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单元测试(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单元测试(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8 22:08:54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上·赣县期末)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长期经验积累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每相邻两个节气相差一般为15天左右,读“二十四节气图”,完成下列两题。
(1)2020年的立春是2月4日,与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纬度相近的节气是(  )
A.立冬 B.立秋 C.立夏 D.秋分
(2)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年份在芒种时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引起这种天气现象的是(  )
A.蒙古高压 B.江淮准静止锋
C.亚速尔高压 D.副极地低气压
【答案】(1)A
(2)B
【知识点】二十四节气;准静止锋
【解析】【分析】(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改变南北移动方向,因此关于夏至日和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太阳直射点位置相似。读图可知,立春是冬至日之后第三个节气,而立冬是冬至日之前第三个节气,两个日期关于冬至日对称,因此这两个节气的太阳直射点纬度相近,因此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答案为:A。(2)芒种时大约在6月上旬,此时西太平洋高压北进,夏季风带来的暖气团向北推移至江淮一带,与北边的冷气团交汇,两者势力相当,形成江淮准静止锋,给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阴雨连绵的天气,即进入多雨的梅雨季节,因此引起这种天气现象的是江淮准静止锋,B符合题意;蒙古高压和副极地低气压对梅雨天气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D;亚速尔高压位于大西洋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形成与其无关,排除C。故答案为:B。
【点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及时间见下表:
春季 日 期 夏季 日 期 秋季 日 期 冬季 日 期
立春 2月3-5日 立夏 5月5-7日 立秋 8月7-9日 立冬 11月7-8日
雨水 2月18-20日 小满 5月20-22日 处暑 8月22-24日 小雪 11月22-23日
惊蛰 3月5-7日 芒种 6月5-7日 白露 9月7-9日 大雪 12月6-8日
春分 3月20-22日 夏至 6月21-22日 秋分 9月22-24日 冬至 12月21-23日
清明 4月4-6日 小署 7月6-8日 寒露 10月8-9日 小寒 1月5-7日
谷雨 4月19-21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大寒 1月20-21日
2.(2019高一上·广西月考)读“天气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该天气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半球,高气压 B.南半球,低气压
C.北半球,高气压 D.北半球,低气压
(2)若该天气系统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时,西北地区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
A.伏旱天气 B.梅雨天气 C.出现台风 D.寒冷天气
【答案】(1)C
(2)D
【知识点】准静止锋
【解析】【分析】(1)图中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说明中心气压高,图中风向向右偏,故这是北半球,答案选C。(2)若该天气系统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是在冬季。伏旱天气主要受高压反气旋控制,在夏季,A排除;梅雨主要受准静止锋影响,也在夏季,故B错;台风主要是受热带气旋影响,在夏秋季节盛行,故C错;寒冷天气主要是冬季的气候特征,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天气系统中等压线闭合的属于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高压系统(反气旋)中心气压高,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发生偏转,从而形成反气旋。垂直方向上看,空气下沉,形成晴郎天气为主。
3.(2019高一上·砀山月考)北半球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分为南北两支,冬季,西风气流南移,其南支气流沿青藏高原南缘向东移动,带来暖湿气流,读图,回答问题。
(1)在我国,南支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从而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形成(  )
A.准静止锋 B.冷锋 C.反气旋 D.暖锋
(2)在图示天气系统控制下,昆明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为(  )
A.阴雨连绵 B.风和日丽 C.晴雨无常 D.暖锋
【答案】(1)A
(2)B
【知识点】准静止锋
【解析】【分析】(1)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当两气流势均力敌时,形成的锋面为准静止锋。故答案为:A。(2)因图示锋面向贵阳一侧倾斜,带来阴雨天气,而昆明受单一暖气流的影响,天气晴朗,气温较高,为风和日丽的天气。故答案为:B。
【点评】当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或冷空气南下势力减弱并受到地形的阻挡,使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呈静止状态时,会形成准静止锋。有时锋的移动缓慢或在冷暖气团之间作来回摆动。中国的准静止锋多为冷锋移动中受地形阻挡作用而形成,常出现在华南的南岭一带、云贵高原及天山地区。在锋面附近云系和降水分布较广,常常形成时间较长的连阴雨天气。
4.(2020高一上·吉林期末)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压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丁处高 D.甲处气温比乙处低
(2)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则正确的是(  )
A.③气流比较湿润 B.乙处多锋面雨
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 D.④气流由于热力上升
(3)若此图为东亚夏季风环流图,则图中所示情况是(  )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④气流由低纬向高纬
C.①气流较③气流湿润 D.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
【答案】(1)C
(2)A
(3)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若图中为热力环流,则甲处盛行上升气流,乙地盛行下沉气流,可以判断近地面甲地为低压,乙地为高压,高空丙为高压,丁为低压,因此甲处气压低于乙地,丙处气压高于丁处。甲处气温高于乙地,同一地方竖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因此甲处气压高压。C符合题意。
