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张家口期中)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5月3日13时7分,在琉球群岛(下图中M处)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20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2.该地附近历次地震对钓鱼岛造成的经济损失均较小,其原因是( )
A.震级较低 B.地震时间短 C.震中距大 D.岛上人少
3.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1.B
2.D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震波的特点:①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②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中传播;③当横波和纵波传至莫霍界面以下时,其波速均显著上升;④当横波和纵波传至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1.由材料信息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200千米,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更小,A错误;地幔的深度为莫霍面至地下2900千米,B正确;外核和内核在地幔以下,CD错误。故答案为:B。
2.据题意可知,该地附近历次地震,震级有高有低,地震时间有长有短,震中距有大有小,均对钓鱼岛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说明与地震本身关系不大,ABC错误。主要因为钓鱼岛上居住人口少,D正确。故答案为:D。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 P波)和横波( 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差不多正好相差12秒。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C正确。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与“黄金12秒”关联度低,BD错误。对于同一地点而言,同一个地震释放的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相同的,不会形成”黄金12秒”,A错误。故答案为:C。
(21高一上·苍南月考)北京时间2020年5月24日,希腊克里特岛附近海域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图为震中所在区域图,●为震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5.地震发生时,正在震中海域行驶的轮船上的游客会感到(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上下颠簸
【答案】4.B
5.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4.据材料可知,震源深度20千米,再根据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分析,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km,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而此次地震发生在海洋上,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故答案为:B。
5.考察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所以,正在震中海域行驶的轮船上的游客会感到上下颠簸,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绍兴月考)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年09月28日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地震发生时,正在附近海域潜泳的游客感觉是( )
A.上下颠簸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左右摇晃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7.此次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
【答案】6.A
7.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6.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故地震发生时正在附近海域潜泳的游客只会受到纵波的影响,感到上下颠簸,A正确,BCD错。故答案为:A。
7.根据材料可知,震源深度10千米,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说明此次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A项正确,BCD错。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吉林月考)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9.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8.A
9.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8.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根据震源深度20千米,说明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9.由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故地震发生以后,纵波先到达,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横波再到达,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A正确。地震发生过程中,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一样,C错误;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是影响地震损失大小的因素,不符合题意,BD错误。故答案为:A。
() 2021年7月3日上午,受连日降雨影响,日本静冈县热海市伊豆山区发生大规模泥石流(见下图),导致当地多处房屋被冲毁,22人死亡,5人失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日本此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不包括( )
A.危害生命安全 B.小麦严重减产
C.造成财产损失 D.交通受到破坏
11.当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应该( )
A.顺山谷往地势低处跑 B.借助山谷中大树避险
C.向泥石流沟两侧躲避 D.迅速向山顶方向攀爬
【答案】10.B
11.C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点评】泥石流防灾应急:
