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9 14:4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清朝前中期的
鼎盛 危机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目 录
CONTENT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01 ·康乾盛世
02 ·盛世忧患
3
清廷入关后为对付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为藩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平定三藩
轻徭薄赋与摊丁入亩
清初,君主都能节省开支,减轻赋税,以稳定民生,康熙晚年更是宣布: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元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一、康乾盛世
废除了两千年的人头税,封建政府对人身控制进一步放松。
雍正帝
康熙帝
乾隆帝
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4:00 朝祭,早膳,读圣训
7:00-12:00 处理政务
12:00-15:00 听学者讲解经史
15:00-23:00 晚膳,处理政务
单身狗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一、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
论财力,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一、康乾盛世
1、密折制度
要和皇上说件事!
奏折是上奏者与皇帝之间的私人信件,其内容在皇帝亲自阅读之前是保密的;
上奏折是皇帝恩许给部分官员的特权,不是谁都能给皇帝上奏折的。
有利于信息获取,提高决策效率,加强对官员的控制。
二、加强君主专制
康熙四十三年时,康熙帝在批复曹寅的奏折时,满怀信任地向他透露自己明年想要南巡的计划,并一再嘱咐曹寅:
“明春朕欲南方走走, 未定。倘有疑难之事, 可以密折请旨。凡奏折不可令人写, 但有风声, 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①概况: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②职责: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③性质:中枢秘书机构
皇帝
内阁
办理一般事务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军机大臣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太极)
南书房(康熙)
军机处(雍正)
2、军机处
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二、加强君主专制
材料:军机处结构简练,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每日奏折多者五、六 十件,年终十二月二十五日为末一日,奏折多至百余件者,皆于当天办完,没有耽搁过一日者。紧急事当时交下,随撰随进;军机值庐, 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
——摘编自赵奇《军机处—清王朝中央秘书处》
◎军机处内部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2、军机处
二、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辅助谋划)于其间也。 ——清·赵翼
养心殿
军机处
依样葫芦画不难,
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
要把葫芦仔细看。
*

西汉
隋唐

明清
确立
三公九卿制
巩固
中外朝制
发展
一省两院制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大兴文字狱 ①目的: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②影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思想解放
和科技进步。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二,君主专制强化
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3、大兴文字狱
二,君主专制强化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夺朱非正色,野种亦称王
斩首
斩首
斩首
1660年张晋彦案,清初第一场文字狱。顺治在其文章里
发现一句"将明之才",认为这话诡谲暧昧难以解释。
那么就不要解释了,直接斩首。
1757年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
两次雅克萨之战后,康熙朝同沙俄谈判:
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
1683年,康熙以施琅收复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三、疆域的奠定
北部及西北部
东北边疆——
雅克萨之战
东南——台湾
西藏
北部及西北部
1757年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
东北边疆——
雅克萨之战
两次雅克萨之战后,康熙朝同沙俄谈判:
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东南——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
1683年,康熙以施琅收复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顺治、康熙分别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雍正设驻藏大臣,1793年乾隆朝,颁布《钦定西藏善后章程》
三、疆域的奠定
西南地区
改土归流
平定三藩
1.边疆管理机构和政策
理藩院
政策:因地制宜,优待上层。
2.内地管理制度
实行十八行省制,内设巡抚、总督。
总督可管数省,侧重军事
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总督权力比巡抚大。
总督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
三、疆域的奠定
1.5 经略边疆
◎中华人民共和国
◎清朝疆域图(1820年)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更的延续性。
——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
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意义:
1、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
2、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
巩固了边防,开发了边疆,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交融。
4、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影响:加剧了人地矛盾,加上政治腐败、贫富矛盾、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
结合上图,人口增加的可能因素有哪些?人口大量增加有什么影响?
因素:1、稳定的社会环境; 2、政府放松对人身的控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3、农业生产的发展;4、尤其是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土豆、红薯)。
四、统治危机的初显
白莲教起义
1、阶级矛盾
清军入关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尼布楚条约》
《权利法案》
设立
军机处
一口通商
删销焚毁书籍
马嘎尔尼访华
出版
《论法的精神》
发表《独立宣言》万能蒸汽机应用
法国大革命爆发华盛顿宣誓就职
1644
1640
1689
1729
1748
1757
1776
1789
1793
落日余晖
2、闭关自守
四、统治危机的初显
材料: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中国(明清) 欧洲
政治 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废宰相、军机处) 资产阶级代议制出现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 小农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16C新航路开辟后)
思想 文化 思想禁锢、科技落后 (八股取士、文字狱) 思想解放、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14C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对外 政策 闭关自守 对外殖民扩张
(开辟新航路、殖民掠夺)
2、闭关自守
四、统治危机的初显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闭关锁国政策
背景
1. 此时的西方列强正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
2.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表现
1. 清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次,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2. 外伤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更是被严厉禁止。
评价:闭关锁国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②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
乾隆时期的两份礼单
英国礼单
天文仪器、地球仪、望远镜、钟表、万花筒、旧火车模型、蒸汽机模型、珍妮机模型、步枪、远洋战舰模型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中国礼单
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探究:材料中的两份礼单组成体现了怎样的特点?就世界发展潮流而言,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特点:中国是手工业或农产品;英国是工业产品;中国产品科技含量低,英国科技含量高。
说明:中国农业文明已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
时空坐标
课堂小结
康雍乾时期的专制集权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统治危机的初显
推行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经略边疆
治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反击沙俄:《尼布楚条约》等
管辖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等
共治西藏: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等
人口危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固步自封终致落日余晖
1.4 专制集权——思想控制
世宗(雍正)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朝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 ”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康熙(1661—1722年)时期,先后发生20多起文字狱。这其中震动比较大的是《明史》案和《南山集》案。
《八满诗》 傅山(明末清初医学家)
满洲衣冠满洲头,满面春风满面羞。
满眼河山满眼泪,满腹心事满腹愁。
戊午,天子有大科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
——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
《一柱楼诗》 徐述夔(清初诗人)
大明天子重相见,
且把壶儿(胡儿)搁半边。
清初:反满思潮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知识拓展——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予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将中国实行的两千年的人头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
规定农民不再为官府服役,改交役银。根据每户人丁、土地两项标准算出役银的具体数目,与该户的田赋合并,折银征收。
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
形 成
首先将役银中按人丁摊派的部分“丁银”加以固定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
摊丁入亩(清朝)
时间 人口
元始二年 5959.6万
南宋绍熙年间 达到1亿
明朝中期 1.5亿
乾隆十八年 1.83亿
乾隆三十一年 2.08亿
统计于张宏杰著: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人均土地(顷)
4.25
3.75
清朝为什么会出现人口爆炸式增长?其影响?
思考1
白莲教起义
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可以看作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的一个标志……这场斗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资源危机
土地兼并
贫富差距
贪污腐败
2.1 人口爆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