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 9、《谈生命》教学设计
【学习构想】冰心的这篇散文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佳作,未在教材中见到她时,就喜欢得不得了啦。所以,我就选了这篇其实并不好上的课文来上公开课。这堂课,我想要引领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把握文章的奇巧构思,及其结构的特殊性和文章的关键句、哲理句等的理解和把握等,并把这种巧妙的构思努力借鉴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写作之中,又能使自己的习作有严谨细密而又精巧玲珑的结构,并能熟记至三、四个精警之句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并体会散文的特点;朗读课文,积累其中优美生动而又充满韵味及哲理的佳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阅读,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与思考的能力;通过概括、寻读、探求、讨论等,培养学生理解把握课文思想情感并了解和分析构思、立意等写作特色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样性及其各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的责任与目标;理解生命过程的苦乐相伴与幸福与艰难共存的生命规律;学会以积极、乐观、豁达、平和的心态对待生命历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
【学习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作品内容的把握,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作品的构思特色。
2. 难点:作品构思,作品写作上的亮点的梳理、归结,作品可待商榷的方面的寻找判定。
【学习用具】多媒体教学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按下面句式概括课文内容(注意,一定要动笔写下来噢)。
作者把( )比作(或:当作/描写成)( )来写,告诉我们: ( )。
【学生自由阅读,回答、补充,教师归纳,并屏现 “参考示例”】
参考示例:作者把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比作了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过程和一棵小树长大落叶归根的过程,告诉人们:生命的过程总是有苦有乐,苦乐相伴的。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积极奋斗,我们都要感谢生命。
二、【主旨把握】
跳读课文——找出全文的主旨句,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由寻读,回答、补充,并结合前文关于“春水”和“小树”的描写谈“快乐”和“痛苦”的相伴相生。教师归纳,并屏现主旨句 】
【屏现】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 结合前文关于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中涉及到的快乐与痛苦的经历来说就可以了,也可以是抓住某些词语来谈自己对这一主旨句的理解与感悟的。
(此处教师可以伺机进行相应的必要的提醒、点拨,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分析。)
◆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的这种深刻感悟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否也是如我们同学的作文那样的空发议论或泛泛而谈呢?——
【屏现】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即在细致具体、生动形象地描述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和一棵小树的成长过程的基础上生发而来的。
◆联系文章的主旨句,并结合全文,说说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结合文章分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说一段话,还可以是一个词。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话语来分析、理解和把握)——
【学生跳读、思考、讨论、交流、回答,教师归结】
【屏现】积极、乐观、昂扬、向上、豁达、平和
三、【构思探求】——
本文的一个突出之处,我以为当属“构思之奇巧”, 真可谓“匠心独具”,令人叹服。再读课文及课题,说说这“匠心”主要体现在哪里?用你的慧心发现作者的“匠心”吧。
◆友情提醒:如果《谈生命》是你拿到的考场作文题,你会怎样构思、立意?而冰心先生又是怎样立意、构思的呢?
【学生思考、沉思,也可以同桌或前后桌讨论,然后回答,教师评点、判定】
◆此处估计还是会有难度的,至少学生是不太确定的,还是需要教师适宜的提醒、指引的。
【屏显】参考答案:比喻构思,将人的生命比喻为“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于是乎,文章的主体部分的大厦就创建完成了,然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中的归结、议论和升华,且与前文的“水”和“树”的生命现象紧相呼应,连贯紧密,可谓细针密线细细缝来,思维缜密……
【反正能说出用“比喻”来写对生命的认识就可以了的,不能过高要求的。】
◆【跟踪追问】思考讨论:这样构思的好处是什么呢?
