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2 土壤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金台期末)下表是我国三个地区地带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 主要分布地区 有机质含量(%)
暗棕壤 东北地区 2.14—16.4
棕壤 山东半岛 2.07—7.05
红壤 南方低山丘陵 0.52—1.95
1.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暗棕壤,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成土母质
2.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地形 D.气候
【答案】1.A
2.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1.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气温较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持续时间长,导致有机质含量低,A正确;红壤和暗棕壤都是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由当地的气候、生物等自然条件影响下发育而成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大,B错误;与南方低山丘陵地形相比,东北平原地形虽然土层深厚,但不是有机质高的原因,C错误;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对土壤有机质影响很小,D错误。故答案为:A。
2.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A错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土壤中的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和人类施用的有机肥,所以主要来自生物,B正确;地形和气候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但不直接提供有机质,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4.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①a——低等生物作用②b——岩石风化崩解③c——土壤分层形成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3.C
4.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3.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故答案为:C。
4.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本溪月考)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很小一部分(一般情况耕作层土壤有机质约为5%),但它对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森林土壤剖面及其被改造后的有机质含量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土层名称正确的是( )
A.①—淋溶层 B.②—有机层 C.③—母质层 D.④—淀积层
6.针对该地不同深度土层有机质含量变化特点,农业生产宜采用的技术是( )
A.引水灌溉 B.作物轮作 C.深耕土壤 D.铺设砾石
【答案】5.D
6.C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在田间鉴别时,通常指那些不同形态和大小,且能彼此分开的结构体。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或利用过程中由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按形状可分为块状、片状和柱状三大类型;按其大小、发育程度和稳定性等,再分为团粒、团块、块状、棱块状、棱柱状、柱状和片状等结构。
5.由图可知,①为土壤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6.引水灌溉改善的是水分条件,作物轮作可以改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铺设砾石可以改变土壤水热条件, ABD错误;读图可知,从地表到土壤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体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丰富,深耕土壤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C正确,故答案为:C。
(2021高三上·梁河开学考)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土壤相对贫瘠。但近年来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8.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 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C.秸秆还田、少耕深松、休耕 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7.C
8.C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 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1)气候冷湿,植被生长比较好,植被残体积累比较多,长时间堆积形成比较厚的腐殖质;(2)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比较肥沃。
7.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因此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又因为东北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动植物残体不易腐烂,所以大量腐殖质堆积使东北平原的土层呈现黑色的样貌。因此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气候。C正确;A、B、D项与黑土肥沃有关,但不是主导因素。故答案为:C。
8.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是改造红壤的措施,A错误。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对恢复黑土肥力作用不大,B错误;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黑土肥力,C正确;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下·巍山月考)读所示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图,完成下面小题。
9.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10.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潮湿 D.寒冷干燥
【答案】9.B
10.A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9.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B正确。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A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C错误。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D错误。故答案为:B。
10.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A项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下·大理开学考)下图为某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土壤中生物量的多少 B.土壤中的养分状况
C.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D.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
12.地表的植物对土壤的形成作用是( )
A.决定土壤颗粒的大小 B.改变土壤矿物质成分
C.加速土壤形成过程 D.调整土壤内部温度
【答案】11.B
12.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组成、性质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
1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中的养分状况,B正确;土壤中生物量的多少与区域气候、植被等相关,与成土母质无关,A错;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含量等与植被等相关,与成土母质关系不大。故答案为:B。
12.地表植被的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质,加速了土壤的形成过程,C正确;土壤颗粒的大小、矿物成分等与成土母质相关,AB错;地表植被对土壤温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加速土壤形成的主要作用,D错。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云县期末)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不同地区间也存在水平差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土壤剖面结构图中字母O代表( )
A.腐殖质层 B.淀积层 C.母岩层 D.母质层
14.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是自然形成的,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无关
D.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
【答案】13.A
14.D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13.从图中可读出,O为腐殖质层、A为淋溶层、B为淀积层、C为母岩层、R为基岩,A正确。