(2)根据三圈环流形成及分布规律可知,若图中为中纬环流图,则③为盛行西风带,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温暖湿润;乙地气流下沉,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多晴朗天气;甲处盛行上升气流为副极地低气压带;④为冷暖气流相遇后,暖气流北坡上升,使近地面甲处下沉动力低压。A符合题意。
(3)根据季风环流形成原因,若该图为东亚的夏季风环流图,甲处气流上升,气温高,应该是陆地,乙处气流下沉,应该是海洋。近地面甲处为低压,多阴雨天气,乙处为高压,多晴朗天气;④气流上升,是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的气流;③为近地面的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吹向陆地,较湿润,而①是高空的陆地上吹向海洋的气流,较干燥。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A;(3)D
【点评】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5.(2019高一上·绥德月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亚洲东部盛行(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2)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答案】(1)C
(2)B
【知识点】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图中信息显现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北半球高压呈顺时针方向辐散,因此亚洲东部盛行西北风,故C正确。(2)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一月份,亚欧陆地形成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低压保留在海洋上;七月份,亚欧陆地形成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高压保留在海洋上。图中北半球亚欧陆地形成高气压,是一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所以是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故B正确。
【点评】季风环流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2021高一上·磐安月考)下图示意亚马孙河河口附近的气候资料统计。亚马孙河河口沿海的部分地区,有时出现白色沙漠,其中还分布有一些小沙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亚马孙河河口沿海附近的白色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侵蚀及强沙尘暴沉积 B.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
C.河流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 D.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7.亚马孙河河口沿海白色沙漠中,沙丘活动最活跃的时间段是(  )
A.2~4月 B.6~8月 C.9~11月 D.12~次年2月
【答案】6.C
7.A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一般而言,沙漠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所致,降水多有利于抑制沙漠活动。
6.河口附近沿海的白色沙漠是亚马孙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形成大面积沙质海岸,降水较少季节时出露水面形成的,C正确;该地气候湿润,风力侵蚀及强沙尘的影响较小,A错误;亚马孙河水量丰富,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的影响小,B错误;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草场少,D错误;故答案为:C。
7.沙丘活动强度主要与风力、地表性状有关;据图可知,2~4月降水较少,地表干燥,且信风较强,沙丘活动最活跃,A正确,排除BCD;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常熟开学考)读“亚欧大陆温带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亚欧大陆中纬度甲、乙、丙三地“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8.自西向东,三地位置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丙—甲—乙 C.甲—丙—乙 D.乙—丙—甲
9.三地气候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相对位置 D.地形地势
【答案】8.C
9.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点评】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例如,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是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8.自西向东,气候由温带海洋性气候逐渐变为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图示中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是温带季风气候,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三地位置的排序正确甲丙乙。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9.三地气候属于同一纬度地区,因此造成三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是纬度,A错误;三地的位置是由沿海到内陆在到沿海的变化,进而形成的大陆西部的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的大陆性气候,以及大陆东部的季风气候,因此三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B正确;图示三地气候的形成与相对位置无关,C错误;大陆东西部地区都是位于沿海的平原地区,地形地势影响小,D错误。故答案为:B。
10.(2021高一上·包头期末)读某地气候资料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全年低温少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高温多雨
(2)该气候类型分布在(  )
A.地中海及其沿岸 B.30°至40°的大陆西岸
C.40°至60°的大陆西岸 D.北纬30°至40°的大陆西岸
【答案】(1)A
