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北镇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滨州市北镇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8 22:4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北镇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自留,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二:
记者:您和雷锋都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你们的事迹都很好地诠释了“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有许多共同之处呢。
袁老: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都出生在旧中国,经历过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受苦挨饿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记者:您和雷锋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热爱本职工作,又爱好文艺。雷锋有一张拉手风琴的照片,您也喜欢拉小提琴,听说还写诗,用现在的话说属于文艺青年。
袁老:是呀,雷锋喜欢做好事,也有自己的爱好。我过去喜欢拉小提琴,年轻时喜欢游泳,还拿过武汉市的第一名呢。
记者:听说您很受年轻人喜欢,有什么成功经验与年轻人分享?
袁老:成功就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汗水就是奋斗,灵感是思想要活,当你做研究或干其他事情山穷水尽时,灵感一来,就豁然开朗了。机遇就好理解了,机遇偏爱有心人。
(摘编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雷锋精神》,《雷锋》2020年第1期)
材料三: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痛。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摘编自《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四川在线》2021年5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材料一中袁隆平援引的数据可知,自1976年起15年间,我国粮食累计总产量就达到2000亿千克。
B.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其中主要是杂交稻,因此,杂交稻品质并不差。
C.袁隆平出生在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差的旧中国。他怀着拳拳赤子心,立志为国家做事、为人民服务。
D.作为和雷锋同时代的人,袁隆平认为“学习”“奋斗”不容忽视,但偶然的“灵感”“机遇”更为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情怀境界。材料一中袁隆平的来信,就展现其非凡的修养和学识。
B.材料二中,记者的提问从袁隆平和雷锋的共同爱好切入,说明记者能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生活背景,讲究访谈技巧,发问得体。
C.袁隆平把“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当做自己的人生准则,因此他多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心无旁骛地投身于科学研究。
D.袁隆平认为,如果总想着享受,就不会有心思搞科研。可见,搞科研需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保持住静气与专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袁隆平“功名之下不忘初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B.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C.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D.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4分)
5.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生活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苏雅的过去
田洪波
①她叫苏雅,是我新结交的一位明星朋友。这个故事是她讲给我的……
②你是知道的,我刚出道时在歌舞团跳舞。那一年,具体哪一年我先不说。那一年歌舞团的效益不好,两百多元的工资还总是拖欠,我常吃了上顿愁下顿,于是决定离职,通过高考重整山河,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
③我面临的困难是,离职属于单方面的违约行为,必须交付给歌舞团十万元违约金,才能盖章同意,同时,离高考报名截止时间,只有区区十几天。
④违约金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息都困难。告诉给父亲后,他半晌不语,许久才吁出口气,把两只手放在我肩上说,好吧,你已经成人了,我尊重你的选择,我这就去筹钱,应该没问题的。
⑤我嚅动了几下嘴唇,眼泪顺着眼睑流下。其实,我比谁都清楚面临的窘境。我父亲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所能求援的渠道,不过就是一些亲戚和朋友。据我所知,他们并不怎么富裕,如何才能解此燃眉之急啊?更让人揪心的是,我父亲从工地脚手架上摔下后,刚大病初愈,怎堪再经此折磨?