14.土壤肥力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类长期培育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肥力下降,A错。热带雨林的土壤因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比较贫瘠,B错。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有关,C错。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D正确。
(2020高一上·沧州期末)水稻土是水田中的肥沃土壤,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成土母质 C.水稻 D.人类活动
16.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的水稻土( )
A.耕作层增厚 B.养分增多
C.淋溶作用增强 D.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答案】15.D
16.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水稻土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耕作层厚度不一定增加;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高度影响小;区域降水差异不大,梯田地形坡度差异不大,淋溶作用差异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15.水稻土是土壤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形成的特殊土壤,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地形和成土母质不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AB错。其形成与种植水稻有关,但种水稻属于人类活动,其形成应是种水稻过程中的人类活动,而不是水稻,C错。故答案为:D。
16.水稻土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耕作层厚度不一定增加;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高度影响小;区域降水差异不大,梯田地形坡度差异不大,淋溶作用差异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化学反应速率减小。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7.(2020高一上·西青期末)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西青区某中学在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后,地理小组将要进行土壤野外实习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壤野外实习中,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十分重要。不同的土壤它的形态存在差异,请回答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
A.地形 B.气候 C.植物 D.成土母质
(2)读下面“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分析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3)如果让你写一个当地某地点土壤剖面观察记录,你认为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D
(2)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3)地名(编号)、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不同土壤的形态主要表现在土壤的颗粒状况、颜色等特征,影响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形成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形成了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矿物质,D正确。故答案为:D。(2)由图可知,图中A层为腐殖质层,是有机质的主要分布层,是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之后形成的有机质。影响其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多少;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等。如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腐殖质层较厚,主要是当地气候寒冷,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缓慢,大量有机物腐化后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3)根据野外考察的要求,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记录时,一般包括当地考察点地名(编号)、考察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当地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等。
【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18.(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暑假期间,对我国东南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考查,发现该地区土壤多为黏土。下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该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
(2)由图可知该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 ,试从成土因素角度分析原因。
(3)针对我国东南地区土壤特性,提出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
【答案】(1)优势:该地多为黏土,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良好等:劣势:质地黏重,不易耕作:土壤通气、透水性差等
(2)低;原因:气候湿热,降水较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易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多丘陵地形,坡度较陡,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土壤养分需供生物生长,土壤中所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物质等。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黏土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黏土的特点为质地黏重,土粒间孔隙小,因此黏土具有以下劣势:一是透气透水性差,二是质地黏重,不利于耕作。但是黏土正是因为此种特性,具有以下优点:保水保肥能力强,养分不易淋失。
(2)由图文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土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有机质来源不是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应从有机质流失角度进行分析,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丰富,微生物活跃,对有机质的分解快,积累到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少;东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坡度较大,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养分,从而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东南地区的土壤为黏土、红壤,具有质地黏重,通气透水性差,有机质含量低且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针对这类土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土壤中施用石灰物质,改变土壤酸性;可以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变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增施有机肥,协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绿肥;采取深耕,有效利用表层土较高的土壤肥力等。
【点评】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三、图文分析题
19.(2021高一上·钦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发现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见下图)。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
【答案】(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2)土壤有机碳大致随海拔升高而波状增加。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图例及坐标信息,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是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2)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来源于地表植被和其他生物的残骸分解,而分解的能力又与微生物的活跃程度有关,气温越高微生物越活跃分解越多。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点评】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土壤中的碳包括无机碳与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中各种正价态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是土壤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而且对地球碳循环有巨大的影响,既是温室气体“源”,也是其重要的“汇”。土壤有机碳不仅组成成分和结构十分复杂,而且循环转化过程也复杂多样,还没有很清楚地了解,一直是土壤学的研究热点和核心问题。