1.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2.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3.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4.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5.去山地户外游玩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6.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当遇到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时,应警惕泥石流的发生。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泥石流是一种地质灾害,主要会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会掩埋交通道路,而小麦严重减产主要是由气象灾害引起的,因此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故答案为:B。
11.泥石流发生时岩石碎屑物和洪流会流向低处,因此不能往低处跑,A错误;山谷中的大树也有可能被泥石流摧毁,不安全,因此不能利用大树避险,B错误;顺着山沟两侧往高处迁移可以躲避泥石流的危害,C正确;山顶是泥石流的源地,因此不能向山顶攀爬,D错误。故答案为:C。
() 2021年12月1日5时39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①一地壳 B.②一地幔
C.③一古登堡面 D.④一外核
13.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会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还是逃。“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存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14.防震减灾的正确做法是( )
A.往教室中间集中避险 B.家中不备应急救援包
C.震后立即跑回家中 D.参加地震应急演练
【答案】12.A
13.C
14.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地震的防避
【解析】【点评】地震防灾减灾措施中,包括在家中准备应急救援包,参加地震应急演练,地震发生时,如果位于能迅速逃到教室外空旷地带的应选择跑,否则应选择就地躲避,寻找小开间、坚固的桌椅下等位置避险,护住头部,在震后不要立即回到家中,以防余震突然发生等。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陆壳厚,洋壳薄,此次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因此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部分。图中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A正确;②为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层,B错误;③位于地下2900千米深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为古登堡面,C错误;④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纵波波速较慢,可能为液态,是外核,D错误。故答案为:A。
13.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中,纵波速度快,一般先到达,纵波使物体上下颠簸,一般建筑物不会马上倒塌;横波传播速度慢,后到达,横波使建筑物左右摇晃,引起建筑物倒塌,这期间的间隔约12秒,成为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C正确;地震发生时上传到地上的传播介质不存在差异,与传播介质差异无关,A错误;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不同人不一样,不可能都是黄金12秒,B错误;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也不相同,也不能用来做为黄金12秒的确定依据,D错误。故答案为:C。
1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时,往教室中间集中,墙体倒塌或者屋顶掉落容易砸伤,应往墙角或有硬物遮挡的下面躲藏,A错误;家中应该备有应急救援包,B错误;震后不要立即往家跑,有可能有危墙,或者余震等,C错误;参加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防灾能力和意识,D正确。故答案为:D。
() 2021年10月7日21时41分,在山脉连绵的日本千叶县(如下图)沿海发生了6.1级地震,震源深度60km。完成下面小题。
15.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岩石圈 C.地核 D.莫霍面
16.该次地震最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山洪 C.泥石流 D.火山喷发
17.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室内,躲到大房间内②在室内,用棉被护住头部
③在室外,避开高大建筑④在室外,尽量躲到大树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5.B
16.A
17.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滑坡与泥石流;地震的防避
【解析】【点评】地震防灾减灾措施中,包括在家中准备应急救援包,参加地震应急演练,地震发生时,如果位于能迅速逃到教室外空旷地带的应选择跑,否则应选择就地躲避,寻找小开间、坚固的桌椅下等位置避险,护住头部,在震后不要立即回到家中,以防余震突然发生等。
15.根据材料可知,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60km,根据所学知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A选项错误。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处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厚度约2850km,地核位于地幔以下,处于古登堡面与地心之间,C选项错误。岩石圈等于地壳加上地幔顶部,位于软流层以上,厚度约60~120km,B选项正确。莫霍面是指划分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位于地壳以下,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
16.山洪和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水流,一般需要强降水的天气条件,地震会造成地面震动,但是不一定会形成强降水,B、C选项错误。火山喷发主要是地壳运动下形成的,与地震关系不大,但一般地震频发处,火山喷发也较多,D选项错误。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一般在地形起伏大的区域,地震造成地表松动,易形成滑坡等自然灾害,A选项正确。故答案为:A。
17.地震发生时,在室内,应该躲到躲在结实坚固的桌子、床板下、卫生间、厨房、内承重墙的墙角、墙根等位置,就近躲在室内三角空间内最安全,大房间内没有支撑处,并不安全,①错误。在室内,用棉被护住头部,因为室内东西多且放置多于高处,地震时很容易造成坠落伤害,②正确。在室外,避开高大建筑,防止建筑倒塌压伤人群,③正确。在室外,不能躲到大树上,因为大树也有倒塌和折断的风险,④错误。因此②③正确,故答案为:B。
二、图文分析题
18.(2021高一上·毕节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于7月25日12时30分前后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沿海登陆,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下图为台风“烟花”登陆前卫星云图。
(1)指出我国受台风影响较大的地区及台风多发季节。
(2)简述台风“烟花”登陆时对浙江省舟山市产生的危害。
