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30 22:37:3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抚顺期末)为研究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特性的差异,某科研团队在贵州—喀斯特实验样地(样地内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大致相当)进行了生态实验研究。下图为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抗蚀指数的实验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实验结果表明(  )
A.灌丛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
B.阔叶林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下降最显著
C.针叶林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
D.三种植被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均有所增强
2.在喀斯特地区,如果以防治土壤侵蚀为目的,应考虑种植的树种为(  )
A.灌丛 B.针叶林 C.混交林 D.阔叶林
【答案】1.B
2.D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有机质是指含有生命机能的有机物质。土壤有机质(腐殖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1.A项、B项,读图分析,从0-10厘米到10-20厘米,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下降最显著,针叶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下降较显著,灌从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基本保持不变。B正确、A错误;C项,从0-10厘米到10-20厘米,阔叶林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C错误;D项,图中阔叶林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而减弱。D错误。故答案为:B。
2.根据所学知识,喀斯特地区土层较薄,为了防治土壤侵蚀,应选择在0-10厘米抗侵蚀指数最强的树种,即阔叶林。D正确,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北京中山公因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铺垫着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下图大致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五种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原因是(  )
A.生物量多于南方 B.微生物分解缓慢
C.成土母质养分多 D.受人类活动影响
4.与青壤相比,白壤(  )
A.腐殖质层较厚 B.土壤肥力较高
C.淋溶层较厚 D.土壤厚度较薄
5.红壤具有酸、黏、瘦的特征,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下列改良红壤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施有机肥②补充熟石灰③平整土地④大量增施化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3.B
4.D
5.A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分解有机质 作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只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烂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二)分解矿物质 例如磷细菌能分解出磷矿石中的磷,钾细菌能分解出钾矿石中的钾,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氮气在空气的组成中占4/5,数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类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气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们死亡和分解后,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实行深耕、增施有机肥料、给过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发挥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3.A.东北平原水热不及南方,生物量少于南方,故A选项错误;
B.东北平原纬度较高,温度低,微生物分解缓慢,有机质积累多,故B选项正确;
C.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物,故C选项错误;
D.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4.2青色土壤指我国东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没情况下的土壤,如水稻土;白壤指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盐土,西部地区降水少,淋溶层较薄,生物量少,腐殖质层较薄,肥力较低。D正确,故答案为:D。
5.①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增施有机肥是改良红壤的有效措施,故①正确;
②红壤酸性强,补充熟石灰中和酸性,是改良红壤的有效措施,故②正确;
③平整土地有利于耕作,不属于改良土壤的方法,故③错误;
④大量使用化肥,容易使土壤板结,不利于红壤改良,故④错误;
故A①②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 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里探测器成功发射,同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带着约2千克月壤从月球返回,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上新台阶。下左图为“嫦娥五号”月面作业实景图。据此完成问题。
6.“嫦娥五号”发射升空过程中,穿过地球大气各层依次为(  )
A.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B.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C.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D.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7.与地球上的土壤相比,月壤(  )
A.水分含量高 B.矿物质含量少
C.空气比例高 D.有机质缺乏
【答案】6.C
7.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水汽和固体杂质,具有复杂多变的天气;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6.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大气层分为三层,随海拔高度增加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嫦娥五号”发射升空过程中,依次穿过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C正确,故答案为:C。
7.生物是土壤中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月球表面没有生物,在月壤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生物参与活动,缺乏有机物质。月球环境极度缺水和干燥,月壤矿物质含量比地球上的土壤丰富,月球上空气稀薄,月壤空气比例没有地球上的土壤高。D正确,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哈尔滨期末)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
A.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了土壤肥力高低
B.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负相关
C.地形条件对土壤发育的没有影响
D.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
9.生物对土壤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活跃的因素②没有生物的作用,也可能形成土壤
