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聚类分析,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物体某个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描、围、量、算等操作活动,深化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
教材分析
“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几何小实践”的第一课时,是属于概念类课型。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要等到掌握“平面图形”概念之后,教材中虽然选择了许多题材作为教学素材,但比较淡化周长与物体某个面的关系,因此在周长概念的引入过程中我们分为物体某个面一周的长度和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通过丰富的材料感知和聚类分析形成周长的概念,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本节课主要包括三大块内容:一是认识周长的含义,通过对大量素材的聚类分析,理解物体某个面或封闭的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二是掌握不同的图形计算周长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怎样计算周长?采用什么单位?初步感受到直边图形可以通过测量每条边的长度精确计算周长,曲边图形可以采用绳子绕周长一周,通过测量绳子的长度计算曲边图形的周长,并进一步明确本学段图形周长的研究范围;三是通过自主探索明确直边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为后续进行三角形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打下基础。整个过程中周长概念的教学贯穿始终。经历了三次聚类活动:一物体某一个面、封闭的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二、无论是直边还是曲边展开后都是一条线段的总长度;三、直边图形的周长是围成图形所有边的总和。
学生分析
学生对物体的“周长”有一定的认知也具有初步的感性体验,但是缺乏对于周长含义的科学性表述,更无法建立“周长是物体某个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这样的理性认识,因此在课中呈现了很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物及图形,让他们在指一指、说一说、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各种活动中深入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含义,以及由周长含义推导出的周长计算的一般方法,感受 “材料感知—聚类分析—归纳提炼”这样的学习过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活动 给照片用彩带作为边框,那么彩带要多长? 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Ppt呈现活动照片,并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用彩带围照片的过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进入,让学生经历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了数学语言。
第一环节:周长的概念形成 1、认识物体某一个面的周长1)数学书的封面2)长(正)方体某一个面3)举例生活中物体的面2、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周长出示:平面图形 思考: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一周的长度?聚类分析,形成概念1)刚才我们关注了很多物体某个面和多种封闭的平面图形,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2)揭示周长概念物体某个面一周的长度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做周长。 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学生举例拓展观看媒体反馈交流同桌互相说一说 Ppt直观呈现生活中物体某一个面的周长及平面图形的周长,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表象和理解周长的含义。 通过丰富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多样的参与活动中建立周长的含义。
第二环节:周长计算的一般方法及单位 1、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那么平面图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呢?出示: 想一想:①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怎样计算他们的周长?②周长用什么单位?2、小结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交流反馈 利用白板软件对直边图形与曲边图形进行描、围,初步掌握周长计算的一般方法。 通过对直边图形与曲边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研究,初步掌握周长计算的一般方法及采用的单位,为后续学习直边图形周长计算方法辅垫。
第三环节:多边形和组合图形周长的计算。 1、计算下列三个图形的周长。拓展:六边形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八边形、十边形呢?n边形呢?小结:周长就是平面图形所有边的长度总和。2、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1)资源呈现2)小结:组合图形的周长指外围一周的长度,中间的线段不计算在内。 独立计算图形的周长。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列式计算组合图形周长分析错误资源 Ppt呈现多边形和组合图形,实物投影反馈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困难进行ppt的着重交流、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理解周长的本质含义。 让学生运用所学概念,独立计算直边图形周长,自主探索直边图形周长计算的一般方法。通过练习,一方面帮助学生明晰周长的本质含义,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承前启后为后序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环节:总结拓展 课堂总结 回顾学习过程,巩固学习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周长的学习方法并拓展延伸至下一课时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