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9 10:1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BC2070--BC1600
BC1600--BC1046
BC1046--BC771
春秋 BC770--BC476
战国 BC475--BC221



东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诸侯争霸,竞相变法,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思想文化:礼乐制度崩溃,百家争鸣
诸侯纷争
材料一: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反目成仇,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
材料二: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至前694年)发生了陈桓公弟杀太子免代立、卫国驱逐惠公、鲁桓公杀隐公自立、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
材料二: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据鲁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前479年,诸侯朝齐晋者达33次,而朝周者仅数次;列国间军事行动凡483次。
---《中国历史十五讲》
周王室衰微,战争频繁,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材料一: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1.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2.诸侯势力崛起(争霸战争)
3.权力下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国家 统一 分裂
经济
铁犁 牛耕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被开垦
被开垦
被开垦
被开垦
井田制不断瓦解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小农经济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铁犁牛耕、土地私有、社会阶级关系)
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得地主阶级实力增强。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的革新的要求。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乐毅改革
邹忌改革
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
胡服骑射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政治
经济
社会
影响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著作:《春秋》
整理 六经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论语》
01
02
03
04
孔子
1
2
3
哲学思想
世界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朴素的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政治思想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
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 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基础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
3.阶级关系: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国君的重用
4.思想文化:西周灭亡,官学衰败,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即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的背景
材料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动,社会阶级不断流动,上层贵族不断下降,下层庶民不断上升。“士“ 处于贵族和庶人之间,是上下流动的汇合之处,所以”士“的人数不断增多,并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队伍——士阶层。
材料三: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竞相进行改革,争先招揽人才,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仁政”;民贵君轻
“隆礼重法”;君舟民水
提倡节俭;兼爱 非攻 尚贤
提倡法治,以法治国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逍遥自由
意义?
春秋战国
大交融
大变革
大繁荣
大发展
大动荡
华夏认同
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
兴修水利
工商业发展
私学兴起
士人壮大
百家争鸣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
为代表的
变法运动
生产力的发展
小结
练习
1.明代冯梦龙有时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奇闻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王室衰微,群雄逐鹿
D.“公田不治”,“私田”发展
2.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的“阡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的土地公有化
D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