③生物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富集④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与黑土相比,南方的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原因是南方地区(  )
A.土质疏松,草原为主,提供的腐殖质少
B.夏季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
C.低山丘陵地形,海拔高,土壤发育差
D.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对土壤破坏大
【答案】8.D
9.C
10.B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的作用:生物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生物的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物质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因此,成土过程实质上就是母质在一定条件下为生物不断改造的过程。没有生物的作用便没有土壤的形成。
8.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A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B错;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C错;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D项正确。故答案为:D。
9.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②的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
10.与黑土所分布的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夏季高温降水更多,微生物活跃,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因此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B项正确;南方地区以森林植被为主,A项错;南方低山丘陵地形,海拔不高,故地形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C项错;人类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耕作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故种植水稻不是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D项错。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邢台期末)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原因有(  )
①成土母质
②生物
③气候
④时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水保肥 B.通气透水 C.调节土温 D.增加养分
【答案】11.B
12.A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的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具有代表性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1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微生物更新、枯枝落叶掉落以及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通过长时间的分解和沉积,时间越长,覆盖的有机质腐殖物越多,因此腐殖质层逐渐变厚,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B正确,尘土母质是有岩石分化分解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故①不符合题意。答案选择B。
12.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层下,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层因水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故A正确,相反由于黏性导致通透性较差,故B错,土温调节作用不是通过土层解决的,故C错,土壤的养分主要来自生物的更新换代,故D错。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的变化 B.水分条件的变化
C.地势高低的差异 D.农业类型的差异
14.东北黑土相比南方红壤(  )
A.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B.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C.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D.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15.我国南方地区也有黑土分布,其主要形成于(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闽江流域的冲积平原
C.云贵地区的喀斯特盆地 D.横断山区的高山草甸
【答案】13.B
14.C
15.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主要类型与特点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红壤 江南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成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13.从青到黄再到白,逐渐从沿海向内陆,距海越来越远,水分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稀疏,枯枝落叶等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的变化,B正确。图中从青到黄再到白,地势和热量有所差异,但相比于水分而言,不是主导因素,排除AC。农业类型的差异气候、土壤、水分等差异的综合结果,不是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的原因,D错。故答案为:B。
14.相比南方红壤,东北黑土所在区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C正确。南方地区气温更高,降水更多,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加之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所以土壤肥力更低,ABD错。故答案为:C。
15.横断山区的高山草甸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地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加之降水少,土壤淋溶作用弱,有黑土的分布,D正确。读图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闽江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区应为红壤,AB错。云贵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流水侵蚀和微生物分解慢,黑土少,C错。故答案为:D。
16.(2021高一上·阜新期末)保水性和通气性都较好的是(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不能确定
【答案】C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土壤的保水性与透气性与它们的颗粒大小有关。砂质土颗粒大,保水性差,通气性好,A与题意不符;黏质土颗粒小,保水性强,通气性差,B与题意不符;壤土类土壤的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C正确,D错。故本题选C。
【点评】土壤的保水性与透气性与它们的颗粒大小有关。砂质土颗粒大,保水性差,通气性好,黏质土颗粒小,保水性强,通气性差。
二、图文分析题
17.(2020高一上·西城期末)“维持土壤活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是2020年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主题。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下图1是不同气候条件下(湿润、半干旱、干旱)土壤剖面示意图。图2是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示意图。
资料2: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土壤剖面采样调查,研究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下图是两地的景观照片。
资料3:下图是某学校学生在山区挖掘的土壤剖面。
