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9 14: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课程标准】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根据材料概括反映的历史信息
“文革”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建国三十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文革”结束后的两年间,经济领域继续坚持“左”倾,加剧了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的状况,加重了国家财政困难,人民的生活水平极低。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977年11月,万里书记前往革命老区大别山调查。
华国锋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
A、文革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1978年5月)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质
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1)内容:
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表现
知识回顾: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
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27年
汉口
1949年
河北
西柏坡
1935年
遵义
1978年
北京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秋收时节发动起义。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
2、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
(2)表现:
①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
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② 国家还纠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实各项政策。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3、十一届六中全会
(1)召开:
(2)成果:
(3)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981年6月,在北京举行。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32年以来的历史。
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4、1982年宪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八二宪法 我国当前现行宪法。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修正;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应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
探究学习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 城市
材料一 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读材料,思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材料二 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材料三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四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历史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压抑农民积极性。
现实原因:
①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无农不稳;
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过于平均)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的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他们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自发实行了一包到底的责任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联产承包责任制占全国社队总数
92%
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78.66%
1982年,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队占全国社队总数的92%,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78.66%
1、经济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图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研习:农村改革改了什么?没改什么?
材料二 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一年后收入一万元
材料三 小岗队的包产到户经过一年的实践,获得了自1957年来第一次空前的大丰收。将粮食总产6.6万公斤,等于以往5年的总和……社员分配人均200元,一跃成为全县的冒尖队。
——贺耀敏等《六十年国事纪要· 经济卷》
材料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的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影响?
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
生产资料公有制没变
农村
改革前 改革后
生产方式
分配方式
集体生产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先后调整了四次,请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1950年的土地改革
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1953年开始的
农业合作化运动
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公有制未变的前提下提高了土地的公有化程度
1978年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自主经营,包产到户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原因: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官僚主义;造成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读材料,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二、改革开放进程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1979年5月,国家经委等部门选择首都钢铁公司等8家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改革管理体制的文件。这是中国最早实行承包制的首都钢铁公司,自承包后连续12年实现利润平均每年递增19.1%。
1、经济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2、对外开放
1980年,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④依托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丰富
经济特区的优越条件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是在中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前提下,允许外国公司、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
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海
海南(1988) 
珠三角
闽三角
长三角
环渤海地区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南通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重庆
万县
宜昌
武汉
九江
塔城
伊宁
瑞丽
河口
东兴
满洲里
黑河
珲春
乌鲁木齐
拉萨
昆明
贵阳
长沙
西宁
银川
呼和浩特
长春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开放体系
推进
范围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沿海
特点:
由沿海、沿江、沿边到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线
内地
全方位: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多层次: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局面
宽领域: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
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发表
南方谈话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
1987
1992
1992
2000
2001
二、改革开放进程
2、改革逐步深化
改革开放进程
3、稳步推进改革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归纳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补充
思路提示:
提出:
确立目标:
确立基本框架:
进一步理论完善: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基本建立: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中共十四大;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7年中共十五大;
2003年中共十六大;
21世纪初。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
(2)内涵: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申述,台湾和大陆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在台湾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司法终审权;可以保留军队,其党政军系统均由台湾当局来管。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一国:
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 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前提和核心
主体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3)实践:港澳回归。
①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英国同意于1997年归还香港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问题
◎1997年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1、“一国两制”构想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3)实践:港澳回归。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
1、“一国两制”构想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年4月29日
2015年11月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国家分裂法》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阻碍因素
台独势力
李登辉 “一中一台”
国际反华势力阻碍统一
陈水扁“一边一国”
蔡英文鼓吹“两国论”
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
历史依据: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
正确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经济联系:两岸经济联系加强;
人心所向: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榜样借鉴:港澳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
提示:
历史渊源、国家实力、政策方针、民心所向、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
课堂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背景、召开、内容、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原则、表现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开始实施
逐步深化
稳步推进
对内改革:农村突破、城市推进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提出
内涵
实践: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台湾问题
【知识拓展】
“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异同
比较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同点 目的
制度
权限
范围
相同点 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
祖国和平和统一
根据本地区执行法律法规、政策的自治区
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5个民族自治区
5个经济特区
港、澳、台
1、电视剧《鸽子哨》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大会……”。歌词中的“大会”是 ( )
A.中共七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九大
D.十三届二中全会
B
︻典题训练︼
2、路遥小说《平凡世界》描述了石乞节公社双水村生产队队长孙少安为改变家乡农业落后面貌,实行包产到户。以此为核心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是 ( )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典题训练︼
3、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
①虎门销烟 ②签订《南京条约》 ③签订《马关条约》 ④香港回归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
︻典题训练︼
4、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C
︻典题训练︼
5、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B
︻典题训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