(3)说明台风对我国产生的有利影响。
【答案】(1)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多发季节:夏秋季
(2)引发沿海地区风暴潮;带来强降水,易造成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强风摧毁房屋建筑、树木等,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
(3)台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可以缓解旱情;可以缓解高温酷暑;使海水翻涌流动,促进渔业生产。
【知识点】台风灾害
【解析】【分析】(1)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气旋)系统,故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成因是暖性洋面海水温度高,热带低压扰动发展而形成的,故夏秋季为多发季节。
(2)台风的危害体现在三个方面:狂风、暴雨、风暴潮,所以台风“烟花”登陆时对浙江省舟山市产生的危害有:狂风摧毁建筑物、树木和基础设施,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台风带来暴雨,发生洪涝灾害,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风暴潮对沿海建筑、海堤造成破坏。
(3)台风发生在夏秋季,我国江淮地区7到8月,常常受到伏旱天气影响,台风带来的有利影响:第一,丰富的降水缓解了伏旱的旱情。第二,降水使高温酷暑的状况得以缓解。第三,海水涌动,有利于盐分物质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有利于渔业生产。
【点评】台风实际上是一种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称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风。
19.(2021高一上·杭州期中)读云南省简图和某河谷剖面示意图,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海拔 2400 余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材料二:2020 年 6 月 24 日 16 时 30 分许,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镇古里卡村古里卡老寨下南姐双杆坡发生一起山体滑坡自然灾害,3 名群众失联,德宏州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地区。
(1)丽江古城夏无酷暑的原因是地处云贵高原, 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 且 弱,大气保温作用弱。
(2)云南澜沧江上游沿岸居民多选择图2中 (填序号)作为居住地与耕作地,该阶梯状地形名称是 ,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沿河 方便,且地势较高不易被 淹没。
(3)简述云南德宏州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
【答案】(1)海拔;少;大气逆辐射
(2)④;河流阶地(或河谷阶地);取水(或灌溉);洪水
(3)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岩体)比较破碎,多松散物质;地形起伏大;降水量大且集中;植 被覆盖较差;人类活动频繁,地表结构(植被)破坏大。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河流地貌;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 丽江古城夏无酷暑的原因是地处云贵高原,由于地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少,且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故丽江古城夏季天气凉爽,适宜避暑。
(2)由图2可知,图中①、③是河漫滩,②为河床,④为河流阶地, 云南澜沧江上游沿岸居民多选择图2中④作为居住地与耕作地,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沿河取水(或灌溉)方便,且地势较高不易被洪水淹没。
(3) 云南德宏州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主要从该地具备泥石流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该地 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岩体)比较破碎,多松散物质;地形起伏大;降水量大且集中;植 被覆盖较差;人类活动频繁,地表结构(植被)破坏大。
【点评】流水堆积地貌
地貌景观 位置 特点(实例)
冲积扇(洪积扇) 沟谷出口 自扇顶至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堆积物由粗到细
冲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盆地 地形平坦开阔,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三角洲 河口 地势低平,如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20.(2021高一上·辽源市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第19号台风"海贝思",10月12日早5点其中心位于日本东京南偏西方约540公里的日本以南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随即“海贝思”趋向日本东南部沿海,于12日傍晚在沿海登陆(强台风级,14级,42-45米/秒)。12日-13日,“海贝思”给日本东南部及其附近海域带来强烈的风雨天气。
(1)台风是在 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实时监测“海贝思”台风,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预警可以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是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 ;
(2)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
(3)简答台风的危害。
【答案】(1)热带或副热带;遥感技术;西北太平洋
(2)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多发于夏秋季节
(3)台天气常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狂风能吹倒房屋,破坏交通通信设施;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业;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知识点】台风灾害
【解析】【分析】(1)台风主要发生于热带副热带广阔的洋面上,观察台风所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RS)。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东侧的洋面、日本的关岛附近和我国南海中部等地)。
(2)台风发生于海洋上,上岸后摩擦力增大,风速减慢,水汽供应不足,台风势力不断减弱直至消失,所以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海面温度高,更易于对流的发生,所以台风多发。