提示:一定要有关比较,至少要与你自己刚才的构思相比较,这样也许就能更好地知道此文这样构思的好处了的。
【屏显】不仅非常贴切和吻合,而且化抽象为具象,化枯燥为生动,化静态的评说为形象的动态描述,把人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样性与人的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的特征、情态描摹刻画得相当的形象与真切,还更好地展示了人的生命过程的连续性与一般的发展规律。
四、【挑一挑刺】——
与作者或编者商榷一下,本文哪一方面最好能改进一下。
◆友情提醒:若这篇文章放在考场作文中,一眼望去,哪一点老师估计是不喜欢的,至少像孟老师这样的人是不喜欢看的呢?你觉得最好怎样加以改进呢?请说说你的想法。
◆估计这个问题还是不算难的,学生应该是可以想得到的。毕竟已经有了前面关于课文内容及主旨的把握等为铺垫了的。而且结果也一定是多方面的,因为此文的行文思路是相当明晰的,至少分为四个小节是没问题的,即首句,春水部分,小树部分,最后的议论归结。而除首节即首句外,另外三部分还是可以分出不止一种的段落的。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思考动脑的习惯,更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更为实在的现实的意义在于——学生作文时的段落意识,至少要尽量避免一篇文章不过三、四段甚至于才二、三段的现状。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教师归结】
◆最常见的结构划分及其概括:
第一层:首句。巧妙揭示话题。文章题目是“谈生命”,开篇即起波澜。
第二层: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写出了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
第三层: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写出了生命历程的春夏秋冬。
第四层: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规律。
其他分法:
第二层可以分三到五节,甚至于更多,即吧四个“有时候” 也都独立成段;
第三层可以分二到四节;
第四层也可以分为二到三节。
五、【赠言选送】——
本文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而且颇富哲理和韵味,很值得我们诵读品味,甚至可以作为格言、赠言加以铭记和赠送。
下面请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语句,送给自己或送给同学,也可以送给孟老师噢。但要简单地说明一下理由。
【屏显】
◆示例1:我选“我不敢信来生,也不敢说来生”。因为我终究还是个唯物主义者,而且即使有来生,也太虚无缥缈了,太遥不可及了。我还不如努力地抓住今生,抓住每一个今天和每一个分秒,踏踏实实地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示例2:“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我要用这句话来自勉,同时也要把它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希望在我们的人生中,少留下“死湖”和“空壳”,多创造活水和果实,即使只有那么微不足道的一涓细流或一粒果实,也要不停地流动流动,也要不断地生长生长……
【学生思考选句、写理由,同桌交流,课堂展示】
【估计这有可能成为课堂的卖点、亮点】
六、【作业布置】
1、仿照课文“生命像……”“生命又像……”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2、仿照前一张幻灯片中的后两句话各仿写两句话。
3、摘录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三五个,熟记背诵。
【教学反思】
1、不管怎么说,这堂课我自己是满意的,原因之一是我的学习预设都顺利完成了;原因之二是学生的反应出乎我想象的好,无论哪个环节的学习表现都很好,以致于听课的同仁禁不住问道:“这课文你没预习过?”(“是的,我是在很久前的早自修上让他们读了下,并对他们说‘这课以后可能要上公开课的’,仅此而已”。)平时的课都没有这么好的效果呢,真的很开心很开心哦。
2、当然,遗憾总是有的,这堂课的遗憾之一是“赠言选送”环节展示的时间还是不够,以致于很多学生都深感遗憾,也是我及听课老师的遗憾吧;遗憾之二是没有进行仿写的当堂练习,只能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否则,当堂展示一下应该是很有看点的美事哩;遗憾之三么,估计是学生读文的时间尚不够充分,这一点我是知道的,但实在是出于时间有限的无奈。
3、惊喜分享:其一,就是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真的给了我很多的惊喜;其二,也许是由于学生的投入与配合,也许是由于此课的设计毕竟要好些于平时的课;也许是冰心的文章触动了师生双方的情感打开了各自的思维闸门,也许是机缘的巧合,使这节课完成得较为圆满和理想(当然这多是我自己的感受而已)。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