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2课时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2课时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9 16:0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二课时)
1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2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理解赏析
3
知人论世,深读诗歌,把握情感
4
多篇探究,研读诗歌,见情见性
上节课内容回顾
自主学习学案
[唐]李商隐
夜雨寄北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李商隐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寄北”就是寄给北方的妻子。
涨: 水位升高。
zhǎng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李商隐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寄北”就是寄给北方的妻子。
涨: 水位升高。
zhǎng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晚)巴山夜里下了雨,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时我们才能一起坐在西窗前谈话、剪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追述巴山夜晚下雨时的情景呢?
你问我何时回来,回来的日期难做决定。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1
“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为什么要“剪烛”?“共剪西窗烛”有什么含义?
2
“却话巴山夜雨时”,为什么要追述巴山夜晚下雨的情景呢?这首诗表现什么情感呢?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1
“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为什么要“剪烛”?“共剪西窗烛”有什么含义?
剪烛,减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剪烛”用作成语代表亲人、友人之间的思念之情。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借助书上楷体字短文,涵泳推敲,理解赏析。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借助书上楷体字短文,涵泳推敲,理解赏析。
“问归期”而“未有期”
——苦涩无奈
巴蜀羁旅,“夜雨涨秋池”
——孤独凄凉
眼前的凄苦
想象:团聚后剪烛西窗
共话今宵
未来的欢乐
笔锋一转
虚实相生
时空交错
什么情感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情思婉转,意蕴绵长
李商隐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夜雨寄北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情思婉转,意蕴绵长
李商隐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夜雨寄北
[南宋]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陆游
夜阑 卧听 风 吹雨,铁马 冰河 入梦来。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僵卧 孤村 不 自哀,尚思 为国 戍轮台。
戍: 守卫。
sh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阑: 将尽。
lán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陆游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轮台:古地名,这里代指边关。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夜阑 卧听 风 吹雨,铁马 冰河 入梦来。
僵卧 孤村 不 自哀,尚思 为国 戍轮台。
尚思为国戍轮台。
仍然想着为国家戍守边关。
夜阑卧听风吹雨,
长夜将尽,我躺着倾听着窗外狂风暴雨的声音,
铁马冰河入梦来。
……?
在孤寂的乡村中躺卧不起,却不为自己哀伤。
僵卧孤村不自哀,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同学们作业中关于最后一句的四种翻译:
披着铁甲的战马与冰封的河流进入了我的梦境。
A
披着铁甲的战马踏过冰河的声音进入了我的梦境。
B
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封的河流征战沙场的场景进入了我的梦境。
C
在梦中想象自己骑着铁甲战马,踏过冰河,上阵杀敌。
D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同学们作业中关于最后一句的四种翻译:
披着铁甲的战马与冰封的河流进入了我的梦境。
A
披着铁甲的战马踏过冰河的声音进入了我的梦境。
B
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封的河流征战沙场的场景进入了我的梦境。
C
在梦中想象自己骑着铁甲战马,踏过冰河,上阵杀敌。
D
翻译的信
、达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借助书上楷体字小文,涵泳推敲,理解赏析。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借助书上楷体字小文,涵泳推敲,理解赏析。
“僵卧孤村”
“不自哀”
现实的处境
“夜阑我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窗外肆虐的风雨声——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
悲壮!
坚持的信念
梦境
抒发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
“尚思为国戍轮台”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风雨”的意象——悲壮的情感
问:
“夜雨”的意象在《夜雨寄北》中表达愁思。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一般用于渲染凄苦的氛围,与相思、离愁等情感相契合。此诗中为什么能和“悲壮”的情感联系起来?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由卧听“风雨”而联想“铁骑踏兵”,这“风雨”一定是暴风骤雨,“壮”也。
此处的“风雨”也有一种隐喻,由现实的风雨联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忧从中来。
“夜阑”的意思是“长夜将近”,表明诗人因忧国忧民而彻夜难眠,报国无门,只能梦中金戈铁马,上阵杀敌。一辈子壮志难酬,岂不悲哉!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问:
诗人年老力衰,在孤村还急切地想为国戍守边关,为什么他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呢?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1
1
2
5

1
2
1
0








































































1
1
8
9























1
1
9
2













6
8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1
1
2
5

1
2
1
0








































































1
1
8
9























1
1
9
2













6
8





























































四、多篇探究,见情见性
问:
陆游被誉为“南宋爱国诗人”,还有哪些作品体现他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情怀呢?
四、多篇探究,见情见性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示儿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赤子爱国,铿然有声
陆游
夜阑 卧听 风吹雨,铁马 冰河 入梦来。
僵卧 孤村 不自哀,尚思 为国 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赤子爱国,铿然有声
陆游
夜阑 卧听 风吹雨,铁马 冰河 入梦来。
僵卧 孤村 不自哀,尚思 为国 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清]谭嗣同
潼关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谭嗣同
河流 大野 犹嫌束,山入 潼关 不解平。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终古 高云 簇此城,秋风 吹散 马蹄声。
潼关
簇: 簇拥。

散: 由聚集而分离。
sàn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谭嗣同
河流 大野 犹嫌束,山入 潼关 不解平。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终古 高云 簇此城,秋风 吹散 马蹄声。
潼关
潼关:今陕西潼关北,临黄河,依秦岭,历来为军事重地。
终古:久远。
束:拘束。
河:特指黄河。













秋风吹散马蹄声。
猎猎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黄河流入辽阔的平原仍嫌拘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亘古不变的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
终古高云簇此城,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山脉进入潼关就不知道何谓平坦。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借助书上楷体字短文,涵泳推敲,理解赏析。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借助书上楷体字短文,涵泳推敲,理解赏析。
“高云簇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不言高而高度自见
河:“犹嫌束”
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诗人感觉中的河山
笔锋一转——
山:“不解平”
奔腾壮阔
巍峨险峻
客观现实中的河山
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此诗是谭嗣同十四岁时所作,诗人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谭嗣同为主要领袖之一。同年,变法失败,9月21日谭嗣同被捕,此诗作于狱中。9月28日,英勇就义,年仅33岁。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景情完美相融,浑然一体
赋予山水人的情感和磅礴的力量
昭示诗人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开始
谭嗣同
河流 大野 犹嫌束,山入 潼关 不解平。
终古 高云 簇此城,秋风 吹散 马蹄声。
潼关
傲岸不羁,山河浩荡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谭嗣同
河流 大野 犹嫌束,山入 潼关 不解平。
终古 高云 簇此城,秋风 吹散 马蹄声。
潼关
傲岸不羁,山河浩荡




























































便































































































便



































课后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歌,配上音乐,朗诵给你的家人听,并把录音发给你的老师。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