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0-09 06:2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1)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光现象与其形成原因的对应中正确的是(  )
A.立竿见影——光的折射 B.潭清疑水浅——光的反射
C.小孔成像——光的折射 D.镜中花水中月——光的反射
2.小明做作业时,动手操作了如下的实验探究:找了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普通铅笔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那支笔,如图所示,把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不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先成虚像,后成实像
B.笔尖一直变长变大
C.到某一位置,笔尖突然改变方向
D.笔尖先变长变大,后变短变小
3.在许多高速公路上,在传统的交通标志白线上每隔2m安装了一个凸起的纯玻璃元件,这种元件叫“夜精灵”。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如图所示)。夜精灵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红外线 D.紫外线
4.下列关于声和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结石,证明声波具有能量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km/s
5.如图所示,一些金属条被科技馆工作人员按特殊的方式摆放后,在灯光的照射下就出现了栩栩如生的“飞机”。下列成语中的描述与“飞机”的形成原理不同的是(  )
A.杯弓蛇影 B.凿壁借光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6.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保持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为50°
B.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向左
C.当液面上升时,光点S'的位置不变
D.光源S不动,增大激光与水平液面夹角、光点S′将向左
7.王叔叔是一位专业修表师,如图所示,这是他带着专用眼镜在维修手表。维修时,手表与眼镜的最佳距离为5cm,则下列关于专用眼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凸透镜,焦距大于5cm B.为凹透镜,焦距大于5cm
C.为凸透镜,焦距小于5cm D.为凹透镜,焦距小于5cm
8.下列实验中,所用研究方法对应正确的是(  )
A.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时,将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等效替代法
B.探究“真空能否传声”时,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控制变量法
C.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用相同的力量拨动钢尺——控制变量法
D.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相同的另一支蜡烛与像比较——转换法
9.下列不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 B.萤火虫
C.织女星 D.点燃的蜡烛
10.2021年7月4日,我国空间站航天员刘伯明在太空首次出舱,并向全世界展示了五星红旗。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
A.我们看到五星红旗是因为红旗反射红色光
B.刘伯明在舱外时和其他航天员在太空能直接对话
C.我们看到刘伯明身上白色宇航服,是因为它发出白光
D.刘伯明在舱外向全国人民问候的声音可以直接传播到地球
11.以下研究方法,与“声波传递能量实验中,通过蜡烛火焰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的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
A.研究音叉振动时,通过乒乓球弹开的远近反映出音叉振幅大小
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
C.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D.做“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时,逐渐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闹钟的响铃声逐渐变小,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1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日食和月食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
B.电视遥控器发出的是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
C.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D.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有可能不变
13.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为a',下列关于平面镜成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像 a′的大小仍保持不变
B.图乙中,将平面镜 MN 中间的 PQ 段去除,仍成像,但像 a′不完整
C.图丙中,该平面镜 MN 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仍成像,且像 a′在原来位置
D.图丁中,在平面镜 MN 的镜后放置一半透明的障碍物,此时的像 a′变暗
14.放在凸透镜主轴上焦点以内的点光源S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可以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B.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
C.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是发散的,因为凸透镜的作用是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D.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仍然是会聚的一种现象
二、填空题
15.小明利用电脑上的视频摄像头给自己拍数码登记照。试拍后发现左边的脸白,原来脸的左侧放有台灯,这是由于光的___造成的;如果觉得像偏小,他应该___(填“靠近”或“远离”)镜头。
16.如图,两束光分别射向并通过甲、乙两透镜。由图可知:______(甲/乙)透镜是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有______(会聚/发散)作用。
17.李云身高1.65m,站在平面镜前2m处,她距像的距离为 _______m;她向后退一步,她的像 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了。
18.用如图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_______关系;为了顺利的完成实验应该选用_______(选填“茶色薄玻璃板”或“透明的薄玻璃板”),移动蜡烛B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选填“A”或“B”)一侧观察。如果将竖立的玻璃板沿图中虚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则蜡烛A的像相对于桌面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发生”)移动。
19.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4m处,则像距离人______m远;如果此人以1m/s的速度靠近镜面,则1.5s后,平面镜中的像将_____(填变大、不变、变小)。墙上竖直悬挂着一面时钟,桌子上水平放置一块平面镜,站在平面镜旁面对时钟,看见时钟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如图所示,那么实际时间是______。
20.夏季的晚上,当你在泳边漫步时,有时会看到高为4米的路灯刚好映在池底。你看到的路灯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像,看到的池底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______(实、虚)像。由此可知池水深度______(大于、小于、等于)4米。
21.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约需2.6s,则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为______ m,月亮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
22.如图所示,一支固定好的激光笔向空水槽底部固定点O打出一束激光.向水槽内加水使水面上升至A点,此时光斑在O点______侧,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现象。
23.检查视力时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相距5m。小明同学在学校医务室检查视力,由于空间有限,用甲图方式检查,她应距平面镜_______m。经检测小明患上了近视眼,乙图中_______(选填“a”或“b”)图能简易说明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检查后小明站起来后向镜子走了0.5m,此时他与镜中自己像的距离是________ m。同时镜中所成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4.小华同学将一凸透镜正对一束平行光,可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cm。将该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按图乙所示安装到光具座上,在光屏上可观察到清晰倒立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我们生活中的____(选填“放大镜”、“近视眼镜”或“照相机”)就是遵循了凸透镜的这一成像规律。把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在蜡烛一侧观察玻璃板也能看到一个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蜡烛的像。
25.放在凸透镜主轴上焦点以内的点光源S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说明凸透镜对光有______作用,若要获得一束平行光,应将S移至______位置,若要获得S的实像,应将S移至______位置(后两空选填“焦点”、“焦点以内”或“焦点以外”)。
三、实验题
26.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______,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
(2)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3)当烛焰距凸透镜______时,光屏上不能成像,但眼睛在光屏这一侧透过透镜可以观察到一个清晰的______的像;
(4)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远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27.小安和小庆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如图,他们将呈现反射光线的活动纸板B绕ON轴折转,纸板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上;
(2)本实验中纸板A和B的作用是______;
(3)当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如图时,反射角等于______度;
(4)实验时,当入射光线EO与平面镜间的夹角增大时,反射角将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E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入射角和反射角。小安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小庆却认为应是: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______(填“小安”或“小庆”)的结论正确。
28.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滨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为了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凸透镜,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点即为凸透镜的___________。他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2)实验时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节到同一高度,目的是___________;
(3)如下图所示,蜡烛在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像,则此时烛焰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如果使烛焰沿主轴向左移动,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且移动的距离_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接着小滨又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在白色不透明方格板上代替烛焰作为光源。将光源“F”放在距该透镜处,其大小如下图甲所示,调整后,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再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在光屏上所成像可能是下图乙四幅图中的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A
6.D
7.A
8.C
9.A
10.A
11.A
12.C
13.C
14.D
15.反射 靠近
16.乙 发散
17.4 不变
18.大小 茶色薄玻璃 A 不发生
19.8 不变 3︰40
20.反射 折射 虚 大于
21.3.9×108 不是
22.左 折射
23.2.4 a 3.8 不变
24.10.0 缩小 照相机 等大
25.会聚 焦点 焦点以外
26.同一高度 光屏中央 缩小 小于10cm 正立、放大 远离
27.同一平面 为了更好的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60 减小 小庆
28.焦点 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放大 投影仪 左 大于 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