(3)台风通常伴随着狂风、暴雨,进而引发风暴潮。狂风破坏交通通信设施和房屋;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业;风暴潮短时间内抬高海平面,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点评】 台风(属热带气旋的一种),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为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力达到12级称为飓风,“台风”与“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而已。
21.(2021高一上·丽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22日,湖北恩施沙子坝发生大面积滑坡泥石流,该地处清江河谷,地质特殊,6月8日入梅以来,恩施市发生了持续强降雨,时间长、雨量多、强度大。由于连续的强降雨,诱发大规模滑坡泥石流。乙图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路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分析此次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原因。
(2)列举此次滑坡、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说出三方面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面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图乙的逃生路线是 。我们还应该采取怎样的自救措施 。
【答案】(1)有松散物质;地势起伏大;岩层破碎;植被覆盖率较差;连续性强降水;
(2)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造成破坏;导致河道淤塞;更严重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造成毁灭性冲淤;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危害交通安全
(3)①②;加强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注重防灾;遇到灾害时,应沉着冷静,迅速撤离危险地段;灾后,积极组织抢险救灾活动等。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分析】(1)注意材料信息“地处清江河谷,地质特殊”、“持续强降雨,时间长、雨量多、强度大”。该地地质特殊,岩层破碎,松散物质较多,有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条件。泥石流发生地地处清江河谷,该地地势起伏应较大,有泥石流发生的动力条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的水土保持能力弱,更易发生泥石流。此次入梅后持续降水,降水时间长,强度大,雨量多,是本次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2)滑坡泥石流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毁坏道路等基础设施等。首先,大面积的滑坡泥石流可能对附近城镇、矿山、乡村等造成毁灭性的冲击和掩埋,直接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滑落的物质阻塞交通,毁坏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也会对房屋以及工程设施等造成影响;最后,大面积的滑坡泥石流会破坏耕地,如果滑落至河道会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如果将乙图的方向看作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中泥石流运动的方向为自西南向东北。其逃生方向应垂直于泥石流运动的方向向高处逃离,即图中的①②线路;③线路跨越泥石流,危险性大;④线路顺泥石流方向逃离,危险性大。面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作为自身而言,应该加强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遇到灾害发生时,应沉着冷静,迅速撤离危险地段,尽量减轻灾害对自身生命安全的影响,在灾后,可以积极组织抢险救灾活动等。
【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22.(2021高一上·云南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家沟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甘家沟村,是白龙江左岸的一规支沟。甘家沟整体为一个深切的"V"形谷,地形陡,支沟多,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该沟谷两岸山坡坡度大,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较低,沟谷内部松散物质数量多、分布广,极大地增加了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下图示意甘家沟的岩石崩塌。
(1)简述甘家沟易发泥石流的自然原因。
(2)指出甘家沟发生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危害。
(3)请为甘家沟防治泥石流提出建议。
【答案】(1)土质疏松破碎;植被覆盖率较低;降雨以大雨和暴雨为主,对地表冲刷力大;地势起伏大。
(2)冲毁农田、房屋;破坏建筑、道路等公共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带来经济损失;引发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
(3)提高植被覆盖率;采取工程措施固坡;建立健全监测预报系统;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分析】(1)泥石流的发生有三个必备的条件,一是地形陡峭,二是有丰富的松散物,三是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结合材料分析,甘家沟整体为一个深切的"V"形谷,地形陡峭;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较低,沟谷内部松散物质数量多、分布广;夏季降水集中,强度大,支沟多,短时间内就可以汇集大量的水流,对地表冲刷力大。
(2)甘家沟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包括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如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等公共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带来经济损失;引发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可以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方面分析。工程措施,如采取工程措施固坡;提高植被覆盖率。非工程措施,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建立健全监测预报系统;健全灾害管理体系。
【点评】滑坡、泥石流(典型地区:我国西南地区)
(1)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旱雨季分明、雨季多暴雨;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坡度大;
③地壳运动强烈,岩石破碎,疏松碎屑物多。
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大型工程建设。
