玄称帝并对其进行讨伐,40岁的陶渊明任镇军参军。陶渊明相信在铲除桓玄势力后,自己有机会实现济世安民的抱负。可世事难料,刘裕稍稍取得成绩就沾沾自喜,耀武扬威,陶渊明隐隐担心刘裕日后会走上桓玄的老路,于是动了辞官念头。
(四)四为官,被迫卸任
公元405年,陶渊明投奔刘敬宜,并担任参军。此次任期约四个月,后因刘敬宜被皇帝撤职,只得自动解职回家,第四次短暂的官场生活就此落幕。
(五)不违己志,决裂官场
返乡后,陶渊明又恢复了穷困潦倒的生活,“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后来在叔父陶夔的推荐下,陶渊明做了彭泽县令。当时社会风气浮躁,利益至上,上级官员讲排场,下层官员忙奉承。虽然出任彭泽县令的主要目的是“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可他还是无法为五斗米折腰,于是愤然辞官。自此陶渊明彻底退出官场舞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含义、特点、情感。
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的生活环境。暗示诗人在官场中如同“羁鸟”、“池鱼”一样失去自由。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全文感知
羁鸟:笼中的鸟
池鱼:池中的鱼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不归园田就无法守拙?)
明确:守拙,即守住“正直善良”的本性。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官员皆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没有这种本领就无法得意于仕途。所以,正直良善之辈就会感到压抑束缚,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不被世俗沾染,归园田是他最好的归宿。
故而得出:
根本原因: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全文感知
归向“田园”
全文感知
思考: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并指出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意象。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间,鸡鸣桑树颠
土地、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
近
远
视觉
听觉
静
动
寓情于景
思考: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全文感知
白描
优美宁静、恬淡自然、闲适自由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意境:
情感: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自由、安逸、喜悦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的结尾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相呼应的,使全诗有首尾呼应之妙。
无尘杂、有余闲、返自然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全文感知
蕴含诗人情感的词语:
情感:
思想情感
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愉悦、豁达、释然、返璞归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无奈、后悔;
归前——
归后——
艺术手法
白描的手法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以声衬静,远近结合的手法
生动形象的比喻
首尾相应,结构巧妙
拓展延伸
【讨论】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
(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专家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 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辞官归隐是陶渊明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成因分析:陶渊明兼有“儒”“道”两派思想。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大济苍生,这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已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拓展延伸
价值升华
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
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拓展延伸
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黄文焕在《陶诗析义》中说:“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结合两首诗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谈谈自己的体会。
拓展延伸
《短歌行》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感情吟咏了生命的忧患,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篇,继之以慷慨沉吟,再以忧愁接之,后以开朗收尾,忧乐夹杂,忽徐或忽,想象丰富,古朴悲凉,气魄宏大。
《归园田居》写的是隐退丘山之志,作者用“误落”“去”“旧林”“故渊”等语,说明其原为世外之人,尘俗生活有违本意,不是来处。所以他无比向往回归田园,其笔下的田园之景,方宅草屋,榆树桃李,人村墟烟,狗吠鸡鸣等,全在作者不动声色的白描中一一写出,都带有自己的色彩,以景之闲雅宁静,见我之旷达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