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北宋建立
北
南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雪夜访普图》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思考:宋朝面临的“弊”是什么?统治者怎样改变弊政局面的?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粮
天下自安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1)加强控制地方
①行政:派文官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夺实权
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夺节度使实权的措施:
①“罢领支郡”,让节度使只负责其坐镇之州的政事。
②资历较深的节度使调任中央,以文官知州代替空位。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制钱谷
(宋太祖)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收精兵
“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惰”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1)加强控制地方
拥兵自重,朕以杯酒释兵权
收其精兵
太祖忽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皆问何故。太祖曰:“是不难知矣。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出自《宋史》、作者:[元]脱脱 等奉敕、第4108页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作者:[清]秦缃业、卷五十三、第311页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杯酒释兵权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宋]李焘、第3981页
更戍法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有握兵之重
无发兵之权
拥兵自重,朕以杯酒释兵权
(2)分散机构权力
民政
军政
财政
监察
①中央:二府三司制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当时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 ——苏辙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中央: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调兵,后者统兵。
③地方:设立“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④地方: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哲宗正史职官志》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 判
知县(或县令)
北宋地方行政制度图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分散机构权力
(3)崇文抑武方针
①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杯酒释兵权
②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严密考试制度、放宽录取名额、优礼进士)
劝学文——宋真宗
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
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与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据统计,唐代二百九十年中共得6442人,平均每年不过二三十名进士。
宋代进士人数自太宗即位(976)起便开始激增,至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十四年间已有9323人;……而在宋太宗执政的22年间,仅进士一科即取士近万名,平均每年450余人。……两宋300多年间,贡举进士科、诸科118榜,取士总数接近11万人,平均每年取士达130多人。
锁院制度
弥封制度
誊录制度
别试制度
吸取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
宋人科举考试图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权力,机构众多
抑制武将,重文轻武
思考:根据所学,并结合书中P50“学思之窗”及P53的“问题探究”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考:根据所学,并结合书中P50“学思之窗”及P53的“问题探究”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影响: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3)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权力,机构众多
抑制武将,重文轻武
影响
增设官僚
机构臃肿
因循守旧
守内需外
强干弱枝
荒年募兵
冗官
冗兵
军队战斗力弱
集政权
收军权
夺财权
养兵养官
军费开支
贫
弱
国家财政负担重
行政效率低
政府开支大
冗费
弊:
利:
①结束分裂,巩固统治
②减少内乱,有利安定
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1.积弱之原因
(一)边防压力
收精兵,换防
军权三分
崇文抑武
军事积弱
守内虚外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武将位低
2.表现:
(1)宋辽关系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占领燕云十六州。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给辽“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
(1)宋辽关系
2.表现:
①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宋太宗时,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③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澶渊之盟”(1005年)。
岁币
(1)宋辽关系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2)宋夏关系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2)宋夏关系
(2)宋夏关系
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②宋仁宗时,双方最终达成“庆历和议”。
岁赐
契丹给宋造成的亡国威胁远大于西夏,而西夏给宋造成的国防压力则远甚于契丹。
—李华瑞:《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讨论: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不可取:北宋作为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和议,每年付出一大笔钱财,是一种屈辱的行为。
可取:北宋军事积弱,“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和约签订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经济损失有限。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1.积贫之原因
(二)财政危机
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蔡襄:《强兵篇》
宋初至元丰以前,官制最为繁猥,六部九寺皆为空官,特以寄禄秩、序班位,而别以他官判职事。如兵部事归枢密院,户部、工部归三司。
——王士禛:《池北偶谈》
冗兵
冗官
①募兵过滥,连吃败仗
②官僚队伍膨胀
2.表现: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
①“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一)背景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吏治方面)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吏治方面)
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吏治方面)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吏治方面)
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吏治方面)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经济方面)
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强兵方面)
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经济方面)
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法治方面)
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法治方面)
宗旨:
整顿官僚机构
结局:
遭到官僚集团抵制而失败。
范
仲
淹
(二)内容
王
安
石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措施:
三、王安石变法
(1)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
(2)强兵之法: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三舍法
(二)内容
王
安
石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措施:
青苗法
地方官府于每年青黄不接之际,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利息20%。
用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资金问题,防止民间高利贷盘剥。
影响: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强制贷款的做法。
①
三、王安石变法
均输法
在完成上供物资任务之余,根据“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贩运买卖物资。
②
“徙贵就贱”: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
“用近易远”:如果有多个地区同时丰收物贱,就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
市易法
在东京等大城市设立“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待机出售。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年息20%。
③
影响:使政府利用国家财力经商获利,与民间商人争夺市场。
三、王安石变法
(二)内容
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农闲时军训,平时负责夜间轮差巡逻,维持治安。
④
影响:未能完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的任务,反而明显增加了基层农民的负担。
保甲之事……徒足以困百姓,而实无益于军实。
——马端临:《文献通考》
三、王安石变法
(二)内容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三)评价
1.成效:
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2.不足: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今介甫为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三、王安石变法
思考: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
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
性质 积极作用 局限性
是一场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变法改革运动 ①一定程度改善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积弱局面有所改观: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① 与民争利,加重人民负担 ②“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触犯地主官僚利益,遭到反对
用人不当,反动派攻击
操之过急
;王安石个人问题
金军从开封撤退后,张邦昌傀儡政权得不到宋廷旧臣的支持,只存在了33天就瓦解了。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史称“靖康之变”。5月,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 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 后来高宗又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明人临摹南宋人画反映康王赵构受命为大元帅并梦见钦宗授予龙袍的图卷
宋高宗 赵构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2.宋金和战
岳飞
南宋初年,岳飞抗金。
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主动求和,催令班师。
1141年,“绍兴和议”。
1142年,宋廷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岳飞。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3.偏安南方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继续南北对峙局面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与辽、西夏、金地位之对比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绍兴和议
(北宋——辽)
“岁币”
(北宋——西夏)
(南宋——金)
“岁赐”
“岁贡”
钱物:
银10万两,绢20万匹
银7万两,绢15万匹
,茶叶3万斤
银25万两,绢25万匹
称呼:
“兄弟”
“君臣”
“臣君”→“侄叔”
地位:
金>宋=辽>西夏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结束分裂局面,吸取历史教训
2.措施:(1)加强控制地方:行政,财政,军事
(2)分散机构权力:中央二府三司制,军权三分;地方:四监司,通判
(3)崇文抑武方针
3.影响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1.原因
2.表现:
宋辽关系,宋夏关系
3.讨论
(二)财政危机
原因,表现
三、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三冗二积”,“庆历新政”
(二)内容:基本原则,措施(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保甲法)
(三)评价
四、南宋的偏安
南宋建立——宋金和战——偏安南方
五、宋与辽、西夏、金地位之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