(2)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地1月为代表的季节气温在0~15℃之间,属低温期,即冬季,此季节气候比较温和,此季节降水较多,因此具有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读图可知,该地7月为代表的季节气温高20℃,属于高温期,即夏季,此季节气候比较火热,此季节降水稀少,因此具有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2)读图可知,该地最冷月平均气候高于0℃,最热月平均气温高20℃,由此判断该地位于亚热带,图中显示,该地高温时少雨,低温时多雨,因此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是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而形成,因此一般位于30°~40°大陆西岸,B符合题意;地中海及其沿岸、北纬30°至40°的大陆西岸,只是地中海气候分布区的一部分,不代表整个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排除A、D;40°至60°的大陆西岸,属于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地区,一般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不是地中海气候,排除C。故答案为:B。
【点评】地中海气候又称副热带夏干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是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其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澳大利亚西南部珀斯和南部阿德莱德一带,南非西南部,以及智利中部等地区,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
在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水温相比陆地低从而形成高压,加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势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温又相对较高,形成低压,吸引西风,使西风的势力大大加强。
二、综合题
11.(2020高一上·西宁期末) 2019年10月30日,智利总统宣布取消12月初在该国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发世界的关注。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气候类型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判断,该图反映的是   月。
(2)此季节①地盛行   风,气候特征是   。
(3)用箭头画出图中a、b风带的风向   。
(4)图中④地终年受   气压带影响;图中①②③三地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影响的是   (填序号)。
【答案】(1)7
(2)东南;高温多雨
(3)a东北风、b西南风
(4)赤道低;③
【知识点】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示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为北半球夏季,反映的是7月。(2)①地位于东亚,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夏季,盛行东南风,从海洋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该地区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3)a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之间为东北风信风带,吹东北风;b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为盛行西风带,吹西南风。如下图所示:
。(4)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图中④地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图中①②③三地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影响的是③,为地中海气候。②地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点评】季风气候特点。当北半球夏季时,亚欧大陆上是低压—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时南亚盛行西南季风,东亚盛行东南季风,风从海洋吹响陆地,降水丰富;当亚欧大陆是高压(亚洲高压)时,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南亚盛行东北季风,东亚盛行西北季风,降水较少。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2.(2019高一上·揭阳月考)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a)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图b),回答问题。
(1)说出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
(2)B风带名称为   。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   (填甲或乙)所示,此时东亚地区的风向为   。
(4)每年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点表现为   。
【答案】(1)赤道低压带、全年高温多雨
(2)东北信风、风向为东北风
(3)乙;西北风
(4)亚洲高压;寒冷干燥
【知识点】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从图上气压图可以看出,A是位于赤道附近的赤道低压带,由于此处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所以此处的天气特征就是全年高温多雨。(2)在30°附近由于常年气流下沉,形成了高气压带,而赤道附近是低气压带,风就会由30°附近向南北两侧吹,其中吹向赤道的受地球偏转力的作用,形成了东北方向的信风,因常年风不改变方向,所以称为信风。(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如图a所示时,可以看出气压带和风带都偏向南半球,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是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冬季时,亚欧大陆气温低,形成了高气压,风就会由陆地吹向海洋,在东亚地区,风是由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吹向太平洋,所以形成了西北风。(4)每年2月份时,北半球各地气温仍然很低,在亚欧大陆上的冷气团仍然很强,形成了冷高压,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因为是受到冷气团的控制,所以就出现寒冷干燥的天气。
【点评】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初春气候多变。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雨雪天气。此时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极易造成不利影响。
13.(2020高一上·百色期中)读下图模式图,回答问题。
(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甲乙丙丁四地气压最高的是   ,温度最高的是   。
(2)若此图表示海陆风,箭头③表示的是海风,那此时为   (填“白天”或“夜间”),甲地为近地面   (填“陆地”或“海洋”)。
(3)若此图表示的是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甲、乙两地中表示城区的是   。
