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班级层次
授课主题 鱼类
备课研究核心内容
课标分析: 本节以《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和观察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水中的动物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通过不同环境下的水生动物图片,向学生介绍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探究鲫鱼的实验,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在代表动物的选择上,教材没有按系统逐门逐纲的对每一种水生动物进行介绍,而是有重点地选择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比较熟悉的鲫鱼作为代表动物进行探究和观察实验,大大削减了传统教材繁琐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也突出了本节的重点。最后。介绍了鱼类和人类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团队合作精神。关注水生动物资源的状况,形成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三班是一个学习能力强,思想活跃,积极主动的班级,但是大部分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自我约束力教弱。所以在七三班上课时一定要严格要求上课的纪律,不允许随便讲话。但是课堂氛围又不能过于安静,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开发思维,课堂尽量活跃。同时,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交给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鱼; 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尝试完成“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 关注我国的水生动物资源状况,形成自觉保护生物多样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点: 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进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 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观察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鱼类标本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鱼的标本,俗话说:“鱼的生活离不开水”,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展开新课。 [自主学习]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鱼类; 阐明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探究方向特征及意义体形体色呼吸器官运动器官感觉器官鱼鳔
概述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我国珍稀鱼类,保护鱼类。 [有的展示] 学生阅读课本依次进行展示。 常见的鱼:在淡水中有著名的四大家鱼,为青鱼、草鱼、鳙鱼、鲢鱼。在海水中有海马、鲨鱼、河豚、中华鲟等2000多种鱼类。 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方向特征及意义体形纺锤形,体表有鳞片,黏液,具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体色背深腹浅,利于捕食和躲避敌害呼吸器官鳃,有利于呼吸运动器官主要是鳍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速度以及测定方位鱼鳔靠鱼鳔调节体重,使鱼停留在不同水层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用、药用、文化、科研、观赏等等。 [高效点评] 我国鱼的种类十分丰富,四大家鱼为“青鱼、草鱼、鳙鱼、鲢鱼”,海水中鱼的种类也将近2000种。 带“鱼”字的不一定都是鱼。比如:娃娃鱼是两栖动物。鲸鱼是哺乳动物。鳄鱼是爬行动物等。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最重要的部分是鳃丝,因为鳃丝里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会和水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完成呼吸。所以鱼离不开水的原因是,离开水鳃丝会粘在一起,和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导致鱼无法呼吸。 鳃丝是鲜红色的,这是判断鱼是否新鲜的依据。 鱼的呼吸过程:溶于水中的氧气,从口流入,经过鳃丝的毛细血管时,里面的二氧化碳会和氧气进行气体交换,呼出的气体从鳃盖流出。 鱼通过改变鳔内的气体体积,实现上浮和下浮。 [合作讨论] 因为鲨鱼的鱼翅具有养容美颜、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被人类大量捕杀,因为水环境的污染,造成中华鲟濒临灭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使命和担当,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鱼类? [及时消化] 点名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 判断对错: 娃娃鱼、海马都是鱼类(×) 四大家鱼为“青鱼、鲫鱼、鳙鱼、鲢鱼”(×) 鱼在呼吸时,口和鳃盖是同时开闭的(×) 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为鲜红色(√) 鱼的运动器官主要是鳍(√) 鱼属于无脊椎动物(×) 鱼的体型为纺锤形,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鱼类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所以不用保护(×) 板书设计: 鱼 常见的鱼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鳙鱼、鲢鱼 鱼的主要特征 体形:纺锤形、黏液(减小水的阻力),鳞片(保护) 体色:背深腹浅(获取食物,躲避敌害) 呼吸:鳃 运动:靠尾部、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 感觉:侧线(感知水流方向、速度和测定方位) 鱼鳔:充满气体,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 …....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鱼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