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祝 福
鲁迅
作者介绍
壹
写作背景
贰
文本探究
叁
合作讨论
肆
目录
壹
作者介绍
壹
祝福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壹
祝福
鲁迅剪辫像 1903摄于日本东京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黯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阿Q特性
自尊(卑微)
自贱(奴性)
自我(虚幻)
自虐(自轻)
自欺(欺人)
它的主要特征是以主观意识把真实的失败与痛苦转化为虚幻的胜利和快乐。
精神胜利法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弱者面对强者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鲁迅名言
1、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2、时间就像海绵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3、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
谋财害命。
4、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5、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6、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1923年8月
北京新潮社出版
1926年8月
北京北新书局
1936年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壹
小说集《彷徨》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初版。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11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另一方面是讽刺封建余孽,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个人反抗失败后的不同表现及其空虚、动摇的弱点。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社会现状,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贰
写作背景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
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
贰
祝福
文章背景介绍:
贰
祝福
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三从
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
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贰
祝福
{
四德
德
言
容
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
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工
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贰
祝福
{
三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君不正,臣投他国
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
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贰
祝福
{
五常
忠
孝
悌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
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
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
忍
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
善
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
贰
祝福
{
贰
祝福 解题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年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叁
文本探究
小说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情节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叁
祝福
叁
祝福
初读课文,思考: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本文记叙了旧中国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思想毒害下悲剧的一生。
行文线索是什么?
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叁
祝福
祝 福
眼前
眼前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祥林嫂寂然死去
初到鲁镇 ,帮工鲁家
被迫改嫁,被卖深山,勤劳谋生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祝福之夜,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回忆
叁
祝福
倒 叙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叁
祝福
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在小说中“我”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同情弱者,但面对鲁镇社会的黑暗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余希望卸去负疚感。因此说,“我”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影响,精神道德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我”是小说的视角,事件的见证人,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得以展现的。
“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叁
祝福
复述课文内容
围绕祥林嫂的经历,请把“祝福”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叁
祝福
祥林嫂年表
到鲁镇以前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没 有了丈夫
到鲁镇元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叁
祝福
关于祥林嫂之死的
刑 侦 报 告
叁
祝福
在新年的祝福声中,祥林嫂无声死去……
——小说开头
叁
祝福
死者档案:
性别:女
年龄:四十上下
身份:童养媳、寡妇、逃妇、女佣人、被卖的女人、改嫁的女人、幸福的妻子、幸福的母亲、再次丧夫的寡妇、被赶出自己家房子的人、女佣人、乞丐
亲属:无
遗产: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叁
祝福
围绕祥林嫂之死,有哪些悬念,会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
叁
调查:初到鲁镇
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生机旺盛;
又只是顺着眼——安分善良;
她模样还周正——相貌端庄;
手脚都壮大——吃苦耐劳;
肖像
表现
变化
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爱劳动,能劳动,不挑剔;
食物不论,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易满足,很容易活下去;
在她身上,集中了旧中国农村妇女所有的优秀品质:善良、安分、吃苦、耐劳、易满足、不挑剔……
叁
祝福
祥林嫂生为女性,身上集中了劳动妇女所具有的种种优点,她为人正派,生活俭朴,处事诚实,安分守己,谨言慎行,且手勤脚快,终年劳顿,是个劳动能手,干起活来“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祥林嫂对生活并无什么要求,但她具有顽强的求生能力,一直用自己坚毅的努力和辛勤的劳作来争取自己生活的权利。可见,祥林嫂集中了劳动妇女优秀的品质,是一个“好女人”,是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
叁
祝福
祥林嫂,一个旧中国最好的女人,亦是一个最苦的女人,有着最悲惨的命运!
叁
祝福
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前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对生活已经绝望
作用: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
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叁
祝福
祥林嫂,又是一个最苦的女人!
