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
春 秋
战 国
东 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前770年
前476年
前475年
前221年
我国奴隶社会逐渐瓦解
我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源自于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
因诸侯连年征战的特征而得名。
春秋后期,铁
制农具出现
1、农业上:铁器的使用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劚,试诸壤土。——《国语 齐语》
牛耕的使用
牛耕
牺 (xī ) 尊
(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
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就叫牛耕。 ——《国语》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莲鹤方壶
(河南郑公大墓出土)
越王勾践剑
(湖北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
湖北荆州“丝绸宝库”马山一号楚墓
虎座鸟鼓架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尖首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空首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三川釿”空首布
(河南三门峡市博物馆藏)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跆躏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史记·货殖列传》
城市交易市场
《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被迫迁都到洛邑后的周王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仔细观察表格,能否从中得出周王室的困境是什么?
周王室地位下降,权力被诸侯取代,分封制逐步瓦解
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
私田出现(大量荒田得到开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矛盾
1.分封制逐渐瓦解
二、王室衰微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层层分封人口和土地
诸侯向周王缴纳贡物
周天子仅管辖洛邑一带
不听王命,诸侯各自为政
设立郡、县,自行委派官员
不再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没地
没臣
没权
没钱
2.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材料:公元前770年,登上王位的周平王在郑武公、晋文侯和秦襄公的护送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宗周的贵族大臣们都随同迁往,临行之时,周平王封护送有功的秦襄公为诸侯,封赐的土地是被犬戎占据的宗周故地,周平王许诺,秦如果能够赶走犬戎,就领有其地,狼狈而走的周王室已经拿不出真实的土地封立诸侯了,这时的宗周故地,宗庙宫室尽毁,满目疮痍。直到21年后,秦文公才从犬戎手中收复岐周故地。
——《中国通史》解说词
材料:“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公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
——-《左传·桓公五年》
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材料研读: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材料中的“方伯”指的是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春秋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大的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国家分裂割据的状态。
三、诸侯争霸
1、背景:
周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斗争。
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找一找:春秋时期的霸主主要有哪些?
秦穆公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齐桓公
齐
齐桓公能够首霸的原因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1.自然条件优越,有渔、盐之利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势力大为提高。
管仲
前685—前643年在位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齐
桓
公
首
霸
3.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境内三面环海,国内盛产鱼、盐。
秦穆公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退避三舍
问鼎中原
卧薪尝胆
春秋首霸
齐桓公
越王勾践
晋文公
楚庄王
称霸西戎
秦穆公
春秋末年,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战争。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材料:春秋时,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号令诸侯抵抗……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 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重耳出亡到狄,狄人给他很好的礼遇,并将季隗(kuí)嫁给重耳。 ——《文物春秋战国史》
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问题思考:
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你认为应当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苦,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材料二: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材料三:与此同时,华夏族在同周边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背景
2、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二、王室衰微:
1、分封制的瓦解
2、周王室衰微的表现:
三、诸侯争霸:
1、背景:
2、春秋五霸:
3、意义
本课小结:
1.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史记·周本纪》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反映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A.强化分封制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推行郡县制
D
B
课堂练习:
3、“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
4、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天子依附于诸侯
C、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D、周王室地位衰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