(2)治理措施:恢复植被、大型工程建设需科学论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张家口期中)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5月3日13时7分,在琉球群岛(下图中M处)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20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2.该地附近历次地震对钓鱼岛造成的经济损失均较小,其原因是( )
A.震级较低 B.地震时间短 C.震中距大 D.岛上人少
3.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21高一上·苍南月考)北京时间2020年5月24日,希腊克里特岛附近海域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图为震中所在区域图,●为震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5.地震发生时,正在震中海域行驶的轮船上的游客会感到(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上下颠簸
(2021高一上·绍兴月考)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年09月28日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地震发生时,正在附近海域潜泳的游客感觉是( )
A.上下颠簸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左右摇晃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7.此次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
(2021高一上·吉林月考)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9.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 2021年7月3日上午,受连日降雨影响,日本静冈县热海市伊豆山区发生大规模泥石流(见下图),导致当地多处房屋被冲毁,22人死亡,5人失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日本此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不包括( )
A.危害生命安全 B.小麦严重减产
C.造成财产损失 D.交通受到破坏
11.当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应该( )
A.顺山谷往地势低处跑 B.借助山谷中大树避险
C.向泥石流沟两侧躲避 D.迅速向山顶方向攀爬
() 2021年12月1日5时39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①一地壳 B.②一地幔
C.③一古登堡面 D.④一外核
13.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会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还是逃。“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存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14.防震减灾的正确做法是( )
A.往教室中间集中避险 B.家中不备应急救援包
C.震后立即跑回家中 D.参加地震应急演练
() 2021年10月7日21时41分,在山脉连绵的日本千叶县(如下图)沿海发生了6.1级地震,震源深度60km。完成下面小题。
15.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岩石圈 C.地核 D.莫霍面
16.该次地震最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山洪 C.泥石流 D.火山喷发
17.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室内,躲到大房间内②在室内,用棉被护住头部
③在室外,避开高大建筑④在室外,尽量躲到大树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图文分析题
18.(2021高一上·毕节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于7月25日12时30分前后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沿海登陆,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下图为台风“烟花”登陆前卫星云图。
(1)指出我国受台风影响较大的地区及台风多发季节。
(2)简述台风“烟花”登陆时对浙江省舟山市产生的危害。
(3)说明台风对我国产生的有利影响。
19.(2021高一上·杭州期中)读云南省简图和某河谷剖面示意图,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海拔 2400 余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材料二:2020 年 6 月 24 日 16 时 30 分许,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镇古里卡村古里卡老寨下南姐双杆坡发生一起山体滑坡自然灾害,3 名群众失联,德宏州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地区。
(1)丽江古城夏无酷暑的原因是地处云贵高原, 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 且 弱,大气保温作用弱。
(2)云南澜沧江上游沿岸居民多选择图2中 (填序号)作为居住地与耕作地,该阶梯状地形名称是 ,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沿河 方便,且地势较高不易被 淹没。
(3)简述云南德宏州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
20.(2021高一上·辽源市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第19号台风"海贝思",10月12日早5点其中心位于日本东京南偏西方约540公里的日本以南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随即“海贝思”趋向日本东南部沿海,于12日傍晚在沿海登陆(强台风级,14级,42-45米/秒)。12日-13日,“海贝思”给日本东南部及其附近海域带来强烈的风雨天气。
(1)台风是在 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实时监测“海贝思”台风,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预警可以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是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 ;
(2)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
(3)简答台风的危害。
21.(2021高一上·丽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22日,湖北恩施沙子坝发生大面积滑坡泥石流,该地处清江河谷,地质特殊,6月8日入梅以来,恩施市发生了持续强降雨,时间长、雨量多、强度大。由于连续的强降雨,诱发大规模滑坡泥石流。乙图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路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分析此次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原因。