一、初到鲁镇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
——一身重孝,一个深受生活折磨的凄苦的寡妇形象;
“丈夫比她小十岁”——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绑架逼嫁——野蛮的封建婚姻;
二、二到鲁镇
白头绳——再嫁再寡,夫死子亡;
乌裙,蓝夹袄 ,月白背心——生活依旧;
脸色青黄,消失血色——再受打击,形容枯槁;
顺着眼,眼角带些泪痕,眼光已无先前那样精神了 ——目光呆滞,饱含无限辛酸;
三、被赶出鲁家后,沦落为乞:
头发全白,长相与年龄不相称,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衰老不堪;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仅是一具行尸走肉,一具活僵尸。由“人”变成了“活物”……
叁
祝福
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
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不让祝福——
行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
安分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叁
祝福【细节描写】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共性——勤劳、善良、安分、蒙昧
个性——顽强、倔强
祥林嫂——肖像描写
作用: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叁
祝福【课文探究】
叁
祝福
环境描写,亦在暗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1、祥林嫂失去小丈夫:春天
2、祥林嫂失去贺老六:春天、伤寒病
3、祥林嫂失去儿子阿毛:春末、狼
4、祥林嫂惨死:在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将至 时的祝福晚上
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不能有春天的女人,即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不能有希望的女人……
叁
祝福
语言描写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 —— 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 —— 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 ——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叁
祝福
“我真傻”
祥林嫂反复说这句话,第一,是为了表明儿子被狼吃掉对她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给她精神上造成严重的创伤;第二,也表明,人们在反复咀嚼了她的悲哀之后,却抱以厌恶和唾弃,反应了当时人们的思想麻木、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吃人的社会现实。第三,我们还看到,同一语言不分时间、场所地反复出现,有如精神病人的话语,表明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的毒害。简短句子的重复,蕴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读着这样的句子,有如哀乐悲鸣,不绝于耳,拨人心弦,催人泪下。
叁
祝福
行动描写
找行动 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有一定的反抗性
叁
祝福
祥林嫂的形象及社会意义
模样周正
健壮耐劳
被迫改嫁
强烈反抗
家破人亡
走投无路
失魂落魄
沦为乞丐
活不能
死不敢
惨死雪地
横遭辱骂
叁
祝福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祥林嫂形象概述
叁
嫌疑人分析
讨论: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鲁四老爷?
因为他剥削了祥林嫂……
祥林嫂之婆?
因为她拐卖了祥林嫂…..
柳妈?
因为她的“地狱之说”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
“我”?
因为“我”的无能,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叁
祝福
嫌疑人之-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
大骂新党
“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
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迂腐保守
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叁
祝福
嫌疑人之——柳妈
柳 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叁
祝福
嫌疑人之——鲁四婶
嫌疑人之-祥林嫂婆婆
自私、冷漠,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
不准祥林嫂参加祭祀,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加速了她的死亡。
祥林嫂的婆婆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她虽然生活在靠“打柴为生”的“小户人家”,但却死抱着“族权、夫权”,成为高踞儿媳之上的封建家长。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是这个圆滑的女人直接导演的。无论是祥林嫂的娶来、绑回、再嫁,都是她亲手安排的。她不仅取走了祥林嫂第一次做工的工钱,还把守寡的儿媳当作“商品”换钱去给小儿子娶老婆,并从中赚钱。其毒辣和贪婪令人发指 !这说明封建家长制对劳动妇女的压榨是多么深重 !
叁
祝福
嫌疑人之-鲁镇的人们
鲁 镇 的 人 们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叁
祝福
凶手又是谁呢?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鲁四老爷、祥林嫂之婆,柳妈、“我”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叁
祝福
死亡地点分析
死者一生去过的地方:卫家山——鲁镇——贺家墺——鲁镇
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
“鲁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1)是一个封闭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
(2)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叁
祝福
死亡时间分析
“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吧”;
旧历的年底;
鲁镇祝福时节;
但祥林嫂实际上早死了,她死于何时?