(4)若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甲处为   (气压带名称),乙处为   (气压带名称),③处如果是北半球则为   带(风带名称)。
【答案】(1)乙;甲
(2)白天;陆地
(3)甲
(4)赤道低气压;副热带高气压;东北信风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低。气流下沉处,气压高。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则甲乙丙丁四地气压最高的是乙,温度最高的是甲。
(2)若此图表示海陆风,箭头③表示的是海风,那么乙处是海洋,气压高。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海洋升温慢,气压高,此时为白天。甲地为近地面陆地。
(3)若此图表示的是热岛环流,城区的气温高,气流上升。则甲、乙两地中表示城区的是甲。
(4)若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近地面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区是上升气流,则甲处为赤道低气压带,气压带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带③如果位于北半球则为东北信风带。
【点评】海陆风:
形成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14.(2020高一上·新乡期中)读亚洲地区1月、7月季风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图为   月,简述图中大陆上高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乙图中低压中心切断了   (填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3)简述乙图中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并分析其对所经地区气候产生的影响。
【答案】(1)1;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陆地温度低,气流下沉,导致气压比周边地区高,在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
(2)副热带高气压带
(3)原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以后形成西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从低纬度海区吹向陆地,具有湿热的特点,受其影响,此季节这些地区气候呈现降水多、气温高的特点;西南季风不稳定,有强有弱,易造成旱涝灾害。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甲图显示此时亚欧大陆被强大的高压控制,且东亚吹西北季风,南亚吹东北季风,可知,此时为冬季,即为1月。亚欧大陆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为世界最大的大洋,所以二者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非常显著,冬季陆地降温快,温度低,气流受冷收缩下沉,导致气压比周边地区高,在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2)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图为7月季风环流示意图,7月,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图中的低压中心切断了向北移动的副热带高气压带。(3)南亚地区的夏季西南季风是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具体表述为:夏季,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此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越过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以后便形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对所经地区气候产生的影响为:西南季风来自低纬度海区,所以其特点为湿热,受其影响,南亚地区显示出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西南季风具有不稳定,若某年较强,容易带来涝灾,若某年较弱,容易带来旱灾。
【点评】1月,北半球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7月,北半球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夏季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盛行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盛行东北季风,高温少雨。
15.(2020高一上·新乡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0月30日,智利总统宣布取消12月初在该国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发世界的关注。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位置示意图。
(1)图中①气压带名称是   ,②风带盛行的风向是   。
(2)描述图示季节③地的主要气候特征,并简述成因。
(3)此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风风力   (填“大”或“小”),并说明原因。   
【答案】(1)赤道低气压;东南风
(2)气候特征:温和湿润(或温和多雨)。成因: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地中海地区受西风带影响,从海洋带来湿润气流,降水丰富
(3)大;原因:距离冬季高压中心近;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图中图中①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②风带为东南信风带,盛行的风向是东南风。(2)从图可知,此时气压带的风带南移,应为北半球的冬季,③地位于地中海沿岸,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原因此时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3)此季节我国北方地区受西北季风影响,风力较大。原因是北方地区接近冬季风的源地,风力大,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
【点评】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0°附近,盛行上升气流,热力因素形成,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堆积下沉流,动力因素形成,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附近,暖空气被迫上升,动力因素形成,温和湿润;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90°附近,盛行下沉流,热力因素形成,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分布于0°—3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分布于30°—60°之间,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温和多雨;极地东风带:分布于60°—9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寒冷干燥。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上·赣县期末)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长期经验积累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每相邻两个节气相差一般为15天左右,读“二十四节气图”,完成下列两题。
