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9 14:0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
——摘编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第11课 古代日本
大和兴起的地方
公元1世纪前后,日本各地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后来 大和兴起
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出现小国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乐浪海(日本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后汉书 东夷列传》
  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共有一百多个小国(其中有些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到了公元3世纪,这些小国逐渐统一……
统一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公元3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大和国原来局限于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地区。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




社会结构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大和国君主的正式称呼原本是“大王”,以后称“天皇”。据《日本书纪》记载,中国隋炀帝时,日本在国书中首次在外交场合使用“天皇”一词。
古人绘制的日本第一代天皇陵园外景图
社会结构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
王室和贵族私领地上的居民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包括负弓矢以充警卫的韧负部;提供陶制品的土师部、陶部;充任宫廷杂务的膳部、豚养部、马饲部、锻冶部、弓削部;地方上提供水产的海部、看守山林的山部;在屯仓、田庄中耕作的田部、部曲;由外来侨民中的有知识者编成的史部、藏部等。



社会结构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部民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战俘和罪犯较少。这些人只能用于赠与,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地位近似于奴隶。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根据材料一,二反映了日本改革什么背景?
国内:
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根本因素
国际:
中国隋唐的繁荣强盛
催化因素
大化改新的原因(背景)
内容
①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②经济上:
c.统一赋税。
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让所有的公民都有田可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就不会出现部民起义那样的动乱,从而稳固了统治根基。
中央集权的建立有利于统治根基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日本政府的综合实力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中臣镰足
孝德天皇
名称 人物 时间 内容 影响
大化改新
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1、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民、公地;2、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3、统一赋税。
646年开始








想一想 中日之间交往开始于什么时候?在哪个朝代中日交往十分密切?原因是什么?
中日交往是从汉朝开始的。
汉倭奴国王金印
在唐朝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
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日本当时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想一想
唐昭提寺
  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却已是世界经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启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合作讨论
庄园形成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按照不同功劳、职位、地位等把土地分给所有国民收租
为了刺激大家积极性天皇改变了想法,日本土地私有化开始
10世纪左右经过100多年土地私有化各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庄园




武士出现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庄园主开始蓄养
这些打手不再种地,专职练武成为了职业军人,后来就慢慢地就形成了日本武士。


武士集团形成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经过庄园主之间的斗争联合武士集团最后集中在两大家族——
开始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本指将领军帐,后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用法始于镰仓幕府建立。
幕府的地位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武士道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武士道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武士道
武士道,发端于日本中世纪纷乱的内战中,消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义的烈焰下。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极端顽强,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日本
1 . 6世纪前的日本
(1)出现小国
(2)统一
2.大化改新
(1)背景
(2)开始
(3)内容
(4)影响
3.幕府统治
(3)社会结构
(1)背景
(2)开始
(3)幕府的地位
(4)武士道形成
①庄园形成
②武士出现
③武士集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