⑥可时间不等人,我父亲决定抓紧筹钱。他先把范围限定在邻居上,拄了支单拐,走了东家串西家,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让我没有看到借钱的情景也能猜得出。还算不错,加上手头积蓄,父亲很快筹到七万多元。
⑦晚上坐在院子里,我父亲的烟抽得很勤。他那个样子,真是让我心疼。那几天,我总是彻夜难眠。说实话,我对父亲是有愧疚的,自从母亲因病离世,我就与父亲交流甚少。我忌恨他经济上的拮据,但凡他多一些积蓄,母亲也不会死得那么快。因此我一心闯荡世界,想通过打拼改变现状。
⑧这期间,我父亲想与一位姓王的阿姨重组家庭,被我凛然拒绝了。想来,我过于意气用事了,那位王阿姨对我父亲还是不错的。她不是眼中只有钱的主儿,看着是个持家的好手,低眉顺眼的。有几次,我无意中遇到她,她都急急躲开了。可能我对她的排斥伤害到了她吧。
⑨那几天,兜兜转转的,我父亲带回家的总是压抑不住的叹息。有时,他站在窗前看天,一支烟掐灭又点燃一支。另外我发现,他不再与我眼神碰撞,话越来越少。甚至,又端起了久违的酒杯。
⑩那天晚上吃饭时,我把筷子在碗里杵了许久,迟疑着说,要不我还回歌舞团吧?父亲诧异着看向我,半天笑一下说,姑娘,高考是正经事,爸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我还有一些朋友没去找,而且工地上还有那么多工友呢!你完全不用担心。说着父亲仰脖喝干了杯中的酒。我无言以对,我知道那酒杯里盛着的,一定是复杂的涟漪。
离高考报名截止只剩最后一天,我父亲拄着拐棍,精神抖擞地穿了一件白衬衣,斜挎个黄旧书包,斗志昂扬地出门了。临出门,他嘱咐我,你安心在家等我,我这么大个活人,不用惦记。借到了钱我就回来。
说实话,看着父亲远去的蹒跚背影,我再一次流下眼泪,内心纠结得不行。我们住在这个城市的城乡接合部,父亲此行,是去市里找他自认为熟悉的那些人,成败可能在此一举吧。可市区那么大,我真的担忧,他能有多少可靠的关系可以依赖呢?
他会去找王阿姨吗?或者,会去找那些上夜班的工友?一切未知,我心惴难安。惶惶的一上午过去了,我猜想父亲此刻到了哪里。他会坐公交车吗?他受伤的腿会发作疼痛吗?我逼迫自己不再去想,却越来越明白了,自己的担心也许是对的,如此情境下,父亲怎么会舍得坐公交车呢?他也许连饭都舍不得在外面吃吧?我揪着心,不断自问,参加高考的决定是否太任性了?
天黑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知道父亲是带了伞的,却依然担心,牵挂他何时能回来。索性晚饭也没有吃,就那么痴呆地坐在窗前,祈祷父亲早些回来。不知何时,我竟睡着了。
我醒来的时候,已是凌晨五点多,父亲依然不见身影。我慌了手脚,疯狂出门去找,甚至思量要不要报案。踉跄中的我走出不远,就迎面撞见了父亲。那个黄布书包,就鼓鼓囊囊地挂在他的胸前。他的拐棍不见了,他用两只手托抱着书包,正一步步向前挪动。
我喊了一声爸,给了他一个久违的拥抱,眼泪喷涌而出。我父亲成就感爆棚,他把书包摘下说,三万元凑齐了,凑齐了!你今天就去交费吧,我在家等你好消息。
我哽咽着点头。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父亲的白衬衫上都是土,头发上也都是灰,于是下意识用手去拂。父亲微笑着,不急不急,回家洗洗就行了。我的手停在了他的头发上,怎么拂也拂不去灰,定睛一看,我的天!哪是灰啊,那分明是一夜间泛出的茬茬白发!扑通一声,我跪下了,把头狠命地磕在地上,声嘶力竭喊出一声“爸”!
苏雅说,我现在可以告诉你,那是一九九三年。那个凌晨,我和父亲哭抱在一起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
我喟叹着,怪不得这些年,你一直坚持资助那些贫困大学生,为你,点赞!