(1)2020年的立春是2月4日,与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纬度相近的节气是(  )
A.立冬 B.立秋 C.立夏 D.秋分
(2)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年份在芒种时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引起这种天气现象的是(  )
A.蒙古高压 B.江淮准静止锋
C.亚速尔高压 D.副极地低气压
2.(2019高一上·广西月考)读“天气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该天气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半球,高气压 B.南半球,低气压
C.北半球,高气压 D.北半球,低气压
(2)若该天气系统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时,西北地区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
A.伏旱天气 B.梅雨天气 C.出现台风 D.寒冷天气
3.(2019高一上·砀山月考)北半球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分为南北两支,冬季,西风气流南移,其南支气流沿青藏高原南缘向东移动,带来暖湿气流,读图,回答问题。
(1)在我国,南支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从而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形成(  )
A.准静止锋 B.冷锋 C.反气旋 D.暖锋
(2)在图示天气系统控制下,昆明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为(  )
A.阴雨连绵 B.风和日丽 C.晴雨无常 D.暖锋
4.(2020高一上·吉林期末)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压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丁处高 D.甲处气温比乙处低
(2)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则正确的是(  )
A.③气流比较湿润 B.乙处多锋面雨
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 D.④气流由于热力上升
(3)若此图为东亚夏季风环流图,则图中所示情况是(  )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④气流由低纬向高纬
C.①气流较③气流湿润 D.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
5.(2019高一上·绥德月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亚洲东部盛行(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2)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2021高一上·磐安月考)下图示意亚马孙河河口附近的气候资料统计。亚马孙河河口沿海的部分地区,有时出现白色沙漠,其中还分布有一些小沙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亚马孙河河口沿海附近的白色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侵蚀及强沙尘暴沉积 B.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
C.河流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 D.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7.亚马孙河河口沿海白色沙漠中,沙丘活动最活跃的时间段是(  )
A.2~4月 B.6~8月 C.9~11月 D.12~次年2月
(2021高一上·常熟开学考)读“亚欧大陆温带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亚欧大陆中纬度甲、乙、丙三地“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8.自西向东,三地位置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丙—甲—乙 C.甲—丙—乙 D.乙—丙—甲
9.三地气候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相对位置 D.地形地势
10.(2021高一上·包头期末)读某地气候资料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全年低温少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高温多雨
(2)该气候类型分布在(  )
A.地中海及其沿岸 B.30°至40°的大陆西岸
C.40°至60°的大陆西岸 D.北纬30°至40°的大陆西岸
二、综合题
11.(2020高一上·西宁期末) 2019年10月30日,智利总统宣布取消12月初在该国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发世界的关注。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气候类型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判断,该图反映的是   月。
(2)此季节①地盛行   风,气候特征是   。
(3)用箭头画出图中a、b风带的风向   。
(4)图中④地终年受   气压带影响;图中①②③三地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影响的是   (填序号)。
12.(2019高一上·揭阳月考)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a)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图b),回答问题。
(1)说出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
(2)B风带名称为   。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   (填甲或乙)所示,此时东亚地区的风向为   。
(4)每年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点表现为   。
13.(2020高一上·百色期中)读下图模式图,回答问题。
(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甲乙丙丁四地气压最高的是   ,温度最高的是   。
(2)若此图表示海陆风,箭头③表示的是海风,那此时为   (填“白天”或“夜间”),甲地为近地面   (填“陆地”或“海洋”)。
(3)若此图表示的是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甲、乙两地中表示城区的是   。
(4)若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甲处为   (气压带名称),乙处为   (气压带名称),③处如果是北半球则为   带(风带名称)。