(2)列举此次滑坡、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说出三方面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面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图乙的逃生路线是 。我们还应该采取怎样的自救措施 。
22.(2021高一上·云南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家沟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甘家沟村,是白龙江左岸的一规支沟。甘家沟整体为一个深切的"V"形谷,地形陡,支沟多,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该沟谷两岸山坡坡度大,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较低,沟谷内部松散物质数量多、分布广,极大地增加了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下图示意甘家沟的岩石崩塌。
(1)简述甘家沟易发泥石流的自然原因。
(2)指出甘家沟发生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危害。
(3)请为甘家沟防治泥石流提出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震波的特点:①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②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中传播;③当横波和纵波传至莫霍界面以下时,其波速均显著上升;④当横波和纵波传至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1.由材料信息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200千米,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更小,A错误;地幔的深度为莫霍面至地下2900千米,B正确;外核和内核在地幔以下,CD错误。故答案为:B。
2.据题意可知,该地附近历次地震,震级有高有低,地震时间有长有短,震中距有大有小,均对钓鱼岛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说明与地震本身关系不大,ABC错误。主要因为钓鱼岛上居住人口少,D正确。故答案为:D。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 P波)和横波( 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差不多正好相差12秒。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C正确。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与“黄金12秒”关联度低,BD错误。对于同一地点而言,同一个地震释放的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相同的,不会形成”黄金12秒”,A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4.B
5.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4.据材料可知,震源深度20千米,再根据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分析,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km,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而此次地震发生在海洋上,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故答案为:B。
5.考察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所以,正在震中海域行驶的轮船上的游客会感到上下颠簸,故答案为:D。
【答案】6.A
7.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6.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故地震发生时正在附近海域潜泳的游客只会受到纵波的影响,感到上下颠簸,A正确,BCD错。故答案为:A。
7.根据材料可知,震源深度10千米,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说明此次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A项正确,BCD错。故答案为:A。
【答案】8.A
9.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8.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根据震源深度20千米,说明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9.由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故地震发生以后,纵波先到达,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横波再到达,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A正确。地震发生过程中,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一样,C错误;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是影响地震损失大小的因素,不符合题意,B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0.B
11.C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点评】泥石流防灾应急:
1.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2.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3.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4.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5.去山地户外游玩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6.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当遇到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时,应警惕泥石流的发生。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泥石流是一种地质灾害,主要会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会掩埋交通道路,而小麦严重减产主要是由气象灾害引起的,因此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故答案为:B。
11.泥石流发生时岩石碎屑物和洪流会流向低处,因此不能往低处跑,A错误;山谷中的大树也有可能被泥石流摧毁,不安全,因此不能利用大树避险,B错误;顺着山沟两侧往高处迁移可以躲避泥石流的危害,C正确;山顶是泥石流的源地,因此不能向山顶攀爬,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2.A
13.C
14.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地震的防避
