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章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
●流域内为什么要协作开发水资源和保护环境?
●为什么要进行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产生哪些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对转出区、承接区的区域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带一路”建设体现国际合作的哪些重要意义?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
第四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课前导入
2007年夏季,太湖水质恶化导致大面积蓝藻爆发,引发无锡市的水危机。2007年8月以来,无锡市试行“河长制”,加强污染物源头治理,河湖水质逐渐改善。2016年12月,我国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多级河长体系,构建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为什么要实行“河长制"
河长能协调解决哪些问题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水系
思考:图中展示的流域、水系、分水岭、干流、支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水系的构成
河流的干流
河流各级支流
与河流连通的湖泊、沼泽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
流域: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2. 流域
思考:图中展示的流域、水系、分水岭、干流、支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例: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流域
从源头到河口
从上游到下游
从左岸到右岸
从支流到干流
通过水流相互连接和影响
形成完整、独立的自然区域
3.流域特点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4.流域内水资源的功能
①农业灌溉
②淡水养殖
③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④发展航运
⑤水能发电
⑥生态保护
⑦旅游
功能多样性、开放共享性
特点:
读图:总结流域内的水资源可能具有哪些功能?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
水资源的协作开发
流域内协调发展的核心
4.水资源的协作开发的必要性
同一流域的上下游之间,往往存在利益冲突:
可能出现争建水库或港口码头的现象;
上游大量排污,下游污染严重;
上游山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河道淤积、洪涝灾害。
①不同利益主体
水资源开发
利用需求不同
利益冲突
地区之间
上下游之间
工农业之间
城乡之间
①水资源的多用性
②流域开放性,整体性强、关联度高
以流域为单位
流经多行政管理区
统筹管理
4.水资源的协作开发的必要性
②流域开放性、整体性、关联性
③自然流域跨径多个行政管理区
5.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
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
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
分担义务
分享权力
协调行为
提供
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机会
工程措施
水源地保护
水土保持
水利工程建设
水污染防治
……
行政手段
设立管理机构(河长制)
分配和调度水量
布局规划工程建设
管控排污治污
……
法律手段
制定相关法律
……
市场手段
对下游区域征收费用作为对上游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
……
阅读教材P61不同河段水资源协作开发措施,将措施归类填入下方表格中。
5.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措施
上游地区
制定法律
水源地保护
水土保持
全流域
水量的分配调度
水利工程建设布局规划
排污治污管控
设立管理机构
下游地区
征收费用补偿上游
思考:为什么要实行“河长制”?河长制能协调解决哪些问题
工程技术措施;
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
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
分担义务
分享权力
协调行为
提供
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机会
为什么要实行“河长制”?河长制能协调解决哪些问题?
由于流域水资源具有功能多样性、开放共享性、整体性强和关联度高以及自然流域跨多个不同行政区,河长制可以有效解决上游和下游、岸上和岸下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问题。
思考:
河长制: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脉
最终注入:渤海
流经省区(9):
青川甘宁和内蒙,
陕西山西豫山东。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黄河概况
1.黄河的发源地?最终汇入的哪个海?
2.黄河流经省区?流经主要地形区?
3.黄河上中游分界线?中下游分界线?
4.黄河主要的支流?
黄河上中下游分界:河口(内蒙古)、桃花峪(河南)
主要支流:湟水、洮河、汾河、渭河(最大支流)
黄河概况
1.黄河的发源地?最终汇入的哪个海?
2.黄河流经省区?流经主要地形区?
3.黄河上中游分界线?中下游分界线?
4.黄河主要的支流?
拓展: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一般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2.流速:快或慢,地势起伏决定
3.水位:高或低,水位季节变化大或小(决定于河流的补给类型,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降水决定;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气温决定)
4.含沙量:大、小(取决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
5.结冰期:有(长、短) 、无(取决最冷月气温)
6.汛期:长或短,春汛(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雨水补给或者高山冰雪补给)
7.凌汛:有或无(河流有结冰期,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8.水能:水能蕴藏量,流量和流速决定
9.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流 位 汛 含 冰 速 凌 能)
水系特征:
1.流向:干流自....向....流,注入......
