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8 23:1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高一(上)—统编版—历史—第一单元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学习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朝建立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攻入咸阳
灭六国
公元前230年
公元前209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7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
公元前221年
秦朝
楚汉战争

贰叁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商鞅(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
①军事地理位置优越
②秦王励精图治
③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3.秦国自身优势
1.结束战国分裂局面是众心所向
2.列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
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 《史记·李斯列传》
秦朝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深刻影响到后世治国方式,其创建之功,不可埋没。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结束了战国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影响深远。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秦统一全国,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创建功绩。秦确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贾谊《过秦论》
“取与守不同术”是从秦亡中总结得出的主要教训。
秦朝“废王道”,继续以“暴虐”之道治国,是秦速亡的根本原因。
刘邦
项羽
一、秦的统一
(一)秦统一的背景
(二)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四)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秦朝的暴政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一)陈胜、吴广起义
(二)楚汉之争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B.铁制Th产工具普及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郑国渠和都江堰是秦国的大型水利工程,本题以这个历史现象为主题,提出问题,考查学Th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公田制的井田制度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崩溃,故 A 项错误;铁制Th产工具在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应用,但其他六国却并没有修建起这样的水利工程,可见不能将其作为秦完成这些水利工程的原因,故 B 项错误;顺畅的交通虽然也有利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但并不是其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郑国渠和都江堰作为泽被后世的大型水利工程,修建时一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进行组织与协调。根据所学知识,秦的商鞅变法成效显著,在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可以有效地动员各方力量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故正确答案为 D 。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D )
问题一: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问题一: 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解题关键
研读史料,分析秦广纳贤才与统一事业之间的联系。
思路引领
教科书介绍秦统一六国的背景时,提及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我们可以将教材内容与这则史料结合起来阅读,并分析秦统一中的人才因素。
问题一: 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答案提示
韩国派郑国借修渠而行间之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强烈主张驱逐来事秦的关东客卿,秦王嬴政受到宗室贵族的压力,作出了驱逐所有外来客卿的决定。商鞅变法内容中重要的一条即剥夺贵族特权,由国君根据尚贤标准选官。宗室贵族与外来士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许多具体的事实,如商鞅、张仪等,皆以客卿身份帮助秦国,证明六国来事秦之客无负于秦。“秦僻在雍州”,经济文化相对于东方六国较为落后,人才也比较匮乏,只有大量任用外来客卿,唯才是举,才能在大国争雄中崛起。李斯将人才提升到敌我战争中战略资源的高度,强调了人才在统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最终《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问题二: 阅读材料,分析探讨秦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问题二: 阅读材料,分析探讨秦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解题关键
秦的崛起和统一,鲜明地体现在秦连续四代获得军事上的优胜,军事优胜建立在政治优胜基础之上。吏治是治国的中心环节,也是秦超越东方六国的关键之处。
问题二: 阅读材料,分析探讨秦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思路引领
秦的崛起是建立在商鞅变法奠定的富强基础之上的。我们可以结合第2课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理解秦在吏治方面的改革措施与良好效果。
答案提示
商鞅变法废旧立新,其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废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考核。这个制度便于国君直接控制地方,因此,秦国吏治出现了荀子所见“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不比周,不朋党”。地方的行政管理权从世袭贵族手中回到国君手中,避免了地方分割国家的财政、军事、行政管理权,促进了秦国富国强兵和行政高效。
问题二:阅读材料,分析探讨秦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