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3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34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8 19:4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导入新课
2022年8月30日,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逝世
1.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推广,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
2.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
3.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第五单元 二战后世界的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苏东经互会,中苏结同盟。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主义阵营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拉美一国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古巴
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图说历史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苏 联
波 兰
罗马尼亚
匈牙利
保加利亚
民德
南斯拉夫
大 西 洋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巴尼亚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2.“经互会”成立
图说历史
位于莫斯科的经互会大楼
(1)1949年,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们在莫斯科举行了经济会议。通过《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斯大林按照“苏联模式”(苏联计划经济)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 外,经济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2.“经互会”成立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材料: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探究:如何评价经互会的影响?
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对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你从下面的漫画能够获得什么信息?
合作探究
1).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毛泽东访问苏联
3.中苏结盟
2).结盟: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图说历史
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习日本---学习欧美---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

赫鲁晓夫狂热玉米,
勃列日涅夫炫耀军事。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新知讲解
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改革的背景
苏联模
式形成
新经济
政策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苏联模式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苏俄建立
1917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苏联模式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斯大林时期,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
材料三: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0.4平米住房。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苏联模式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斯大林体制下的苏联
1.改革的背景
材料研读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1.改革的背景
图说历史
1953年, 斯大林逝世
2.赫鲁晓夫改革(强化权力)
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2.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1)政治上: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图说历史
01
02
04
03
垦荒运动
改革工业
管理体制
玉米运动
取消交售制,施行收购制
2.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
(2)经济上:重点农业,兼顾工业
材料一: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分析,大规模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材料二: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改革结果:
有一定的成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失败的原因)
2.赫鲁晓夫改革(评价)
合作探究
1
3
2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3.勃列日涅夫改革
主要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
1)、背景: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2)、主要内容(措施):
材料一: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一度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勃列日涅夫改革
材料研读
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②失败
3)结果
勃列日涅夫
3.勃列日涅夫改革
4、评价(影响):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模式僵化苏解体,
东欧剧变跟遭殃!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1.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
戈尔巴乔夫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98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相当于美国的79%,但其机械产品有62%是重武器,消费品只占6%
新知讲解
人物实录: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书中,他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且以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苏共领导地位丧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和公开化,民族矛盾爆发,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1)、背景:
2)、主要内容(措施):
(1)经济改革:
(2)政治改革:
3)、结果:
4)、影响: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失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归纳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01
02
03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苏联改革
阶段小结
背景
实质
变化
原因
①社会矛盾尖锐;
②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③受苏联模式的束缚
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改革的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2、东欧剧变
表现
合作探究
东欧剧变:波兰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游行,随后演变为流血冲突。10月24日和11月4日,苏联两次派兵镇压,史称“匈牙利事件”。
2、东欧剧变
图说历史
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波兰团结工会获胜
图说历史
东欧剧变的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结合材料,归纳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 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2、东欧剧变
材料研读
外因
内因
原因
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西方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历史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内部原因: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东欧剧变
合作探究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防止苏联解体,结果失败。此事件实际上加速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变
“八一九”事变
3、苏联解体
导火线:
图说历史
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
解体标志
3、苏联解体
影响: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独立国家联合体
①苏共丧失执政党地位;
②15个加盟共和国解体;
③都放弃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表现
苏联解体的实质:社会制度改变
3.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改革
(侧重军事)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直接导致解体
社会制度变更
社会主义受挫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经互会成立-按苏联模式改革东欧
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东欧剧变
没有取得成效
课堂小结
1、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   )
A.华约 B.欧共体 C.北约 D.经互会
2、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巩固提升
A
D
3、1989年,社会主义阵营内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一场“□□□□”,绝大多数原先由共产党执政的东欧及中欧国家都相继放弃了苏联模式的一党体制,转而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应是(   )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美苏冷战 D.欧盟成立
B
4、1991年,强大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结束了它辉煌而又悲壮的历程。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马歇尔计划的运用
B
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