(1)图1甲、乙、丙土壤剖面中,对应干旱气候的是   ;从土壤有机质积累条件考虑,在气候较寒冷的地区,   土壤最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图2说明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其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又会转化为   质及简单的无机物。
(3)试从气候、生物等方面,简单分析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偏高的自然原因。   。
(4)在伊犁河谷森林和草场的交错带,考察队还发现了山脉的阴坡和阳坡有“阴阳脸”,这种自然现象的原因是____(单项选择)。
A.阴坡没有冰川融水,只适合草场
B.阳坡因开垦和放牧,只留下草场
C.阴坡因光照较弱,适合生长常绿阔叶林
D.阳坡蒸发强,土壤湿度较小,多为草场
(5)同学们选择了远离道路的坡地挖掘,原因是这里____(单项选择)。
①土壤肥沃②地形适宜,工程量较小③人为干扰较小④植被类型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完成土壤剖面观察后,同学们将土壤分层回填,目的是____(单项选择)。
A.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B.增加劳动实践的强度
C.增加原土壤的肥力 D.丰富研究学习的内容
【答案】(1)乙;甲
(2)生物;腐殖
(3)伊犁河谷降水较多,植被更丰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较高;伊犁河谷微生物作用更强,土壤有机碳含量偏高。(合理即可)
(4)D
(5)C
(6)A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干旱的气候背景下,降水少,土壤淋溶层很薄,淀积层接近地表,对应图乙;甲淋溶层最厚,腐殖质层较厚,土壤发育程度高,这类土壤在气候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最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图中植物通过生物循环联系了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又会转化为腐殖质以及简单的无机物。
(3)注意提示角度“气候、生物”,读图可知,伊犁河谷分布有森林植被,降水量相对偏多,生物多样性更丰富,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其次,相比于内蒙古草原而言,伊犁河谷自然环境更优越,微生物作用强,土壤有机碳含量偏高。
(4)阴阳坡关键在于光照的差异。伊犁河谷位于新疆,区域整体降水不多,阴坡光照较弱,蒸发较少,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适合森林植被的生长(由于纬度偏高,并不是常绿阔叶林);阳坡光照条件较好,蒸发较大,土壤湿度较小,更适合草类植被的生长,C错,D正确;并不是阴坡没有冰川融水,且读图可知,阴坡多为森林,而不是草场,A错;这种差异主要与自然原因有关,并非因人类开垦和放牧导致,且阴坡也有放牧活动,B错。故答案为:D。
(5)读图可知,该地地形适宜,土壤剖面较厚,工程量小,更有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其次,远离道路的地区,受人为干扰较小,更有利于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剖面,②③正确;同学们主要为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构成,与土壤是否肥沃以及植被类型是否多关系不大,且并无信息表明该地植被类型多,①④错;故答案为:C。
(6)通过将土壤分层回填,尽量恢复土壤原本形态,减少对土壤的破坏,这样做无法增加原土壤的肥力,A正确,C错;与增加劳动实践强度和丰富研究学习内容关系不大,BD错;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森林土壤水分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森林环境综合效益的基础。图9是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流域2号小流域的横坡林带和8号小流域的顺坡林带不同位置1m深处土层监测期内平均含水量的变化情况。鹤北流域坡向朝向正西。
(1)比较横坡林带上坡和下坡土壤含水量的大小并简述原因。
(2)分析横坡林带内部a处较林带边缘b处土壤含水量高的原因。
(3)推测顺坡林带内左侧d处土壤含水量大于右侧c处土壤含水量的原因。
(4)横坡林带、顺坡林带土壤含水量都远低于林带两侧,试分析原因。
【答案】(1)上坡土壤含水量大于下坡。原因是横坡林带拦截上坡径流,导致下坡地表输入的水量减少
(2)林带内部a处地表植被覆盖,枯枝落叶多,延阻径流,下渗增加;林内土壤结构改善,下渗增加;林内光照弱,蒸发量小
(3)顺坡林带坡向朝向正西;由于林带遮荫,使林带内左侧部分地面很少照到阳光;土壤水分蒸发少
(4)林带植被蒸腾量较大;林带结构复杂,对降水的截留明显,在降雨停止后消耗于蒸发,减小了补给林带土壤的水分。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上坡土壤含水量大于下坡(上坡0.2-0.35之间,下坡在0.15-0.25之间)。原因是小流域的横坡林带拦截了上坡径流,下泄水量少,导致下坡地表输入的水量减少,含水量低。
(2)林带内部a处地表森林茂密,地表植被覆盖,枯枝落叶多,延阻了降水的径流,下渗增加,水分较高;林内腐殖层较厚,土壤结构改善,下渗增加;林内森林茂密,阻挡阳光,光照弱,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较边缘高,边缘水分容易流失,蒸发较旺盛。
(3)读图可知 ,顺坡林带坡向朝向正西,地处阴坡,再加上林带遮荫,使林带内左侧部分地面很少照到阳光,土壤水分蒸发弱,土壤含水量较大,故顺坡林带内左侧d处土壤含水量大于右侧c处土壤含水量。
(4)林带植被的土壤才0.25左右,而两侧都远远大于0.25。因为林带植被茂密,蒸腾量较大;林带树木结构复杂,各种作用对降水的截留明显,在降雨停止后由于高温、湿度大,消耗于蒸发,减小了补给林带土壤的水分,使横坡林带、顺坡林带土壤含水量都远低于林带两侧。
【点评】土壤含水量是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数量。一般是指土壤绝对含水量,即100g烘干土中含有若干克水分,也称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状况又叫墒情。在农业生中,及时掌握封墒情情很重要。利用感官检验土壤墒情,具有简便、快速度等特点。
饱墒含水量18.5%~20%,土色深暗发黑,用手捏之成团,抛之不散,可搓成条,手上有明显的水迹。饱墒为适耕上限,土壤有效含水量最大。
适墒含水量15.5%~18.5%,土色深暗发暗,手捏成团,抛之破碎,手上留有湿印。适墒播种耕作适宜的墒情,有效含水量较高。
黄墒含水量12%~15%,土色发黄,手捏成团,易碎,手有凉爽感觉。黄墒适宜耕作,有效含水量较少,播种出苗不齐,需要灌溉。
干土含水量在8%以下,土色灰白,土块硬结,细土松散。干土无作物可吸收的水分,不适宜耕作和播种。
19.(2021·湖北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色季拉山属念青唐古拉山东段余脉,山体大部分海拔3000m以上,年均降水量1134mm,年均温6.5℃,研究发现表层土壤黏粒含量较高且随土层向下逐渐减少。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是指能通过0.45微米微孔滤膜的土壤有机碳,主要源于腐殖化的有机质和植被凋落物,土壤黏粒能吸附可溶性有机碳,同时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也能很好的溶解于水中。某研究团队在色季拉山东坡海拔3600m至4300m范围内研究了色季拉山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如图示意色季拉山研究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变化。
(1)分析该区域内底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变化幅度小的原因。
(2)地形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试从坡向、坡度、海拔三个角度进行说明。
(3)推测全球气候变化会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可能带来的影响。
【答案】(1)土壤表层黏粒多,易形成黏层吸附了更多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下移较少;底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受淋溶作用影响小;地底土壤黏粒少,可溶性有机碳吸附少
(2)阴坡太阳辐射少,土温低,生物分解作用弱,可溶性有机碳积累多(或阳坡太阳辐射多,土温高,生物分解作用强,可溶性有机碳积累少);海拔高,气温低且缺氧,氧化作用弱,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高;坡度大的地区由于重力作用随地下水流失的有机碳多,造成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分布少