2.流程:长或短
3.流域面积:大或小,由支流多少与长短决定
4.河道状况:宽窄、平直、弯曲(入海口是否多分叉)
5.水系形态: 放射状,向心状,扇形状,树枝状
6.支流数量:多或少
7.河网密度:大或小
8.落差大小:大或小
结合教材P61图片资料,归纳黄河上、中、下游地区主要的水文水系特征。
黄河概况
中游地区景观图
下游地区景观图
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位置示意图
上游地区:含沙量小,水能丰富等。
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支流较多,沟壑纵横等。
下游地区:流经平原,流速慢,流域面积小等。
黄河下游的“地上河”
思考:
1.为什么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
①黄河含沙量大,当黄河流到地势低平的下游时,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
②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几乎没有支流汇入。
2.为什么黄河没有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
①黄河径流量相对较小且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常会出现断流;
②冬季封冻;
③泥沙含量高,水位较浅,不利于航运发展。
上游开发水电
中游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
下游巩固堤防
黄河流域协作开发: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9个省行政区。黄河含沙量大,径流量少,存在着上下游之间调沙减淤、水量调控等问题,需要加强流域内的协调发展。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1. 实施背景
(1)河流水文特征
含沙量大是黄河最突出的水文特征。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1. 实施背景
(2)存在问题
黄河下游的“地上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华北平原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土质疏松
暴 雨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地势低平
流速减慢
泥沙淤积河床
地上河
黄土高原区
华北平原区
流域综合协调
易淤易决易徙
2. 黄河沙患的解决措施
流域内综合协调:侵蚀区需要减少入河泥沙量;堆积区需要减少河道淤积。
侵蚀区减少入河泥沙量
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
探究
侵蚀区
1.说出图片反映的防治水土流失具体措施的名称?
2.结合某小流域图说出甲、乙、丙三地保持水土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修建梯田、
沿等高线耕作
建水平沟
打坝於地
挖鱼鳞坑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
(1)对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侵蚀区):
措施: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在黄土高原,由政府投资、补偿,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①生物措施
1999年和2013年黄土高原区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
黄土高原披绿装
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
②耕作措施
沿等高线耕作
留茬少耕、免耕
③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和水平沟、谷坊、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
淤地坝的作用和效益:
1.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
2.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
3.防洪减灾,保护下游安全 ;
4.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人畜饮水 ;
5、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农村经济发展
谷坊:是修建在深丘区、山区及土石山区侵蚀沟内的土、石坝。
主要功能:防止沟底下切、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抬高侵蚀基面。
最大特点:透水不透沙。
位置:土、石谷坊—地质条件好、工程量小、拦蓄泥沙多、工程材料足的地方;
植物谷坊—坡度平缓、土层较厚且湿润的沟道内。
骨干坝:小流域治理中,为了提高拦沙效益,使整个小流域中的其他小型淤地坝更安全,同时对部分河滩地进行灌溉而修建的库容相对较大、坝相对较高(一般为20米以上,坝体土方量大于50万平方米)的拦河坝。
通过综合治理,有效地减少了从黄土高原进入黄河的泥沙量。
思考:阅读教材P63图,分析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不同阶段实测年输沙量的变化及原因。
变化:头道拐年输沙量先减少后有所增加。
龙门、小浪底、利津水文站年输沙量大幅减少。
原因:
中上游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使中下游的输沙量减少。
案例
南小河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方针:根据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保源、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
思考:阅读教材案例,总结南小河沟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应用了哪些生物、工程及工程措施。
如今,这里的林草覆盖率已达84%
被誉为“黄河中游的一块翡翠”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在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南小河沟现在已经是塬面条田连片,沟坡林草茂密,沟底坝库相连,一般暴雨时水不下塬,泥不出沟,农、林、牧业得到全面发展
38
如今,这里建有数字小流域系统,应用GIS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
全面收集小流域的相关信息,并建立相关信息连接与平台
案例分析—南小河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39
并建立一套应用服务系统,从而为构建“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以及流域的管理与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分析—南小河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2)对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的治理(堆积区)
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
——上下游水库联动调度
——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
——提高下游行洪输沙
——冲刷下游河床
——淤泥入海
阅读图册P35“黄河三角洲的变化”思考: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于黄河入海口地区会产生什么影响?