(选自《小说林》2022年第3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雅故意不先说故事发生在哪一年,是因为“我”熟悉她的生活,“我”能猜到。
B.苏雅要参加高考的决定给父亲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其举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C.小说有许多语句富含深意,“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那酒杯里盛着的,一定是复杂的涟漪”,这样的用语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D.“我”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但是小说却通过结尾“我的喟叹”深化了中心思想,使苏雅的人物形象更加高大。
7.文中关于父亲形象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亲摆出“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神态有为了安慰苏雅,让苏雅安心的意思。
B.小说中父亲的许多表现能让读者联想到父亲在借钱时遇到的困难,体现了父爱的无声、伟大。
C.小说第③段运用了一连串设问句,这既表现了苏雅复杂的心理,也让读者感受到父亲对女儿甘于牺牲的爱。
D.小说在叙述苏雅观察父亲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比如“他不再与我眼神碰触”,表达出父亲面对女儿时愧疚不安的心理。
8.小说采取了听苏雅讲往事的方式来展开情节,请问运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4分)
9.“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含意。(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普对曰:“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顷之,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敢安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此位谁不欲为!”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不然,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不可动之业。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帝从之。久之,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谕意,即前奏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帝从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
B.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
C.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
D.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晚朝,古代朝会之一,与早朝相对,指皇帝晚上登朝与群臣处理政事。
B.节度使,古代军事长官,原只设边境,后内地遍设,造成割据局面。
C.麾下,文中指部下,与“八百里分麾下炙”句中的“麾下”意思相同。
D.丘园,古代指隐居的地方,也指家园。文中指后者,与“桑梓”意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石守信等和太祖是旧交,但太祖经赵普提醒后,担心他们的属下可能重演“黄袍加身”的历史。
B.赵普向太祖进言,想要天下太平,就需要逐渐削夺节度使的权力,防止他们权力大而拥兵自重。
C.太祖因天下纷争,生民涂炭,于是在后苑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彦超等人,趁机收回他们的兵权。
D.王彦超等人长时间掌管重镇,从太祖的话语中,意识到太祖对他们存有顾虑,便提出辞去官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4分)
(2)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4分)
14.宋太祖为石守信等指出了怎样的“可生之途”?请简要概括。(3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写长天近水、刻画猿鸣鸟飞的凄凉之感的句子是:“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由梦境到现实的过渡句是:“ , 。”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 , ”两句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
(4)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的典故,用比喻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 。”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应用(29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 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面对 的现实,在 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来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他们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 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 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C.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风雨如晦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
B.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C.风雨交加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
D.风雨如晦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很多人都觉得,经常参与体力劳动的人要比经常坐在办公室的人更加健康, ,可惜,事实恰恰是相反的:体力劳动者更需要锻炼身体。
为什么体力劳动代替不了体育锻炼呢 劳动的过程只是身体局部肌肉、骨骼在活动,如铲地时,主要是腰和手臂在活动;赶车时,主要是上肢在活动。一般情况下,运动消耗的能量会明显高于体力劳动。同时,长时间的重复动作,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需要充分地休息才能恢复,这使热量消耗受到限制。