20.(2021高一上·绍兴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寒假期间,浙江某中学在全国各地开展“植被与土壤”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活动分甲、乙、丙、丁四个小组进行,各小组拍摄了其研学地的典型景观照片,还观察了研学地的典型土壤剖面。返校后,各小组整理好研学中获取的素材,并进行成果研讨交流活动。
材料二:图1是研学地位置分布简图,图2是各小组拍摄的研学地典型景观照片。
(1)写出各小组在研学地拍摄的对应景观图。甲—— 乙—— 丙—— 丁——
(2)制作、观察土壤剖面并采集土壤标本时,需要用到多种工具,在标签、铁锹、锤子、罗盘、相机、标本盒、自行车、望远镜、剖面刀、袖珍秤、手电筒等工具中选择三种可能用到的工具: 、 、 。
(3)返校后,同学们对各研学地拍摄的典型植被进行了探讨,得出影响①、②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影响③、④两地森林疏密状况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说出森林对大气环境的主要生态价值 。
(4)土壤的发育与其所处环境关系密切,并进一步表现出一定的剖面特征,描述甲地典型土壤的剖面特征并结合气候与植被说明其发育环境。
【答案】(1)④;③;①;②
(2)标签;铁锹;相机、标本盒、剖面刀
(3)水分;水分;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碳平衡);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4)剖面特征:土红色;有机质层薄,腐殖质少,淋溶层厚。发育环境:常年温暖湿润,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常绿阔叶林植被茂盛,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甲为我国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④;乙位于陕北地区,黄土广布,对应③;丙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区,为典型的畜牧业,对应①;丁位于我国长白山区附近,对应②。
(2)采集土壤标本需要用铁锹,对采集的土壤标本进行分类,需要用到标签和标本盒。另外,观察土壤剖面以及土壤标本的制作,还需要用到相机摄像以及剖面刀等工具。
(3)①②两地纬度差异不大,海陆位置差异明显,②距海更近,水分充足,适合森林生长,①距海相对较远,水分较少,适合草原植被生长,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③位于黄土高原,位置靠近内陆,降水较少,森林稀疏,④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距海相对更近,降水充足,森林茂密,③④两地森林疏密状况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水分。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碳平衡,调节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同时,森林还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生态价值。
(4)甲地为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在土壤剖面中,土壤颜色呈土红色,有机质层薄,腐殖质少,淋溶层厚度大。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候温和,常绿阔叶林植被茂盛,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但土壤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有机质层薄,腐殖质少。降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较强,淋溶层厚度大,土壤呈土红色。
【点评】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②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如根系发达说明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叶片厚,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2 土壤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金台期末)下表是我国三个地区地带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 主要分布地区 有机质含量(%)
暗棕壤 东北地区 2.14—16.4
棕壤 山东半岛 2.07—7.05
红壤 南方低山丘陵 0.52—1.95
1.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暗棕壤,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成土母质
2.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地形 D.气候
(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4.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①a——低等生物作用②b——岩石风化崩解③c——土壤分层形成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021高一上·本溪月考)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很小一部分(一般情况耕作层土壤有机质约为5%),但它对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森林土壤剖面及其被改造后的有机质含量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土层名称正确的是( )
A.①—淋溶层 B.②—有机层 C.③—母质层 D.④—淀积层
6.针对该地不同深度土层有机质含量变化特点,农业生产宜采用的技术是( )
A.引水灌溉 B.作物轮作 C.深耕土壤 D.铺设砾石
(2021高三上·梁河开学考)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土壤相对贫瘠。但近年来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8.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 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C.秸秆还田、少耕深松、休耕 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
(2021高一下·巍山月考)读所示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图,完成下面小题。
9.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10.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潮湿 D.寒冷干燥
(2021高一下·大理开学考)下图为某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土壤中生物量的多少 B.土壤中的养分状况
C.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D.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
12.地表的植物对土壤的形成作用是( )
A.决定土壤颗粒的大小 B.改变土壤矿物质成分
C.加速土壤形成过程 D.调整土壤内部温度
(2021高一上·云县期末)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不同地区间也存在水平差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土壤剖面结构图中字母O代表( )
A.腐殖质层 B.淀积层 C.母岩层 D.母质层
14.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是自然形成的,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无关
D.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
(2020高一上·沧州期末)水稻土是水田中的肥沃土壤,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成土母质 C.水稻 D.人类活动
16.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的水稻土( )
A.耕作层增厚 B.养分增多
C.淋溶作用增强 D.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二、综合题
17.(2020高一上·西青期末)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西青区某中学在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后,地理小组将要进行土壤野外实习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壤野外实习中,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十分重要。不同的土壤它的形态存在差异,请回答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
A.地形 B.气候 C.植物 D.成土母质
(2)读下面“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分析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3)如果让你写一个当地某地点土壤剖面观察记录,你认为应包括哪些内容?
