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9 14:4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标要求】
认识两宋至元时期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一、经济的发展
学习任务1:阅读教材第60-61页相关内容,结合此前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填写。
(一)农业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项目 成就 意义
耕作 制度
经济 结构
棉花 种植
边疆开发
南方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项目 成就 意义
耕作 制度
经济 结构
棉花 种植
边疆开发
南方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提高粮食产量
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吕陶《净德集》
九峰之民多种茶,山山栉比千万家。
朝脯伏腊皆仰此,累世凭恃为生涯。
内地种植始于宋,推广于元。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带动棉纺织业发展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习近平:保障妇女权益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项目 成就 意义
耕作 制度
经济 结构
棉花 种植
边疆开发
南方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提高粮食产量
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内地种植始于宋,推广于元。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带动棉纺织业发展
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二)手工业
部门 表现
制瓷
矿冶
印刷
①代表:宋朝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②出口: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钧窑【河南 禹州 】青中带红华而不俗
汝窑【河南 宝丰 】釉色多呈天青
官窑【河南 开封 】釉色以粉青为主
定窑【河北 曲阳 】以烧制白瓷为主
哥窑【浙江 龙泉 】以冰裂瓷为主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
2015年6月6日,宋代定窑白瓷美人枕以3.5亿港元的高价落槌,加上13%佣金,最终成交价高达3.955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1644亿元)。
汝窑是中国瓷器的巅峰,全球遗存的79件汝窑几乎全为世界大博物馆所藏。2012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天价2.078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384亿元)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宋代五大名窑
钧窑小碗
官窑粉青葵式碗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船,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初步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800吨。 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
南海一号宋瓷重见天日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二)手工业
部门 表现
制瓷
矿冶
印刷
①代表:宋朝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②出口: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改进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材料1: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苏轼《石炭·并引》
材料2: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庄绰《鸡肋篇》
宋代采煤示意图
煤灶
一、辽、西夏与金
(一)农业
(二)手工业
部门 表现
制瓷
矿冶
印刷
①代表:宋朝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②出口: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改进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推动文化普及,带动造纸业发展
北宋毕昇
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
——王令《再寄满子权二首》
一、经济的发展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情境1: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出现的变化
材料1:(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2: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 ——[宋]范成大《吴船录》
夜市出现,商业活动打破时间限制。
基层市场——草市蓬勃涌现
北宋东京城平面示意图
唐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情境1: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出现的变化
“坊”“市”分离被打破,商业活动打破空间限制
情境1: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出现的变化
材料4: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边境贸易:官方榷场贸易,民间贸易均十分繁荣。
情境1: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出现的变化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中统元宝交钞
至元通行宝钞
纸币产生并逐渐成为主币发行。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
情境1: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出现的变化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1.基层市场——草市蓬勃涌现;
2.城市坊市分离格局被打破,夜市、晓市出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3.边境贸易:官方榷场贸易,民间贸易均十分繁荣;
4.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
5.纸币产生并逐渐成为主币发行。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四)城市:
东京、临安、元大都
酒楼
茶坊
外卖
冷饮
客栈
瓦子
蹴鞠
修车店
元大都: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一、经济的发展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四)城市
(五)经济重心南移
情境2: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1:
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
——《宋史》
一、经济的发展
(五)经济重心南移
1.表现:
2.原因:
①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②南方成为全国最重要粮仓
③税收主要集中在南方
①北民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一、经济的发展
(五)经济重心南移
1.表现:
2.原因:
3.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奠定基础
②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南移开始
③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南移继续
④南宋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南移完成
⑤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情境2: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3:
情境2: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4:
南方诸路9164人 (95.2%,其中两浙等东南五路73%)
北方诸路466人
(4.8%)
数据来源:美 贾志扬《宋朝学术的荆棘之门:考试的社会史》
材料5:(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宋元之际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二)
一、经济的发展
(五)经济重心南移
1.表现:
2.原因:
3.过程:
4.影响:
促进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的发展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二、社会的变化
学习任务2:阅读教材第63-64页相关内容,结合情境2,总结两宋时期社会变化的特点。
(一)两宋时期
情境3:平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1: (唐文宗):“民间修昏(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材料2: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3:“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北宋)蔡襄
情境3:平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4: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5《韩文公荐士》
材料5: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冢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北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二、社会的变化
(一)两宋时期
1.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情境3:平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6: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7: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
二、社会的变化
(一)两宋时期
1.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
2.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知识拓展:人身依附关系
人身依附关系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丧失”人身自由而依附于封建地主或封建政府的状况。
第一种类型:依附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农奴或农民虽有一定的生产工具,但没有或仅有极少量的土地,仍然难以维生。为了从封建主那里取得份地或租得土地,只好被迫接受奴役性的条件,极大地放弃自己的人身自由,依附于封建主。
第二种类型:编户齐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主要表现为严密的户籍制度控制下主要是农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杂役等负担,是封建王朝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一般而言,其依附程度较深,直至唐中期以后渐趋松弛,主要与国家赋役制度改革有关。
情境3:平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8:实际上,抑制兼并的传统思想仍是宋代政坛的主流思想;宋代政府还是实行抑制兼并政策的。宋代抑制土地兼并之力度与效果皆不及此前的北朝隋唐。……宋朝政府不再规定一般地主占田的最高限额,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因而宋代土地兼并之风比北朝隋唐更盛。
——杨际平《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
材料9:应典卖物业,或指名质举,须是家主尊长对钱主,或钱主亲信人当面署押契贴,或妇女难以面对者,需隔帘幕亲闻商量,方成交易。如家亲尊长在外,不计远近,并需依此,若隔在化外,及阻隔兵戈,即须州县相度事理,给与凭由,方许商量交易。
——《宋刑统》卷一三《杂令·典卖指当论兢物业》
二、社会的变化
(一)两宋时期
1.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
2.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二、社会的变化
(一) 两宋时期
(二) 金元时期的短暂“逆转
商品经济繁荣
商业打破时空限制
商业服务于大众
边境贸易兴盛
海上丝绸之路鼎盛
商税成为主要税源
货币需求大、纸币
农业
发展
手工业发达
经济重心南移
交通
便利
放松
控制
社会观念平民化
劳动者人身自由化
国家政策宽松化
思维导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