长期从事动作单一的体力劳动,除了会给身体局部带来疲劳外, ,如采取站立位的售货员比常人更容易患腰腿病和下肢静脉曲张,从事搬运工作的职工比一般人更容易患腰肌劳损,电脑操作员比常人更容易患腕关节疾病或腰椎间盘突出。因此体力劳动者非但 ,还应该更积极地安排出单独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19.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20.请概括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的原因。(5分)
(二)教材考查(本题共2小题,8分)
21.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
22.《插秧歌》是怎样描绘江南农家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4分)
四、写作(60分)
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通过教材一、二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和袁隆平等当代著名人士的许多感人事迹。他们以及他们的事迹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选择其中的一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书写认真、清晰、工整;②观点(中心)集中、突出;③内容充实,层次清晰。
高一语文月考答案
1.C (A.“我国粮食累计总产量就达到2000亿千克”错误,材料一中“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可知“2000亿千克”是“增产粮食”而非“粮食总产量”。B.“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错误,材料一“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选项表述缺少范围副词“一般”。D.“但偶然的‘灵感’‘机遇’更为重要”错误,材料二“知识是基础,汗水就是奋斗,灵感是思想要活,当你做研究或干其他事情山穷水尽时,灵感一来,就豁然开朗了。机遇就好理解了,机遇偏爱有心人。”可知此处所指“灵感”是思维灵活,袁老所谓“机遇”是给“有心人准备”的,因此这里所说的“灵感”和“机遇”是必然性结果。且“更为重要”强加逻辑。)
2.C (“袁隆平把‘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当做自己的人生准则”的说法表述不当,原文为作者概括,非袁隆平自述;“因此他多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强加因果,由原文可知“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是“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
3.A (A.从时间段上看,袁隆平已经“功名在身”(即将领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前已经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从“仍在稻田里工作”,可见其“不忘初心”。B.“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反映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C.“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反映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D.“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反映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
4.①首先提出对方斥杂交稻为“三不稻”的错误观点;②接着通过列举数字和举例等论证方式,(分别从增产数量、种植面积及品质优劣等方面)对错误观点进行了驳斥;③最后得出“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的结论。(4分;只分析冒号后面至“产量占90%以上”部分最多2分)
5.①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写信批驳错误观点(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②要立志报国,爱岗敬业。(“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③要勇于奋斗,乐于奉献。幸福来源于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④要努力学习。知识是灵感、机遇的基础。⑤要淡泊名利,不忘初心。(“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⑥要有健康的个人爱好(“雷锋喜欢做好事,也有自己的爱好。我过去喜欢拉小提琴,年轻时喜欢游泳”)。(前两条各1分;后面四条答出一条得1分)
6. A(“是因为‘我’熟悉她的生活”错,于文无据,原文为“她叫苏雅,是我新结交的一位明星朋友”,可知是新朋友,应该不是很熟悉。)
7. C(“小说第③段运用了一连串设问句”错,原文为“他会去找王阿姨吗?或者,会去找那些上夜班的工友?一切未知,我心惴难安。惶惶的一上午过去了,我猜想父亲此刻到了哪里。他会坐公交车吗?他受伤的腿会发作疼痛吗?我逼迫自己不再去想,却越来越明白了,自己的担心也许是对的,如此情境下,父亲怎么会舍得坐公交车呢?他也许连饭都舍不得在外面吃吧?我揪着心,不断自问,参加高考的决定是否太任性了?”可见没有运用一连串的设问修辞,只是一般的问句。)
8. ①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使故事更感人,让读者产生更强烈的代入感;②更有利于展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感受,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便于表现“我”的感受和态度,从侧面表现人物特点,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①2分;②③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9. ①在经历了那一夜之后,“我”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我”不再抱怨父亲,而是为父亲的付出感动,也为自己以前的行为愧疚(久违的拥抱、跪下);②在经历了那一夜之后,“我”懂得了感恩(不仅感恩父亲的付出,也感恩那些愿意借钱给父亲的人),并决心将这些感恩和爱洒播出去,帮助更多像“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所以这一夜也是“我”以后资助学生的助推器。(每条2分)
10. C
11. A(古代只有“早朝”和“午朝”,没有“晚朝”。文中意思是君主未按时上朝听政。)