18.(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暑假期间,对我国东南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考查,发现该地区土壤多为黏土。下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该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
(2)由图可知该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 ,试从成土因素角度分析原因。
(3)针对我国东南地区土壤特性,提出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
三、图文分析题
19.(2021高一上·钦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发现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见下图)。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
20.(2021高一上·绍兴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寒假期间,浙江某中学在全国各地开展“植被与土壤”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活动分甲、乙、丙、丁四个小组进行,各小组拍摄了其研学地的典型景观照片,还观察了研学地的典型土壤剖面。返校后,各小组整理好研学中获取的素材,并进行成果研讨交流活动。
材料二:图1是研学地位置分布简图,图2是各小组拍摄的研学地典型景观照片。
(1)写出各小组在研学地拍摄的对应景观图。甲—— 乙—— 丙—— 丁——
(2)制作、观察土壤剖面并采集土壤标本时,需要用到多种工具,在标签、铁锹、锤子、罗盘、相机、标本盒、自行车、望远镜、剖面刀、袖珍秤、手电筒等工具中选择三种可能用到的工具: 、 、 。
(3)返校后,同学们对各研学地拍摄的典型植被进行了探讨,得出影响①、②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影响③、④两地森林疏密状况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说出森林对大气环境的主要生态价值 。
(4)土壤的发育与其所处环境关系密切,并进一步表现出一定的剖面特征,描述甲地典型土壤的剖面特征并结合气候与植被说明其发育环境。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1.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气温较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持续时间长,导致有机质含量低,A正确;红壤和暗棕壤都是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由当地的气候、生物等自然条件影响下发育而成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大,B错误;与南方低山丘陵地形相比,东北平原地形虽然土层深厚,但不是有机质高的原因,C错误;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对土壤有机质影响很小,D错误。故答案为:A。
2.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A错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土壤中的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和人类施用的有机肥,所以主要来自生物,B正确;地形和气候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但不直接提供有机质,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3.C
4.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3.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故答案为:C。
4.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故答案为:D。
【答案】5.D
6.C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在田间鉴别时,通常指那些不同形态和大小,且能彼此分开的结构体。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或利用过程中由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按形状可分为块状、片状和柱状三大类型;按其大小、发育程度和稳定性等,再分为团粒、团块、块状、棱块状、棱柱状、柱状和片状等结构。
5.由图可知,①为土壤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6.引水灌溉改善的是水分条件,作物轮作可以改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铺设砾石可以改变土壤水热条件, ABD错误;读图可知,从地表到土壤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体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丰富,深耕土壤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C正确,故答案为:C。
【答案】7.C
8.C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 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1)气候冷湿,植被生长比较好,植被残体积累比较多,长时间堆积形成比较厚的腐殖质;(2)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比较肥沃。
7.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因此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又因为东北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动植物残体不易腐烂,所以大量腐殖质堆积使东北平原的土层呈现黑色的样貌。因此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气候。C正确;A、B、D项与黑土肥沃有关,但不是主导因素。故答案为:C。
8.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是改造红壤的措施,A错误。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对恢复黑土肥力作用不大,B错误;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黑土肥力,C正确;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9.B
10.A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9.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B正确。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A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C错误。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D错误。故答案为:B。
10.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A项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1.B
12.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组成、性质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
1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中的养分状况,B正确;土壤中生物量的多少与区域气候、植被等相关,与成土母质无关,A错;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含量等与植被等相关,与成土母质关系不大。故答案为:B。
12.地表植被的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质,加速了土壤的形成过程,C正确;土壤颗粒的大小、矿物成分等与成土母质相关,AB错;地表植被对土壤温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加速土壤形成的主要作用,D错。故答案为:C。
【答案】13.A
14.D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13.从图中可读出,O为腐殖质层、A为淋溶层、B为淀积层、C为母岩层、R为基岩,A正确。
14.土壤肥力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类长期培育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肥力下降,A错。热带雨林的土壤因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比较贫瘠,B错。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有关,C错。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D正确。
【答案】15.D
16.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水稻土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耕作层厚度不一定增加;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高度影响小;区域降水差异不大,梯田地形坡度差异不大,淋溶作用差异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15.水稻土是土壤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形成的特殊土壤,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地形和成土母质不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AB错。其形成与种植水稻有关,但种水稻属于人类活动,其形成应是种水稻过程中的人类活动,而不是水稻,C错。故答案为:D。
