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丰春晖高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咸丰春晖高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0-09 09:11:53

文档简介

春晖高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参考答案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ACACC
ADDAB
DCAAB
CCBB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 (共16分)(除标注外,每空3′)
(1)地理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 生殖隔离
(2)55% 42.5% (4′)
22. (共16分)(每空2′)
(1)皮肤 肺
(2)升高 H2CO3
(3)细胞外液 直接 渗透压 温度(两空位置可颠倒)
23. (共14分)(每空2′)
(1)细胞呼吸(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只写有氧呼吸给1分,只写无氧呼吸不给分)
(2)增加 协助扩散
(3)空间结构 组织液
(4)H2O Cl-
24. (共14分)(除标注外,每空2′)
(1) 神经元(神经细胞) 信息传递(信息交流)
(2)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谈到“视网膜”或“感光”即可给分)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手部肌肉
(3) 既视感的发生率在20~24年龄段最高,之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
(需要答出图像的总体趋势和峰值,每个点1分)
(4) 由于神经系统功能的短暂障碍(2′),A、B两种认知进程的正常运作受到干扰(不协调),原本应该唤醒A路径的新事物(事件)刺激错误地唤醒了B路径,使得机体产生长时记忆(熟悉感)。(2′)春晖高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多方面的,下列4张图所代表的证据类型不可作为生物进化直接证据的是
A. B. C. D.
2. 拉马克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先驱。下列表述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A.生物某器官的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B.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C.生物的种类从古至今是一样的
D.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
3. 下列各项生物进化的观点中,不是达尔文提出的是
A.染色体变异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与自然选择逐步积累与加强
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 基于早期地球的特殊环境推测,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A.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B.多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C.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D.多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5.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协同进化
D.收割理论
6. 自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生素对疾病治疗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下列关于抗生素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生素同时使用,可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B.青霉素能直接杀死细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畜牧业中为了防止牲畜生病可大量使用抗生素
D.定期服用抗生素可预防病菌引起的肠道疾病
7. 在草原上生活的某种群个体基因型都为aa,后引入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引入后该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情况如表所示,种群内个体可随机交配产生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基因型 AA Aa aa
引入初期 35% 18% 47%
引入十年后 55% 40% 5%
A.十年后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75%
B.引入新个体十年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C.自然环境决定了该种群的进化方向
D. 该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型发生了定向改变
8. 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9. 下列液体中,属于内环境的是
A.肝细胞之间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
10. 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抗体
B.有氧呼吸酶
C.胰岛素
D.氨基酸
11.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12.正常人体体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日节律。下列有关体温日节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因年龄和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
B.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表现
C.仅通过神经调节来维持
D.有利于机体适应昼夜变化
13.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目的是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水分增加
C.使体内无机盐增加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14.2019年10月19日上午,潍坊(峡山)国际乡野马拉松赛在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开赛,中国选手李淑云以2小时56分19秒的成绩获得全程女子组冠军。在此运动过程中,运动员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与此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两个小时的运动中,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所以血糖浓度急剧下降
B.运动过程中,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运动过程中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
D.运动过程中,产生大量乳酸,但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
15.如图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中的成分及其含量与b、c、d基本相同
B.某人花粉过敏会导致b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
C.b、c、d的渗透压均来自Na+和K+
D.b是组织液,其渗入c的量远多于渗入d的量
16.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尿在肾脏中不断产生并暂时储存在膀胱中,当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尿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
B.正常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排尿,说明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C.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在膀胱壁上
D.某成年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虽能产生尿意,但却出现“尿失禁”(排尿不受控制),推测其受损的部位最可能是大脑皮层
17.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们包括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B.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C.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18.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这时左腿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19.草履虫的伸缩泡收集自身体内的排泄废物和水分后,经收缩将泡内的液体排出体外,该过程不仅能排出体内的排泄废物,还可以维持渗透压平衡。实验小组从池塘中收集草履虫,然后将其置于不同的液体环境中,观察和记录草履虫伸缩泡的变化。与池塘中的草履虫相比,下列结果描述正确的组别是
组别 液体(相当于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 结果
A 草履虫细胞质等渗培养液(0.4%) 伸缩泡不收缩
B 蒸馏水(0.0%) 伸缩泡的收缩频率增加
C 生理盐水(0.9%) 伸缩泡的收缩频率不变
D 人工海水(3.6%) 伸缩泡肿胀后破裂
20.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为7.35~7.45,血浆pH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CO、H2CO3等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 
④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6分)据媒体报道,数十年前小龙虾因人为原因进入苏格兰,但因为缺乏天敌,近年来在苏格兰泛滥,已成为入侵物种。
(1) 被带到苏格兰的小龙虾与原产地的小龙虾之间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不同的小龙虾种群可
能会出现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变异类型)。又由于两地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久而久之,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一旦形成________________,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小龙虾就成了不同物种。
(2) 与小龙虾不同,原产自埃塞俄比亚的豌豆可能最早于汉朝就已经引入我国,很快便推广种植并成为受人喜爱的粮食作物之一。某自然传粉的豌豆种群中,亲代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是 (用百分数表示),F1中AA的基因频率是 (用百分数表示)。
22.(16分)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
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I、II 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1) B、C、D依次代表肾脏、 、 。
(2) 热干面常选用碱水面来制作,富含碳酸钠,口感劲道,倍受消费者青睐。食用热干面后碳酸钠进人血液,会使得血液的pH略有 (降低/升高),但碳酸钠可以与血液中的 (H2CO3/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 内环境是指由 (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 (直接/间接)环境,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需要从其酸碱度(pH)、 和 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23. (14分)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CO2在血浆中以HCO的方式运输,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血浆中CO2主要来自 (生理过程)。
(2) CO2进入红细胞后,HCO数量 。根据细胞特点和HCO的含量,可推测HCO进入血浆的方式最可能为 。
(3) 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 发生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最后扩散到 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
(4) 由于红细胞内 被消耗和 的进入,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细胞。
24. (14分)“似曾相识”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汇,常用来形容见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一个场景中,突然感觉此刻发生的事情十分熟悉,仿佛梦里面出现过。相同的事物、相同的人、相同的对话,你甚至有点肯定这一幕自己曾经历过,但完全想不起来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的。事实上我们又非常清楚,我们不可能真的经历过、或者真的说过一模一样话。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既视感”。研究发现,此现象的产生与神经系统功能的短暂障碍有关。
(1)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其具有丰富的突起,有利于神经系统进行 功能以调节生命活动。
(2) 当你看到某件物品而首次引发“既视感”时,可能会因为迷惑不解而用手挠头发,此反射过程中的感受器是 ,效应器是 。
(3) “既视感”的发生率似乎与年龄有关,其中有四项相关研究(N、C、Rn、Rp)广泛评估了不同年龄段经历“既视感”的变化,据下图推测,“既视感”的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是

(4) “双轨论”( Dual-Processing Explanations)认为,大脑内存在两种能够相互协调作用的认知路径来记录感知。作用于A路径的信息通常被个体解读为初始感知,作用于B路径的信息则通常能唤醒熟悉感知,即“长时记忆”。由“双轨论”分析“既视感”产生的机理可能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