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8 18:1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9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大江东去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guān qiáng lǔ
纶 巾,谈笑间,强 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 尊
huán lèi
还 酹 江月。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词,理解大意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词,理解大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样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任务活动二 说说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 、辛弃疾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宁宗喜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侂胄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辛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词。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任务活动二 说说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 、辛弃疾
优点:1.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
2.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豪放派
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任务活动三 精读课文,构建文本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在词中,他把轰轰烈烈的赤壁之战,运用突出重点和环境烘托的手法,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开头三句便响遏行云,气势不凡,给人以沧桑的历史感。作者写赤壁时,为了写峭岩高耸,就夸张为“穿空”;为了写江涛汹涌、浪花怒卷,就夸张为“千堆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的壮丽景色。作者的情绪也不断变化,由欣赏山河之美到赞赏、追慕英雄豪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显而易见,词意至此达到高潮。但这些都是“神游”,眼前现实却是“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无奈,豪放之外渐融入悲郁之语。对此,作者用旷达的姿态以酒自慰,超然物外。全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作者的豪迈之情也抒发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豪放派的词风。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作者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
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的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斌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加点的动词有怎样的表现力?
正面描写赤壁壮丽的景色。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乱”表现出岩峰错列, “穿”,直插云霄的态势;“惊”写出巨浪的声势,波涛汹涌奔腾, “拍”写出波涛的力量;“卷”写出波涛的翻滚,“雪”写出波涛的颜色, “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赞叹惋惜 )
(赞叹之情)
(警告当局 )
(怒斥偏安)
(壮志未已)
借 古 讽 今
上 片
下 片
4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5.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极具代表性。请在文中找出典故,并指出这些典故的来源和作用,并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风流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
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
廉颇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可堪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6.本词运用了四组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试结合词句内容完成下表。
对比 目的 作用
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 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
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小结
豪放派词: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词风:豪放、粗犷。
典型意象:名胜古迹、金戈铁马、英雄豪杰、高山大江等。
题材:多样,国家大计、民族兴衰、人民疾苦、个人抱负等。
任务活动四 比较阅读
1.苏词和辛词都是怀古词,抒情主人公心绪有何不同?
答案 苏轼倾慕古代英雄周瑜,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与怅惋、“人生如梦”的长叹,可见词人深深的痛惋与颓唐。词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尽管身处逆境仍“一尊还酹江月”,豪爽而超旷。
辛弃疾歌颂英雄业绩,慨叹英雄逝去,旨在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民族投降政策的无比愤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其心迹,祈望征战沙场,报效国家,抒发了词人抗金救国、光复中原的执着情怀,倾诉了无路请缨、空怀壮志的愤懑和无奈。
2.两首怀古词都借古人抒怀,在用典上有何不同?
答案 苏词以精细笔墨集中塑造了儒雅倜傥、智败强曹的青年将领周瑜形象。在对其显赫功业、横溢才华渲染之时,另置笔墨巧妙点染他温文尔雅的风度和幸福美满的婚姻,以一特写镜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凸显这位军事统帅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及其过人的胆识与才智。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仰慕、对自身际遇的无限感慨。
辛词上阕写的却是两人:三国时的孙权,南北朝时的刘裕。不像苏词那样倾笔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濡染。孙权和刘裕都是在京口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下阕写了两人。刘义隆急于求成,仓促北伐,结果只落得个“仓皇北顾”的下场。词笔沉重地追述了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悼古以讽今,告诫当政者谨慎用兵,免蹈前车之辙。廉颇渴望为国出力却报国无门,词人以之自比,倾吐心声。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豪放风格的词作,试比较它们在豪放风格上的相同点。
答案 (1)相同点:①景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所写景物都雄奇伟壮,场景都气势恢弘,意境都雄浑壮阔。
②人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满,儒雅潇洒;赤壁鏖战时,他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建立功业。这样的形象充分体现出豪放气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廉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这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豪放风格的词作,试比较它们在豪放风格上的相同点。
③事件方面。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出豪放气势。
④情感方面。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两首词的结尾虽都有点儿感伤,但不同于婉约风格的伤感,而是苍凉、忧愤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
苏轼的怀古之情,主要是对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的联想。作者赞美周瑜的丰功伟绩,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向往,但现实中的自己谪居边地,抱负难以舒展,古人的业绩无法企及,想忘情世事又不可能。所以苏轼的怀古之情较多地表现为惆怅和无奈。 辛弃疾借古讽今,追怀刘裕驰骋疆场,而刘义隆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权谋私之实;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因此,辛弃疾的怀古之情更多表现为悲愤不平和忧心如焚。
豪放派词: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词风:豪放、粗犷。
典型意象:名胜古迹、金戈铁马、英雄豪杰、高山大江等。
题材:多样,国家大计、民族兴衰、人民疾苦、个人抱负等。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