16.水稻土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耕作层厚度不一定增加;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高度影响小;区域降水差异不大,梯田地形坡度差异不大,淋溶作用差异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化学反应速率减小。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17.【答案】(1)D
(2)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3)地名(编号)、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不同土壤的形态主要表现在土壤的颗粒状况、颜色等特征,影响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形成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形成了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矿物质,D正确。故答案为:D。(2)由图可知,图中A层为腐殖质层,是有机质的主要分布层,是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之后形成的有机质。影响其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多少;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等。如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腐殖质层较厚,主要是当地气候寒冷,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缓慢,大量有机物腐化后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3)根据野外考察的要求,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记录时,一般包括当地考察点地名(编号)、考察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当地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等。
【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18.【答案】(1)优势:该地多为黏土,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良好等:劣势:质地黏重,不易耕作:土壤通气、透水性差等
(2)低;原因:气候湿热,降水较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易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多丘陵地形,坡度较陡,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土壤养分需供生物生长,土壤中所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物质等。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黏土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黏土的特点为质地黏重,土粒间孔隙小,因此黏土具有以下劣势:一是透气透水性差,二是质地黏重,不利于耕作。但是黏土正是因为此种特性,具有以下优点:保水保肥能力强,养分不易淋失。
(2)由图文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土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有机质来源不是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应从有机质流失角度进行分析,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丰富,微生物活跃,对有机质的分解快,积累到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少;东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坡度较大,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养分,从而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东南地区的土壤为黏土、红壤,具有质地黏重,通气透水性差,有机质含量低且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针对这类土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土壤中施用石灰物质,改变土壤酸性;可以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变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增施有机肥,协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绿肥;采取深耕,有效利用表层土较高的土壤肥力等。
【点评】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19.【答案】(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2)土壤有机碳大致随海拔升高而波状增加。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图例及坐标信息,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是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2)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来源于地表植被和其他生物的残骸分解,而分解的能力又与微生物的活跃程度有关,气温越高微生物越活跃分解越多。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点评】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土壤中的碳包括无机碳与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中各种正价态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是土壤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而且对地球碳循环有巨大的影响,既是温室气体“源”,也是其重要的“汇”。土壤有机碳不仅组成成分和结构十分复杂,而且循环转化过程也复杂多样,还没有很清楚地了解,一直是土壤学的研究热点和核心问题。
20.【答案】(1)④;③;①;②
(2)标签;铁锹;相机、标本盒、剖面刀
(3)水分;水分;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碳平衡);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4)剖面特征:土红色;有机质层薄,腐殖质少,淋溶层厚。发育环境:常年温暖湿润,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常绿阔叶林植被茂盛,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甲为我国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④;乙位于陕北地区,黄土广布,对应③;丙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区,为典型的畜牧业,对应①;丁位于我国长白山区附近,对应②。
(2)采集土壤标本需要用铁锹,对采集的土壤标本进行分类,需要用到标签和标本盒。另外,观察土壤剖面以及土壤标本的制作,还需要用到相机摄像以及剖面刀等工具。
(3)①②两地纬度差异不大,海陆位置差异明显,②距海更近,水分充足,适合森林生长,①距海相对较远,水分较少,适合草原植被生长,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③位于黄土高原,位置靠近内陆,降水较少,森林稀疏,④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距海相对更近,降水充足,森林茂密,③④两地森林疏密状况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水分。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碳平衡,调节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同时,森林还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生态价值。
(4)甲地为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在土壤剖面中,土壤颜色呈土红色,有机质层薄,腐殖质少,淋溶层厚度大。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候温和,常绿阔叶林植被茂盛,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但土壤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有机质层薄,腐殖质少。降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较强,淋溶层厚度大,土壤呈土红色。
【点评】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②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如根系发达说明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叶片厚,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