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年表
500
220
221
222
266
316
304
439
317
420
420
479
502
557
589
581
618
200
300
400
600
386
534
500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年表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宋
齐
梁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陈
隋
东汉
220
221
222
266
316
304
439
317
420
420
479
502
557
589
581
618
200
300
400
600
386
534
问题1:依据上表,概括这一时段大致的时代特色。
问题1:观察秦和两汉疆域北部边界线,
为何秦汉的边界很少能向北继续突破?
农耕民族指长城以内,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游牧民族指长城以外,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 ——董耀会 《长城沿线的农耕与游牧》
问题2:(1)东汉后期的平均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1.西、北边疆各族内迁
(2)这种变化会对长城以北的游牧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
(3)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一、东汉到三国
2.逐步介入统治阶级内讧
东汉灵帝时期 匈奴兵协助东汉政府对其他少数民族作战
东汉献帝时期 乌桓部落迁居中国、助助袁绍、曹操、刘备等人作战
三国曹魏时期 鲜卑部落受魏将邓艾招抚,散落民间、谋灭蜀汉
问题3:(1)上述材料反映了东汉以来的什么现象?
(2)这种现象对边疆民族的内迁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东汉以来内迁民族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一、东汉到三国
问题5:
(1)西晋时期,边疆民族的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八王的封地主要在哪里?
(3)八王之乱对黄河流域的胡汉力量格局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二、西晋的灭亡
1.八王之乱
2.五胡乱华
西晋灭亡时的年号为“永嘉”。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时,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羯人石勒在东郡击败晋军,杀王公以下十余万人。 ——《中华文明史》
二、西晋的灭亡
问题6:(1)边疆内迁民族是怎样对待八王之乱后的西晋政权的?
(2)在这种民族冲突下,汉族统治阶层可能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3.永嘉南渡(北方人民南迁)
二、西晋的灭亡
如果你是当时南迁的民众,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场景呢?
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
——《晋书》卷九十《邓攸传》
问题3:如果你是邓攸,当时你会怎么做?
三、东晋与南朝
1.东晋士族专权
(2)东晋士族与皇权形成
了怎样的权力格局?
问题7:(1)士族在东晋的建立中
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标志着士族制度的形成。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2.南方经济开发
三、东晋与南朝
材料一: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
简要说明
材料三: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所存官牛尚有四万五千余头,旋又颁布占田制,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以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一: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
简要说明
东晋与南朝
材料三: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所存官牛尚有四万五千余头,旋又颁布占田制,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以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魏晋南北朝史》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自然环境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社会环境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劳动力与技术因素
1
1
2
2
3
3
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
东晋与南朝
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
改进、推广犁耕,施用粪肥,精耕细作;改进种植技术。(育秧移栽、麦稻兼作、双季稻)
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
02
OPTION
03
OPTION
牛耕图
施肥图
龙骨翻车
01
OPTION
东晋与南朝
01
史称,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04
南朝十分重视造船,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
03
发明了灌钢法
02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
织锦
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东晋与南朝
北齐青瓷尊
3.南朝政变更迭
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乃至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歕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颜氏家训·涉务篇》
过渡:东晋晚年的士大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东晋与南朝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问题9: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1、十六国林立
(1)十六国的统治者在族属上有何特点?
(2)十六国统治者在国号上有何特点?
(3)胡人统治者选择汉族国号,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心态?
四、十六国与北朝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2.北朝的崛起:(1)北魏改革
四、十六国与北朝
道武帝改革: 离散诸部、 分土定居,不听迁徙,
冯太后改革: 实行均田制 (将无主荒地分给流民) 孝文帝改革: 移风易俗、全面汉化 生产方式转型
国家实力增强
社会风俗同化
民族走向融合
国家走向强盛
汉化
改汉姓,定门第,通婚。
北魏迁洛前漆棺上孝子画像
北魏迁洛后石棺上孝子画像
问题5:你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汉化举措?
高欢家贫,在平城服役,富家娄氏女爱他美貌,嫁给了他。高欢因此有马,得充函使(送信人)。他来回怀朔洛阳两地,前后六年,觉得还满意。他到洛阳归令史(小吏)麻祥管辖。一次麻祥给他肉吃,照例,应该立着吃表示敬意,他却坐着吃。麻祥怒,笞高欢四十。六镇人被贱视,就这个例可以推知。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
523年,即迁都洛阳30年后,六镇叛乱,不久北魏灭亡。
(554年西魏帝)复姓拓跋氏,九十九姓改为单者,皆复其旧。(洪迈曰:西魏以中原故家易赐蕃姓,如杨忠为普六茹氏,李虎、阎庆为大野氏,陆通为步六孤氏)
——摘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五
问题6:有史家认为,是孝文帝的急速汉化改革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对此你怎么看?
胡化
(1)改革要善处反动。
(2)形成历史结果的是“合力”。
(3)长时段眼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 响 积极: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巩固了封建统治,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消极:①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
②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2).北方的崛起
四、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分布与迁徙 隋时期少数民族分布与迁徙
隋唐帝国的出现
杨隋、李唐王室,兼具汉人胡化、胡人汉化的双重色彩。
有人统计,唐朝宰相369人中,胡人出身的有36人,占1/10。
课后小结
民族
五胡内迁民族杂处胡汉互鉴民族交融
OPTION 01
OPTION 02
OPTION 03
割据混战
南北对立
政权更迭
门阀政治
人口南迁衣冠南渡
江南开发
技术进步
政治
经济
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长期分裂
人口迁徙
北人南迁
胡人内徙
民族融合
全新的统一
江南开发
承上启下——奠基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