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8 19:35: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8张PPT)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月夜忆舍弟
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家的弟弟。常用谦辞有家父、家慈、家兄、舍弟、舍妹、小女、犬子、拙荆等。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3个弟弟正分散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写作背景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兄弟离散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点明社会背景,战争频繁、激烈
视觉、听觉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断人行”点明社会背景,说明战争频繁、激烈,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了“月夜”的背景。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热爱故乡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点明时令,白露
融情于景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考点一: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
考点二: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采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间接抒情, 描写白露和月亮,既写景又点明时令,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采用融情于景, 诗人思念故乡,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主观上觉得故乡的且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对比
考点一:这两句诗概括了当时何种生存背景
考点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家人生死难卜,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寄托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考点一:思想感情
考点二:“长”字的表达效果。
表达了怀念家乡思念
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长”字,是一直、总是的意思,写出了亲人流离失所,书信总是不能够.寄到的情形,也写出了战事频繁,战争时间长,亲人生死难料,含蓄蕴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担忧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
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对离乱的感慨;对家乡的怀念、亲人的思念,夹杂着生死离别的焦虑;寄托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期盼战乱早些停止,渴望社会安定。
主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