叁
祝福
报案人分析
“我”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叁
祝福
祥林嫂临死前对“我”提出的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有无表示疑惑。她希望人死后有魂灵,因为她想看到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魂灵,如果那样,她在阴间会被锯成两半。正是这种疑惑让她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的死去。
叁
祝福
“我”对“魂灵的有无”的回答是含糊其词,是“说不清”,有其善良的一面,也表现了“我”的无能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我”准备到福兴楼去吃鱼翅,也是逃避现实的具体行动。
叁
祝福
死亡原因分析
“还不是穷死的”
是穷死的吗?
叁
祝福
祥林嫂的死因?
1、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漫天风雪)寒 (碗,空的、破的)饥
2、主要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锥之地
1、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
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2、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3、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
柳妈嘲笑她,吓唬她;
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祥林嫂生不能感受到丝毫温暖和同情,反而如置身于冰窖之中,所以只有走向死亡了……
叁
祝福
提问: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封建礼教 摧残 祥林嫂
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
封建制度—— 元凶
封建礼教—— 首恶
封建迷信思想—— 辅助
叁
祝福
政 权
族 权
神 权
夫 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叁
祝福
害死祥林嫂的幕后黑手!
“吃人”的
封建礼教
1、贞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从一而终
2、秩序
男尊女卑
三纲五常
3、三从
妇女,服也
4、祭祀
三从四德
5、迷信
清白、圣洁
鬼神、阴司、灵魂
叁
祝福
从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还有 “我”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待祥林嫂在精神以及灵魂的态度——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礼教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综上,得出结论:祥林嫂之死,凶手是谁?
祥林嫂是 “吃人”的封建礼教给害死的!
叁
祝福
这是《祝福》的深刻之处!
《祝福》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的整体性问题,当时这个文化的整体,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在这个整体中,她非死不可。而且祥林嫂的死,主要不是肉体上受到迫害,是灵魂!
叁
祝福
结案: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肆
拓展讨论
肆
祝福:一些细节推敲
简析:“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里。“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是在二十五或二十六上半夜。“我”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当时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的时候”,鲁四老爷祝福正是这个时候。
1、一个日子
点拨: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这个日子、紧扣题目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这对旧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肆
祝福:一些细节推敲
简析: 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
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的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2、“二次微笑”:
点拨: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肆
祝福:一些细节推敲
3、三次祝福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点拨: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肆
祝福:一些细节推敲
4、四个春天
①春天,失去丈夫。(春日之时)
祥林嫂的没有爱情的婚姻确实不幸,但她丈夫的死去便说明她克夫,是一个不祥的女人。在那夫权社会,她必须守一辈子活寡,这沉重的十字架会让她永无翻身之日,又何来新的幸福生活?
问:失去丈夫,是否不幸?丈夫小她10岁,婆婆只比她大几岁,是童养媳,没有爱情,又何来幸福?失去丈夫也许应是她新的幸福生活的开始,对吗?
肆
祝福:一些细节推敲
②春天里,她被卖改嫁。(孟春)
捆、塞、捺 嚎、骂、撞
被当做牲口卖到深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尊严,悲惨遭遇进一步发展。
改嫁后,有了有力气的丈夫,白胖的儿子,又有了自家的房子,这是幸福的,为何又说是不幸?
这短暂的幸福是一种虚幻,这虚幻留给她的是永久的痛苦。这痛苦不仅仅是因为思念,更是因为那赎不完的罪名,还有那锯尸的恐怖感。
肆
祝福:一些细节推敲
③春天,她痛失爱子(季春)
鲁迅先生善于描写人物悲惨遭遇。死去了丈夫,又被卖改嫁的祥林嫂,她的悲惨遭遇达到了怎样的高潮?
不久,贺老六病死。最惨的是,又在春天,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儿子阿毛被狼叼走。
④春天,惨死雪地(迎春祝福)
春天,孕育着希望、生机。可是,祥林嫂的不幸却大都发生在春天。作者这样描写,看似不经意,其实寓意深刻,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衬托。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突出了祥林嫂的不幸。她是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肆
祝福:一些细节推敲
⑤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千,花了五十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合作讨论:
肆
祝福【学习拓展】
讨论:电影中,祥林嫂捐了门槛,仍被禁止参与祭祀,于是拿刀怒砍土地庙门槛。情节的增添,你认为是否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