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9 14:3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怎样塑造无法描写外貌和语言的人
虽然算是亲近人(老师兼保姆),如何走出俗套、打破常规
怎样塑造不愿刻意表达自己的人
无亲密互动的陌生人,如何避免通篇叙述
小说
植树的牧羊人
1
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写作背景
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作者简介
圈点勾画
行文思路——时间词、高原变化(圈)
人物描写——正面、侧面(标)
作者议论——题目、主旨(画)
读题目:
植树?牧羊人。——矛盾?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这一标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了主人公的身份。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强调文本的社会价值、歌颂人类的创造力。貌似矛盾的表述给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1913年)
再见牧羊人 (时隔6年)
最后一次相见(1945年6月)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变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身体还很硬朗;减少了羊群数量,改养蜜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八十七岁;住在凭自己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沃土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人们搬回来了。处处呈现出安适与幸福的景象
飘着香气 幸福
舒适 青春 活力
老人 年事已高——无限敬佩
荒地 光秃秃的山
狂风呼啸 游人稀少
“爬”“戳”——老人艰难植树
“放”“盖”
初遇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高原:生气 富饶
植树的牧羊人
高原:干旱无比
再见牧羊人
地毯 薄雾 茂盛
湿润 鲜嫩 挺拔
硬朗 一直在种树——老人执著奉献
高原:溪水 奇迹
对比手法的使用
对比一:首尾两处环境描写是空间与空间的对比,突出老人的丰功伟绩
对比二:开头荒漠与老人是空间与人物的对比,突出老人的渺小、孤独、艰难、坚强
对比三:老人用35年时间里改变了这里的环境是空间与时间的对比,突出植树效果显著与环境变化迅速
对比四:三年种了十万颗橡子,只有一万可能成活,数词的对比突出老人艰苦卓绝的努力
对比五:老人从52岁才开始是时间与时间的对比,突出老人坚毅的勇气
对比六:35年乱世,战乱频仍,是个人与时代的对比,突出了老人的心无旁骛、宁静执着,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悲壮之美
对比七:他人的离开与老人放弃自己的农场来此种树的坚守做对比,突出老人的伟大无私;他人到来与老人隐去则突出了老人的不图名利
第一次见面
他是在种橡树!……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照应手法的使用
第二次见面
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第三次见面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情。
首尾评价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象征手法
薰衣草花语:等待无望的爱、等待奇迹(对战争痛心、期待和平)
薄荷花语:有德之人、希望与你再次相逢(对老人的敬意、失而复得的欣喜、对幸福生活的珍惜)
本文在叙事方面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采用局外人“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牧羊人(他)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牧羊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我”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深林村庄的过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旁观者),才能使牧羊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才能了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由于“我”并不是和牧羊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实际上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但这个地方的巨变令“我”震撼,因此,牧羊人就具有了神秘感和神圣感。
叙述视角的选择
示例:他是一个有坚强毅力的人。无论是时间多么长久,条件多么艰苦。从“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的记叙上,可见时间之长,意志多么坚定;从“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狂风呼啸”等恶劣环境的描述上,可知他具有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
结合文章对牧羊人的描写,
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对他的认识。
如此美好的人
单纯、内心纯粹
自信、意志果断
认真细致
忍受孤独
安静忠厚不张扬
热爱生活
有体力、毅力、善心、智慧
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
植树创造美
自信果断美
认真整洁美
无私慷慨美
改造责任美
坚持奉献美
担当毅力美
比较特色
1.环境描写(作用)
2.人物塑造(对比手法、叙述视角、其他描写手法)
3. 作品主题(作者议论、写作意图、文体、语言风格)
再塑生命(人心)
重在内心成长
因视觉听觉受限,只能多用动作和心理描写
感觉器官的描写多用触觉和嗅觉(味觉)
散文-抒情、第一人称(亲历者)
自传(生动优美)
再塑环境、人心(世界)
重在侧面烘托主角
重在对别人的外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多为第三方叙述,他人评价
小说-主题在揭示人性或社会价值,第一人称(旁观者)
绘本(类似解说词的客观)


整合提升
想要写好普通人,尤其是描写“有困难”的,该怎么做?
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要找出普通人“不普通”的一面,超越自我,人性拔高
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要让名人走下神坛,回归真实人性
英雄——确有“神力”,可直接描写;貌似没有“神力”,可找陪衬凸显
实践应用(二选一)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实践对象,熟悉圈点勾画默读法,并找出此文的写作亮点,结合实例分析
对比绘本原著,猜测编者做如此删减的意图是什么,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评价原著和课文的优劣。
写法启示:
(1)写出心理变化,表现情节发展;
(2)运用景物描写烘托心情;
(3)安排好详略:突出中心的部分展开详写;
(4)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道理。
表现人物心情的写法:
(1)直接刻画心理;
(2)运用动作等细节描写来间接表现心理;
(3)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
明确答题方法:
——首先确定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修辞方法);
——其次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状态、心理;
——最后结合中心分析写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她除了嗜书如命,还喜欢骑马、游泳、划船,酷爱戏剧表演艺术,靠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海伦学会了唇读,可以通过“手”听到马克·吐温为她朗诵的短篇小说,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学业。读书不但使海伦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灵。
  她喜欢信马由缰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欢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莲散发出的芬芳来辨别方向。她还喜欢骑着双人自行车兜风,在飞驰中体会力量和速度,并像男孩子一样喜欢在国际象棋的较量中斗智斗勇……她还爱大自然,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前虽看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间胜景,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却可以从空气的震颤中领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壮观。
她给世界以爱心,世界回报她崇高的荣誉。1919年,海伦的故事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荣获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受此殊荣的妇女。
从海伦童年时起,每一任美国总统都邀请她到白宫做客,还被政府称为全美三十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之一,荣获过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自由奖”,并被誉为美国的高级公民。1959年,联合国在全球发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伦·凯勒”运动,以资助世界各地的聋盲儿童。1960年,描写她成长经历的剧本《奇迹的创造者》获普利策奖,并被拍成电影。同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在海伦八十岁生日那天,宣布颁发“国际海伦·凯勒奖金”,以奖励那些为盲人公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1968年6月1日,88岁高龄的海伦走完了传奇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