14.(2020高一上·新乡期中)读亚洲地区1月、7月季风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图为   月,简述图中大陆上高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乙图中低压中心切断了   (填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3)简述乙图中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并分析其对所经地区气候产生的影响。
15.(2020高一上·新乡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0月30日,智利总统宣布取消12月初在该国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发世界的关注。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位置示意图。
(1)图中①气压带名称是   ,②风带盛行的风向是   。
(2)描述图示季节③地的主要气候特征,并简述成因。
(3)此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风风力   (填“大”或“小”),并说明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A
(2)B
【知识点】二十四节气;准静止锋
【解析】【分析】(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改变南北移动方向,因此关于夏至日和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太阳直射点位置相似。读图可知,立春是冬至日之后第三个节气,而立冬是冬至日之前第三个节气,两个日期关于冬至日对称,因此这两个节气的太阳直射点纬度相近,因此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答案为:A。(2)芒种时大约在6月上旬,此时西太平洋高压北进,夏季风带来的暖气团向北推移至江淮一带,与北边的冷气团交汇,两者势力相当,形成江淮准静止锋,给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阴雨连绵的天气,即进入多雨的梅雨季节,因此引起这种天气现象的是江淮准静止锋,B符合题意;蒙古高压和副极地低气压对梅雨天气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D;亚速尔高压位于大西洋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形成与其无关,排除C。故答案为:B。
【点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及时间见下表:
春季 日 期 夏季 日 期 秋季 日 期 冬季 日 期
立春 2月3-5日 立夏 5月5-7日 立秋 8月7-9日 立冬 11月7-8日
雨水 2月18-20日 小满 5月20-22日 处暑 8月22-24日 小雪 11月22-23日
惊蛰 3月5-7日 芒种 6月5-7日 白露 9月7-9日 大雪 12月6-8日
春分 3月20-22日 夏至 6月21-22日 秋分 9月22-24日 冬至 12月21-23日
清明 4月4-6日 小署 7月6-8日 寒露 10月8-9日 小寒 1月5-7日
谷雨 4月19-21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大寒 1月20-21日
2.【答案】(1)C
(2)D
【知识点】准静止锋
【解析】【分析】(1)图中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说明中心气压高,图中风向向右偏,故这是北半球,答案选C。(2)若该天气系统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是在冬季。伏旱天气主要受高压反气旋控制,在夏季,A排除;梅雨主要受准静止锋影响,也在夏季,故B错;台风主要是受热带气旋影响,在夏秋季节盛行,故C错;寒冷天气主要是冬季的气候特征,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天气系统中等压线闭合的属于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高压系统(反气旋)中心气压高,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发生偏转,从而形成反气旋。垂直方向上看,空气下沉,形成晴郎天气为主。
3.【答案】(1)A
(2)B
【知识点】准静止锋
【解析】【分析】(1)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当两气流势均力敌时,形成的锋面为准静止锋。故答案为:A。(2)因图示锋面向贵阳一侧倾斜,带来阴雨天气,而昆明受单一暖气流的影响,天气晴朗,气温较高,为风和日丽的天气。故答案为:B。
【点评】当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或冷空气南下势力减弱并受到地形的阻挡,使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呈静止状态时,会形成准静止锋。有时锋的移动缓慢或在冷暖气团之间作来回摆动。中国的准静止锋多为冷锋移动中受地形阻挡作用而形成,常出现在华南的南岭一带、云贵高原及天山地区。在锋面附近云系和降水分布较广,常常形成时间较长的连阴雨天气。
4.【答案】(1)C
(2)A
(3)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若图中为热力环流,则甲处盛行上升气流,乙地盛行下沉气流,可以判断近地面甲地为低压,乙地为高压,高空丙为高压,丁为低压,因此甲处气压低于乙地,丙处气压高于丁处。甲处气温高于乙地,同一地方竖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因此甲处气压高压。C符合题意。
(2)根据三圈环流形成及分布规律可知,若图中为中纬环流图,则③为盛行西风带,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温暖湿润;乙地气流下沉,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多晴朗天气;甲处盛行上升气流为副极地低气压带;④为冷暖气流相遇后,暖气流北坡上升,使近地面甲处下沉动力低压。A符合题意。
(3)根据季风环流形成原因,若该图为东亚的夏季风环流图,甲处气流上升,气温高,应该是陆地,乙处气流下沉,应该是海洋。近地面甲处为低压,多阴雨天气,乙处为高压,多晴朗天气;④气流上升,是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的气流;③为近地面的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吹向陆地,较湿润,而①是高空的陆地上吹向海洋的气流,较干燥。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A;(3)D
【点评】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5.【答案】(1)C
(2)B
【知识点】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图中信息显现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北半球高压呈顺时针方向辐散,因此亚洲东部盛行西北风,故C正确。(2)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一月份,亚欧陆地形成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低压保留在海洋上;七月份,亚欧陆地形成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高压保留在海洋上。图中北半球亚欧陆地形成高气压,是一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所以是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故B正确。