12. C(“在后苑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彦超等人”错误,原文有“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宴于后苑”,太祖在后苑设宴只款待了王彦超等人,没有石守信。)
13. (1)赵普多次拿这件事进言,皇上说:“他们这些人一定不会背叛我,你为什么忧虑如此之深呢(你为什么有如此深的忧虑呢)?”( “数”,多次。“以为言”,省略“之”,以(之)为言,拿这件事进言。“不吾叛”,宾语前置,不背叛我。)
(2)我想平息天下的战争,做长远的谋划,应该怎么做呢?(“息”,平息。“兵”,战争。“计”,谋划。“道”,途径、方法。)
14. ①出京镇守藩地。②买田置地,为子孙留产业。③约为婚姻,打消猜疑。(每点1分)
(结合“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可概括出,出京镇守藩地。结合“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可概括出买田置地,为子孙留产业。结合“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可概括出,约为婚姻,打消猜疑。)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5)谢公住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6.B(根据“陈述对象尽量与上下文保持一致”的原则,首先排除掉A和C;D 项,语序不当,“提出”应放在“确立”之前。)
17.D(“风雨交加”:又刮风又下雨,多用本意。“风雨如晦”:晦,昏暗;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的像黑夜一样,多比喻社会动荡,政治黑暗。“蹉跎岁月”:蹉跎,时光白白过去;白白流逝的岁月,指虚度光阴。峥嵘岁月:峥嵘,山势高俊,比喻不平凡、不寻常;不平凡的岁月,多指战争岁月或创业初期。“墨守成规”:守着老做法、老规矩不肯改变,形容思想保守,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抱着陈旧的、过时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落后保守,不能与时俱进。“惊世骇俗”:指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 。“愤世嫉俗”:指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18.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诗歌”,喻体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或将“诗歌”比作“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2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歌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的艺术价值(2分)。
19.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更需要锻炼身体;还可能造成局部组织损伤;不能用体力劳动代替体育锻炼。
20.①体力劳动不能全面地活动身体各部分;②不能充分消耗热量;③容易给身体局部带来疲劳,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21.①读者方面: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情节方面:(无)
③人物方面:“百合花”具有双重含义,既指新媳妇被子上的图案,又喻指小通讯员善良和勇于牺牲的精神美。以此为题,可以更好地突出小通讯员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④主题方面:以此为题,可以更好地突出小说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从而使作品主题更加突出。
(答出一条得2分,答出两条即可得4分。注意:没有线索的作用)
22.①通过插秧时的动作描写,如“抛”“接”“拔”“插”等动作描写了一家人齐心协力、分工合作的劳动场面。
② 通过比喻,将“蓑笠”比喻为战士的铠甲和头盔,暗示农田劳作像战场作战一样紧张。
③ 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如用雨势大烘托劳作的辛苦。
④ 通过语言描写,透露出农民种植庄稼的尽心和不易。
(每条1分,答出三条可得满分)
参考译文:
当初,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皇上的旧相识,有功劳,掌管着禁卫军。赵普多次拿这事进言,皇上说:“他们一定不会背叛我,你为什么忧虑如此之深呢?”赵普说:“我也不担忧他们叛乱。但是仔细地观察这些人,他们都没有统领驭使别人的才能,恐怕不能制服他们的下属。如果军队中万一有作乱的人,他们在那时也不能顺由自己的心意。”太祖醒悟过来。一天,皇帝召见赵普,从容讨论天下的事情,接着叹气道:“自从唐末以来几十年间,八个姓氏十二个君王,一个接一个地越分窃取皇位,战争不停,老百姓处于困苦的境地。我想平息天下的战争,做长远的谋划,应该怎么做呢?”赵普回答说:“陛下考虑到这些,是天、地、神和人的福气。节度使权力太大,只有逐渐削夺他们的权利,那么天下才会安定。”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不久,皇帝趁着未按时上朝,与石守信等人宴饮,喝酒正尽兴的时候,屏退身边的人,对他们说:“我如果没有你们不能够到今天。但是做天子也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实在是不如当节度使快乐,我整晚都不能够安心睡觉啊。”石守信等人都询问原因,皇上说:“这不难知道,天子这个位置,谁不想坐!”石守信等人都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现在天命已经确定,谁还敢再有二心!”皇上说:“你们固然不这样,但是你们那些下属想要富贵怎么办?如果有人把黄袍披加到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这么做,那怎么可能做到!”石守信等人哭泣谢罪说:“我们愚笨考虑不到这些,希望陛下同情怜悯我们,指条活路给我们看。”皇上说:“你们为什么不放下兵权,出京镇守藩地,选择良田好宅买下来,为子孙立下永远不可动的财产家业。我将和你们约定成为亲家,天子和臣子之间,互相没有猜忌怀疑,上下都相安无事,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拜谢道:“陛下为我们考虑到这个程度,可以说是如同再造之恩了。”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称病,请求免去掌管禁军的职务,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不久,王彦超和其他节度使入朝,皇帝在后苑设宴,喝酒尽兴时,从容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国家的老臣,长时间掌管重镇,国事繁忙,这不是我用来优待贤臣的本意。”王彦超明白皇上的心意,就上前回奏说:“我本来没有功劳,长久地贪恋荣耀和恩宠,现在已经老了。请允许我退休,回到家乡,这是我的愿望。”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