河口三角洲淤积速度减缓;
在海水侵蚀作用下甚至停止外扩的可能
阅读教材P64,总结下游地区河道淤积的治理过程。
活动
分析莱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的措施
莱茵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莱茵河不仅是沿岸上千万人的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还承担重要的航运任务,也接纳沿岸排放的生活和工农业污水,历史上曾一度变成“欧洲下水道”。但是流域内各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协调治理,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莱茵河的污染防治。
1.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 为什么
荷兰,位于莱茵河下游。上中游沿岸国家工业发达,人口众多,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多
2.菜茵河氯化物污染调查的结果显示,法国、德国是污染排放的主要国家。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基本原则,荷兰、德国、法国分别应承担什么责任
法国、德国应主要承担污染的治理责任,而荷兰是受益国家,因此荷兰应承担污染治理的资金提供责任。
3.指出莱菌河水污染防控中应用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
行政手段:成立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签署《莱茵河氯化物污染治理公约》、制定《莱茵河计划》
经济手段:投资修建污水处理厂、产业结构调整等。
技术手段:发展污染治理技术,开发“莱茵河预警模型”进行实时监测、各监测点互联等技术。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
1.调配背景
黄河流域面积约是长江流域面积的40%,但年径流量约是长江的1/15。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0%,但人口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
水文特征:黄河径流量少。
2.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
(1)问题
读图思考:1.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现象具有什么特征
2.为什么黄河下游断流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阅读教材P66第一、二段思考: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最终导致黄河流域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自然原因:
①黄河流域大部分流经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量小;
②下游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
③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①流经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②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问题:人水矛盾突出。
原因:黄河流域径流量小,但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多。
后果:随着工农业发展和人口迅速增加,黄河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而上下游缺少调控用水的措施,致使黄河下游自1972年出现断流现象,对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黄河下游时常出现季节性断流,而且断流天数逐年增加。
(2)黄河下游断流的影响
黄河断流后的影响---对主河道的影响
①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汛期决口的风险
②干涸河道演变为沙带,增加了土地沙化的可能性。
黄河断流后的影响---河流沿岸的影响
③水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加剧了黄河水污染
①影响工业供水与城乡居民生活供水
②影响农田的灌溉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增大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③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
黄河断流后的影响---对河口三角洲及海域的影响
①海岸侵蚀后退,海水倒灌;
②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读表4.2和P66文字思考
1.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和分配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黄河流域由于水资源地区分配、季节分配不均,为了保证全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实行水量统一调配。
2.黄河流经的各省级行政区水量分配依据有哪些?
○依据河流径流量和用水需求的变化,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和年度调整
省级行政区 年可供水量 省级行政区 年可供水量
青海 14.1 陕西 38.0
四川 0.4 山西 43.1
甘肃 30.4 河南 55.4
宁夏 40.0 山东 70.0
内蒙古 58.6 河北、天津 20.0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3.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措施
3.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措施
(1)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节水水平大大提高。
时间 举措
1999年 开始 黄河水利委员会被授权实施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和分配,发布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作为实施黄河水量调度的基本依据
2009年 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黄河取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依据河流径流量和用水需求的变化,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和年度调整
(2)建立水资源统一调配体制。
行政措施
海水淡化
修建水库
人工增雨
跨流域调水
3.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措施
开源:
全流域统筹规划应对黄河断流的措施
节水农业
污水净化
城市节水
宣传教育
节流: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调“音”定“调”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活动
对比分析黄河不同河段水资源的利用
黄河2015年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农田灌溉和林牧渔畜业用水)占79%,工业用水占10%。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公共和居民生活用水)占7%,生态用水占4%。其中,兰州到头道拐、三门峡到花园口两河段2015年分别从黄河取水153.03亿立方米、22.99亿立方米,用水结构如图4.13所示
1.图4.13 所示两河段的用水结构与全流域的相比,各有什么特点
兰州到头道拐:农业用水比重大,工业用水比重较少;
三门峡到花园口:工业用水比重大,农业用水比重少
2.从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改善水资源利用的建议。
①农业方面:喷灌、滴灌;推广耐旱型农作物;
②工业方面:提升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等;
③生活方面:提高水价;洗菜水进行浇花、冲厕所等;
④全流域协调用水,分配用水份额等;
含义
区域性质不同
区域
不同的区域
流域内协调发展
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黄河的调沙减淤
黄河下游断流的影响
人水矛盾突出的解决措施
沙患成因
人水矛盾突出的原因
流域概念及组成
流域内水资源的功能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流域统筹管理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沙患解决措施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