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试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①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②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③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④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⑤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B.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C.第一段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
D.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合乎礼的。
2.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哦,香雪(节选)
铁凝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
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今天,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车窗全部紧闭着,旅客在昏黄的灯光下喝茶、看报,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
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1)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儿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颤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微,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车上,旅客们曾劝她在西山口住一夜再回台儿沟。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使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千,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塔”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盖子。(2)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3)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香雪想把“闪闪发光的”铅笔盒摆在同学们面前,是虚荣的表现,意味着质朴传统的乡村文化日渐式微。
B.女学生得知香雪要用鸡蛋换铅笔盒时“红了脸”,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体现了她内心的纯真善良。
C.在火车上,香雪无意中得知热情的“北京话”已有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委屈”的背后意蕴深刻。
D.标题“哦,香雪”,表现作者对香雪坚持用鸡蛋换铅笔盒的肯定以及对她自尊自爱、纯美心灵的歌颂。
4.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的车窗“紧闭”和结尾的“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前后照应,并且结尾运用拟人手法,呼唤现代文明向落后山村敞开怀抱。
B.经过作家精心点染,小说中的铅笔盒成为了知识的象征,表达了香雪对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企盼,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渴求。
C.香雪在火车上用鸡蛋交换铅笔盒的情节采用补叙手法,女学生想要赠送和香雪拒绝的情节冲突,充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困境。
D.选文尾段用月夜美景衬托香雪在经历了黑暗之后兴奋的心情,她对前面的道路和自己的家乡充满了自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5.简要赏析选文三处画横线句子中任意两处的心理描写。(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分析小说以“哦,香雪”作标题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本文指的是金属制的刀斧等。
C.舆马,车马,文中指车子。
D.《颜氏家训》是唐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
9.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则材料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
B.第(二)则材料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间题。
C.第(三)则材料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这三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则材料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以上三则材料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一13题。(9分)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春日即事(其二)
耿湋
[注]
数亩东皋宅,青春独屏居。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
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
闲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
[注]耿湋(wéi)于唐宝应二年(763)举进士,不久任周至(今陕西周至)尉,四年任满后,罢居在家。此诗大约就写于其罢居在家时。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归园田居(其一)》前八句写诗人因鄙弃仕途而归田。后十二句写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的愉快心情。
B.《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既无华丽的词藻,也无深奥的典故,而是用当时习用的语言,如“方宅”“草屋”“狗吠”“鸡鸣”等,语言朴素自然,真切地表现了田园风光。
C.《春日即事(其二)》颈联写诗人幸而尚可畅饮沽来的美酒,家里的藏书也很丰富,不必翻来覆去读破书。
D.以隐居为题材的诗歌往往着重表现生活的闲适与恬静,但《春日即事(其二)》这首诗可谓大异其趣。
13.同样是归隐田园,《春日即事(其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为什么?试作简要比较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补写处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
(2)《荀子 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3)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直接使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5—17题。
李子柒的视频取材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光影之间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她以现代的方式呈献了古典的气质,引来了全世界关注。李子柒的视频打开了一个新巧别致的窗口,和众多精彩纷呈的窗口一起,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中国之美,有大漠戈壁的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小桥流水的恬静;有繁华都市的闪闪霓虹,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乡间的袅袅炊烟;有高铁列车的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细品香茗的___________________。正如汉学家寇志明所说:中国是个很大、很复杂的国家,想找一条捷径去了解中国是不可能的。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众多力量都在各显其能,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在互联网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多载体和渠道,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跨越差异、打破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需要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好故事,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
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个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精彩无限,要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
B.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这是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
C.在这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
