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9 11:2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复习:儒家思想的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江 南 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在吸收儒学精神,渐趋本土化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道教在民间传播: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佛教和道教在民间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一、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
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作用,为现实服务。
(2)内容:
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②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
一、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程颢
程颐
朱熹
(2)主张:
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②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③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④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达到普遍天理的认识。
客观唯心主义
一、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3)朱熹对儒学的深入探索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3.影响
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秦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宋词
①兴起: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②特点: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③代表: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李清照
辛弃疾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辛弃疾
人物 时代 贡 献
苏轼
北宋
(1)词风豪迈而飘逸,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2)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李清照
两宋
之交
(1)词风委婉、细腻、清秀(2)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辛弃疾
南宋
(1)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2)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代表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2)元曲
①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②杂剧: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关汉卿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元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蔡婆婆借他的银子,不得已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没过几年窦娥的夫君早死。适逢蔡婆婆索要赛卢医还钱,却险些被赛卢医害死。幸得张驴儿父子相救。那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窦娥始终未同意。张驴儿就将毒药下在羊肚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却误毒死了其父。张驴儿反咬一口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睡觉时窦娥托梦与他,诉说自己的冤情。最终窦天章为窦娥平反昭雪。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元杂剧代表作。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蔡婆婆借他的银子,不得已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料窦娥夫君早死。逢蔡婆婆索要赛卢医还钱,却险些被其害死,幸得张驴儿父子相救。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窦娥始终未同意。张驴儿欲下毒毒死蔡婆婆,却误毒死了其父。张驴儿却诬告窦娥,昏官桃杌冤枉窦娥,将其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最后科举中第荣任高官回乡,窦娥托梦与他,诉说自己的冤情。最终窦天章为窦娥平反昭雪。
关汉卿、马致远、
郑光祖、白朴在
明代以后被誉为
“元曲四大家”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2.艺术
(1)书法: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2)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苏 轼
米 芾
黄庭坚
蔡 襄
◎书法“宋四家”
三、科技
1.印刷术(四大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火药(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3.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
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这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活字印刷术
◎铜火铳(北宋)
◎罗盘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
(1)发展历程:隋唐时期发明,辽、宋、西夏、金时期进一步发展
(2)弊端:
刻版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
(1)发明者:北宋时的匠人毕昇
(2)流程
胶泥刻字
烧制字模
排字固版
印刷拆版
泥活字版
(3)不断发展
①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②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4)历史影响:活字印刷术不断外传,对人类文明的
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活字印刷术外传
13世纪,传入朝鲜
传入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经蒙古人西征传入欧洲
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1)发展过程
①司南: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制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此磁勺即司南。在光滑的铜盘中转动,静止后,匙柄就指向南方
铜制方形地盘:四周刻有24个方位
②罗盘:北宋时期,人们把带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
刻有度数的盘中,就制成了罗盘
③指南针: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影响: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
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
术的发展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萍洲可谈》
发明 唐朝
应用 ①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②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③宋金战争和蒙古人在灭金、灭宋的战争中,
都大量使用了火器
④南宋制造出枪炮的始祖——突火枪
⑤元朝用金属取代竹筒,发明了威力更大的火铳
传播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
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影响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火药
南宋突火枪
元代火铳
现代火炮
烟花
三、科技
4.沈括(北宋)
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沈括与《梦溪笔谈》书影
沈括
5.郭守敬(元朝)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简仪
6.王祯(元朝)
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四、少数民族文字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是汉语
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课堂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