【点评】季风环流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6.C
7.A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一般而言,沙漠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所致,降水多有利于抑制沙漠活动。
6.河口附近沿海的白色沙漠是亚马孙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形成大面积沙质海岸,降水较少季节时出露水面形成的,C正确;该地气候湿润,风力侵蚀及强沙尘的影响较小,A错误;亚马孙河水量丰富,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的影响小,B错误;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草场少,D错误;故答案为:C。
7.沙丘活动强度主要与风力、地表性状有关;据图可知,2~4月降水较少,地表干燥,且信风较强,沙丘活动最活跃,A正确,排除BCD;故答案为:A。
【答案】8.C
9.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点评】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例如,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是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8.自西向东,气候由温带海洋性气候逐渐变为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图示中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是温带季风气候,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三地位置的排序正确甲丙乙。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9.三地气候属于同一纬度地区,因此造成三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是纬度,A错误;三地的位置是由沿海到内陆在到沿海的变化,进而形成的大陆西部的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的大陆性气候,以及大陆东部的季风气候,因此三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B正确;图示三地气候的形成与相对位置无关,C错误;大陆东西部地区都是位于沿海的平原地区,地形地势影响小,D错误。故答案为:B。
10.【答案】(1)A
(2)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地1月为代表的季节气温在0~15℃之间,属低温期,即冬季,此季节气候比较温和,此季节降水较多,因此具有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读图可知,该地7月为代表的季节气温高20℃,属于高温期,即夏季,此季节气候比较火热,此季节降水稀少,因此具有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2)读图可知,该地最冷月平均气候高于0℃,最热月平均气温高20℃,由此判断该地位于亚热带,图中显示,该地高温时少雨,低温时多雨,因此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是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而形成,因此一般位于30°~40°大陆西岸,B符合题意;地中海及其沿岸、北纬30°至40°的大陆西岸,只是地中海气候分布区的一部分,不代表整个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排除A、D;40°至60°的大陆西岸,属于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地区,一般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不是地中海气候,排除C。故答案为:B。
【点评】地中海气候又称副热带夏干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是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其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澳大利亚西南部珀斯和南部阿德莱德一带,南非西南部,以及智利中部等地区,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
在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水温相比陆地低从而形成高压,加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势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温又相对较高,形成低压,吸引西风,使西风的势力大大加强。
11.【答案】(1)7
(2)东南;高温多雨
(3)a东北风、b西南风
(4)赤道低;③
【知识点】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示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为北半球夏季,反映的是7月。(2)①地位于东亚,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夏季,盛行东南风,从海洋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该地区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3)a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之间为东北风信风带,吹东北风;b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为盛行西风带,吹西南风。如下图所示:
。(4)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图中④地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图中①②③三地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影响的是③,为地中海气候。②地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点评】季风气候特点。当北半球夏季时,亚欧大陆上是低压—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时南亚盛行西南季风,东亚盛行东南季风,风从海洋吹响陆地,降水丰富;当亚欧大陆是高压(亚洲高压)时,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南亚盛行东北季风,东亚盛行西北季风,降水较少。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2.【答案】(1)赤道低压带、全年高温多雨
(2)东北信风、风向为东北风
(3)乙;西北风
(4)亚洲高压;寒冷干燥