D.这个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精彩无限,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17.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导航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只需打开导航软件,人们便可以按照语音提示到达目的地。于是,有人说从此天下再无“路盲”。
然而时下也有一些青少年,一味盲目追星,把明星偶像当作自己的导航仪。须知,过度依赖“导航”,会使人思想简单,思维懒惰,变成另一类“路盲”。
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何正确为自己的人生导航,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请结合上面材料,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佳诚高中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1.A解析:B项说“没有区别”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C项文章认为,
老子和部分美国人都认为社会可以“无法无天”“无需规律”所以“对比”说法错误,证明的观点的说法也错误;D项,不合乎礼
2.①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②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
3.A解析:“是虚荣的表现,意味着质朴传统的乡村文化日渐式微”理解错误,自动铅笔盒是学习用品,是大城市多彩生活的象征,所以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渴望,反映的是她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C解析:表现了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困境”理解错误,表现的是女学生的善良和香雪的自尊自爱。
5.(1)通过动作细节和心理描写,表现香雪内心对铅笔盒的渴望。(2)通过心理描写,写出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的满足并希望获得认可的心理。(3)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用对柔风、明月群山、树叶的描绘,衬托出香雪因满意而充满力量、在夜色中独行不再害怕的心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旨在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解题思路:(1)“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是典型的动作描写,“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是心理描写,表现的是香雪内心对铅笔盒的渴望。(2)“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是典型的心理描写,用“觉得”“想到”“盼望”等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直接展现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的满足并希望得到认可的真实的内心世界。(3)“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是后面环境描写的基础。“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描写了香雪月夜独行时的场景,通过“柔和”“明净”“庄严、神圣”“歌唱”这些能给人宁静、纯洁感受的词语,侧面衬托香雪因满意而充满力量、在夜色中独行不再害怕的心理。
知识拓展:心理描写是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表达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毫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能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还可以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文章更生动,
有新意,并且能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文章更充实。
心理描写的常见形式:
①直接描写: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方法,常常含有“想”等关键字眼作为标志。
②抒情独白: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③梦境描绘: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方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
④心理分析:这种心理描写方法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⑤幻觉展现: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揭示文章的主题。
6.①从内容上看,用“哦,香雪”作标题能表达赞美主人公的主题;②从结构上看,用“哦,香雪”作标题能与结尾照应,使结构严谨;③从作品风格上看,标题“哦,香雪”带有浓厚的抒彩,与小说纯净而饱含诗情的语言特色和谐一致
7.C
8.D解析:《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
9.D解析:(二)(三)中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10.(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中,合乎、符合;輮,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把....做成(制成)。三个重点词3分,全句通畅1分。)
(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第一个“而”,表递进,而且、并且;参省,检查、省察;知,同“智”,见识、智慧。三个重点词3分,全句通畅1分。)
11.①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②利用外物(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③善于提问,善于回答问题,学习效果会更好;④要明白读书的价值。(写出3条即可)
文言翻译:
(二)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受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下手,时间长了,就会相互解脱分开。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三)明白《六经》的要旨,涉猎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在德行方面有所增长,在风俗方面有所敦砺,总还是身有一种才艺,得以自我依靠。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俗谚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容易学习而且可贵的,没有比得上读书了。世上的人不论是愚是智,都要求人认识得多,事情经历得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要求吃饱而懒于做饭,要求穿暖和而惰于裁衣。
12.C解析:诗句“强饮沽来酒“是写诗人沾酒浇愁,并不快乐;“羞看读破书”是说仅有的藏书已翻来覆去读破,实在羞于再看。
13.①(春日即事(其二)》着重表现诗人青春隐居的抑郁不平及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惆怅和伤感。(2分)诗人是任满而罢居在家,不得已而隐居。(1分)②《归园田居(其一)》则真切地抒发了诗人归隐山林、躬耕田园的自由和喜悦之情,以及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快慰、惬意与欢欣。(2分)诗人是主动辞官归隐,他本就热爱山林(田园),虽误人官场、但一直渴望归隐。(1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诗歌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和所给注释中的信息来分析。《春日即事(其二)》的
注释中明确写到本诗是诗人“四年任满后,罢居在家”时所写,由此可见,耿湋的归隐是被动的,这与陶渊明主动退出官场归隐田园不同。基于此,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就截然不同了。“独屏居”“僮仆慢”“友朋疏”“强饮”“羞看”“惆怅”等词语充分表现了诗人罢居在家的孤独、惆怅和伤感。这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完全不同。
14(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2)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15.雄浑 静谧 风驰电掣 悠然自得
16.C(根据括号前句子“在互联网时代”,为了保持句式一致,括号内也应该是“在…时代”,即“在这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故选C)
17.李子柒的视频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光影之间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她以现代的方式呈现了古典的气质,引来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每处1分。“取材”后面缺少介词“于”;“呈献”与“气质”搭配不当,应改为“呈现”;“引来了”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的目光”)
18.作文
【审题指导】
材料阐释了“导航技术”的利弊,不难得出结论,我们需要导航,但不能过度依赖导航。以此可以启示处于人生关键期的青年人:确定人生的航向,既需要外在的引导,参照时代特点、国家需求、师长家人的期望;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参考立意】
①人生需要正确地导航;
②内驱加外导,人生航向好;
③认准航向,认清自我;
④不能一味依赖“导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