【解析】【点评】地震防灾减灾措施中,包括在家中准备应急救援包,参加地震应急演练,地震发生时,如果位于能迅速逃到教室外空旷地带的应选择跑,否则应选择就地躲避,寻找小开间、坚固的桌椅下等位置避险,护住头部,在震后不要立即回到家中,以防余震突然发生等。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陆壳厚,洋壳薄,此次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因此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部分。图中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A正确;②为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层,B错误;③位于地下2900千米深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为古登堡面,C错误;④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纵波波速较慢,可能为液态,是外核,D错误。故答案为:A。
13.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中,纵波速度快,一般先到达,纵波使物体上下颠簸,一般建筑物不会马上倒塌;横波传播速度慢,后到达,横波使建筑物左右摇晃,引起建筑物倒塌,这期间的间隔约12秒,成为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C正确;地震发生时上传到地上的传播介质不存在差异,与传播介质差异无关,A错误;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不同人不一样,不可能都是黄金12秒,B错误;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也不相同,也不能用来做为黄金12秒的确定依据,D错误。故答案为:C。
1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时,往教室中间集中,墙体倒塌或者屋顶掉落容易砸伤,应往墙角或有硬物遮挡的下面躲藏,A错误;家中应该备有应急救援包,B错误;震后不要立即往家跑,有可能有危墙,或者余震等,C错误;参加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防灾能力和意识,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5.B
16.A
17.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滑坡与泥石流;地震的防避
【解析】【点评】地震防灾减灾措施中,包括在家中准备应急救援包,参加地震应急演练,地震发生时,如果位于能迅速逃到教室外空旷地带的应选择跑,否则应选择就地躲避,寻找小开间、坚固的桌椅下等位置避险,护住头部,在震后不要立即回到家中,以防余震突然发生等。
15.根据材料可知,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60km,根据所学知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A选项错误。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处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厚度约2850km,地核位于地幔以下,处于古登堡面与地心之间,C选项错误。岩石圈等于地壳加上地幔顶部,位于软流层以上,厚度约60~120km,B选项正确。莫霍面是指划分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位于地壳以下,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
16.山洪和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水流,一般需要强降水的天气条件,地震会造成地面震动,但是不一定会形成强降水,B、C选项错误。火山喷发主要是地壳运动下形成的,与地震关系不大,但一般地震频发处,火山喷发也较多,D选项错误。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一般在地形起伏大的区域,地震造成地表松动,易形成滑坡等自然灾害,A选项正确。故答案为:A。
17.地震发生时,在室内,应该躲到躲在结实坚固的桌子、床板下、卫生间、厨房、内承重墙的墙角、墙根等位置,就近躲在室内三角空间内最安全,大房间内没有支撑处,并不安全,①错误。在室内,用棉被护住头部,因为室内东西多且放置多于高处,地震时很容易造成坠落伤害,②正确。在室外,避开高大建筑,防止建筑倒塌压伤人群,③正确。在室外,不能躲到大树上,因为大树也有倒塌和折断的风险,④错误。因此②③正确,故答案为:B。
18.【答案】(1)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多发季节:夏秋季
(2)引发沿海地区风暴潮;带来强降水,易造成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强风摧毁房屋建筑、树木等,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
(3)台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可以缓解旱情;可以缓解高温酷暑;使海水翻涌流动,促进渔业生产。
【知识点】台风灾害
【解析】【分析】(1)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气旋)系统,故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成因是暖性洋面海水温度高,热带低压扰动发展而形成的,故夏秋季为多发季节。
(2)台风的危害体现在三个方面:狂风、暴雨、风暴潮,所以台风“烟花”登陆时对浙江省舟山市产生的危害有:狂风摧毁建筑物、树木和基础设施,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台风带来暴雨,发生洪涝灾害,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风暴潮对沿海建筑、海堤造成破坏。
(3)台风发生在夏秋季,我国江淮地区7到8月,常常受到伏旱天气影响,台风带来的有利影响:第一,丰富的降水缓解了伏旱的旱情。第二,降水使高温酷暑的状况得以缓解。第三,海水涌动,有利于盐分物质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有利于渔业生产。
【点评】台风实际上是一种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称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风。
19.【答案】(1)海拔;少;大气逆辐射
(2)④;河流阶地(或河谷阶地);取水(或灌溉);洪水
(3)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岩体)比较破碎,多松散物质;地形起伏大;降水量大且集中;植 被覆盖较差;人类活动频繁,地表结构(植被)破坏大。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河流地貌;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 丽江古城夏无酷暑的原因是地处云贵高原,由于地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少,且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故丽江古城夏季天气凉爽,适宜避暑。
(2)由图2可知,图中①、③是河漫滩,②为河床,④为河流阶地, 云南澜沧江上游沿岸居民多选择图2中④作为居住地与耕作地,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沿河取水(或灌溉)方便,且地势较高不易被洪水淹没。
(3) 云南德宏州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主要从该地具备泥石流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该地 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岩体)比较破碎,多松散物质;地形起伏大;降水量大且集中;植 被覆盖较差;人类活动频繁,地表结构(植被)破坏大。