【知识点】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从图上气压图可以看出,A是位于赤道附近的赤道低压带,由于此处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所以此处的天气特征就是全年高温多雨。(2)在30°附近由于常年气流下沉,形成了高气压带,而赤道附近是低气压带,风就会由30°附近向南北两侧吹,其中吹向赤道的受地球偏转力的作用,形成了东北方向的信风,因常年风不改变方向,所以称为信风。(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如图a所示时,可以看出气压带和风带都偏向南半球,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是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冬季时,亚欧大陆气温低,形成了高气压,风就会由陆地吹向海洋,在东亚地区,风是由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吹向太平洋,所以形成了西北风。(4)每年2月份时,北半球各地气温仍然很低,在亚欧大陆上的冷气团仍然很强,形成了冷高压,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因为是受到冷气团的控制,所以就出现寒冷干燥的天气。
【点评】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初春气候多变。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雨雪天气。此时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极易造成不利影响。
13.【答案】(1)乙;甲
(2)白天;陆地
(3)甲
(4)赤道低气压;副热带高气压;东北信风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低。气流下沉处,气压高。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则甲乙丙丁四地气压最高的是乙,温度最高的是甲。
(2)若此图表示海陆风,箭头③表示的是海风,那么乙处是海洋,气压高。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海洋升温慢,气压高,此时为白天。甲地为近地面陆地。
(3)若此图表示的是热岛环流,城区的气温高,气流上升。则甲、乙两地中表示城区的是甲。
(4)若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近地面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区是上升气流,则甲处为赤道低气压带,气压带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带③如果位于北半球则为东北信风带。
【点评】海陆风:
形成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14.【答案】(1)1;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陆地温度低,气流下沉,导致气压比周边地区高,在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
(2)副热带高气压带
(3)原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以后形成西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从低纬度海区吹向陆地,具有湿热的特点,受其影响,此季节这些地区气候呈现降水多、气温高的特点;西南季风不稳定,有强有弱,易造成旱涝灾害。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甲图显示此时亚欧大陆被强大的高压控制,且东亚吹西北季风,南亚吹东北季风,可知,此时为冬季,即为1月。亚欧大陆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为世界最大的大洋,所以二者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非常显著,冬季陆地降温快,温度低,气流受冷收缩下沉,导致气压比周边地区高,在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2)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图为7月季风环流示意图,7月,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图中的低压中心切断了向北移动的副热带高气压带。(3)南亚地区的夏季西南季风是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具体表述为:夏季,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此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越过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以后便形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对所经地区气候产生的影响为:西南季风来自低纬度海区,所以其特点为湿热,受其影响,南亚地区显示出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西南季风具有不稳定,若某年较强,容易带来涝灾,若某年较弱,容易带来旱灾。
【点评】1月,北半球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7月,北半球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夏季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盛行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盛行东北季风,高温少雨。
15.【答案】(1)赤道低气压;东南风
(2)气候特征:温和湿润(或温和多雨)。成因: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地中海地区受西风带影响,从海洋带来湿润气流,降水丰富
(3)大;原因:距离冬季高压中心近;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图中图中①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②风带为东南信风带,盛行的风向是东南风。(2)从图可知,此时气压带的风带南移,应为北半球的冬季,③地位于地中海沿岸,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原因此时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3)此季节我国北方地区受西北季风影响,风力较大。原因是北方地区接近冬季风的源地,风力大,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
【点评】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0°附近,盛行上升气流,热力因素形成,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堆积下沉流,动力因素形成,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附近,暖空气被迫上升,动力因素形成,温和湿润;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90°附近,盛行下沉流,热力因素形成,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分布于0°—3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分布于30°—60°之间,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温和多雨;极地东风带:分布于60°—9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寒冷干燥。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