【点评】流水堆积地貌
地貌景观 位置 特点(实例)
冲积扇(洪积扇) 沟谷出口 自扇顶至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堆积物由粗到细
冲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盆地 地形平坦开阔,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三角洲 河口 地势低平,如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20.【答案】(1)热带或副热带;遥感技术;西北太平洋
(2)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多发于夏秋季节
(3)台天气常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狂风能吹倒房屋,破坏交通通信设施;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业;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知识点】台风灾害
【解析】【分析】(1)台风主要发生于热带副热带广阔的洋面上,观察台风所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RS)。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东侧的洋面、日本的关岛附近和我国南海中部等地)。
(2)台风发生于海洋上,上岸后摩擦力增大,风速减慢,水汽供应不足,台风势力不断减弱直至消失,所以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海面温度高,更易于对流的发生,所以台风多发。
(3)台风通常伴随着狂风、暴雨,进而引发风暴潮。狂风破坏交通通信设施和房屋;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业;风暴潮短时间内抬高海平面,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点评】 台风(属热带气旋的一种),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为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力达到12级称为飓风,“台风”与“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而已。
21.【答案】(1)有松散物质;地势起伏大;岩层破碎;植被覆盖率较差;连续性强降水;
(2)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造成破坏;导致河道淤塞;更严重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造成毁灭性冲淤;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危害交通安全
(3)①②;加强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注重防灾;遇到灾害时,应沉着冷静,迅速撤离危险地段;灾后,积极组织抢险救灾活动等。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分析】(1)注意材料信息“地处清江河谷,地质特殊”、“持续强降雨,时间长、雨量多、强度大”。该地地质特殊,岩层破碎,松散物质较多,有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条件。泥石流发生地地处清江河谷,该地地势起伏应较大,有泥石流发生的动力条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的水土保持能力弱,更易发生泥石流。此次入梅后持续降水,降水时间长,强度大,雨量多,是本次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2)滑坡泥石流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毁坏道路等基础设施等。首先,大面积的滑坡泥石流可能对附近城镇、矿山、乡村等造成毁灭性的冲击和掩埋,直接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滑落的物质阻塞交通,毁坏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也会对房屋以及工程设施等造成影响;最后,大面积的滑坡泥石流会破坏耕地,如果滑落至河道会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如果将乙图的方向看作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中泥石流运动的方向为自西南向东北。其逃生方向应垂直于泥石流运动的方向向高处逃离,即图中的①②线路;③线路跨越泥石流,危险性大;④线路顺泥石流方向逃离,危险性大。面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作为自身而言,应该加强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遇到灾害发生时,应沉着冷静,迅速撤离危险地段,尽量减轻灾害对自身生命安全的影响,在灾后,可以积极组织抢险救灾活动等。
【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22.【答案】(1)土质疏松破碎;植被覆盖率较低;降雨以大雨和暴雨为主,对地表冲刷力大;地势起伏大。
(2)冲毁农田、房屋;破坏建筑、道路等公共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带来经济损失;引发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
(3)提高植被覆盖率;采取工程措施固坡;建立健全监测预报系统;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分析】(1)泥石流的发生有三个必备的条件,一是地形陡峭,二是有丰富的松散物,三是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结合材料分析,甘家沟整体为一个深切的"V"形谷,地形陡峭;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较低,沟谷内部松散物质数量多、分布广;夏季降水集中,强度大,支沟多,短时间内就可以汇集大量的水流,对地表冲刷力大。
(2)甘家沟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包括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如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等公共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带来经济损失;引发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可以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方面分析。工程措施,如采取工程措施固坡;提高植被覆盖率。非工程措施,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建立健全监测预报系统;健全灾害管理体系。
【点评】滑坡、泥石流(典型地区:我国西南地区)
(1)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旱雨季分明、雨季多暴雨;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坡度大;
③地壳运动强烈,岩石破碎,疏松碎屑物多。
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大型工程建设。
(2)治理措施:恢复植被、大型工程建设需科学论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