(3)气温升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分解加快;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多,溶解在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增多,随流水流失,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减少。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材料提示"研究区内表层土壤黏粒含量较高且随土层向下逐渐减少",故黏粒遇水易形成黏层,并阻挡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下移。材料提示"土壤黏粒能吸附可溶性有机∶碳,且土层底部土壤黏粒含量少",故底层土壤黏粒少,可溶性有机碳吸附少。材料提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也能很好的溶解于水中",故底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受淋溶作用影响小。(2)阴阳坡温度差异大,故生物分解作用强弱差异大。具体是阴坡太阳辐射少,光照弱,土温低,生物分解作用弱(慢),可溶性有机碳积累多;阳坡太阳辐射多,光照强,土温高,生物分解作用强(快),可溶性有机碳积累少;坡度大的地方受重力作用影响明显,故壤可溶性有机碳少。海拔越高则气温越低且缺氧状况越明显,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高。(3)全球气候变化方向有二,其一是变暖,其二是变得极端。故气温升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分解加快。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多,溶解在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增多,随流水流失,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减少。极端天气增多,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减少。
【点评】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有利: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
不利:气温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抚顺期末)为研究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特性的差异,某科研团队在贵州—喀斯特实验样地(样地内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大致相当)进行了生态实验研究。下图为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抗蚀指数的实验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实验结果表明(  )
A.灌丛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
B.阔叶林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下降最显著
C.针叶林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
D.三种植被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均有所增强
2.在喀斯特地区,如果以防治土壤侵蚀为目的,应考虑种植的树种为(  )
A.灌丛 B.针叶林 C.混交林 D.阔叶林
(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北京中山公因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铺垫着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下图大致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五种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原因是(  )
A.生物量多于南方 B.微生物分解缓慢
C.成土母质养分多 D.受人类活动影响
4.与青壤相比,白壤(  )
A.腐殖质层较厚 B.土壤肥力较高
C.淋溶层较厚 D.土壤厚度较薄
5.红壤具有酸、黏、瘦的特征,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下列改良红壤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施有机肥②补充熟石灰③平整土地④大量增施化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 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里探测器成功发射,同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带着约2千克月壤从月球返回,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上新台阶。下左图为“嫦娥五号”月面作业实景图。据此完成问题。
6.“嫦娥五号”发射升空过程中,穿过地球大气各层依次为(  )
A.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B.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C.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D.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7.与地球上的土壤相比,月壤(  )
A.水分含量高 B.矿物质含量少
C.空气比例高 D.有机质缺乏
(2021高一上·哈尔滨期末)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
A.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了土壤肥力高低
B.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负相关
C.地形条件对土壤发育的没有影响
D.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
9.生物对土壤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活跃的因素②没有生物的作用,也可能形成土壤
③生物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富集④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与黑土相比,南方的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原因是南方地区(  )
A.土质疏松,草原为主,提供的腐殖质少
B.夏季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
C.低山丘陵地形,海拔高,土壤发育差
D.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对土壤破坏大
(2021高一上·邢台期末)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原因有(  )
①成土母质
②生物
③气候
④时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水保肥 B.通气透水 C.调节土温 D.增加养分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的变化 B.水分条件的变化
C.地势高低的差异 D.农业类型的差异
14.东北黑土相比南方红壤(  )
A.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B.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C.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D.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15.我国南方地区也有黑土分布,其主要形成于(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闽江流域的冲积平原
C.云贵地区的喀斯特盆地 D.横断山区的高山草甸
16.(2021高一上·阜新期末)保水性和通气性都较好的是(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不能确定
二、图文分析题
17.(2020高一上·西城期末)“维持土壤活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是2020年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主题。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下图1是不同气候条件下(湿润、半干旱、干旱)土壤剖面示意图。图2是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示意图。
资料2: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土壤剖面采样调查,研究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下图是两地的景观照片。
资料3:下图是某学校学生在山区挖掘的土壤剖面。
(1)图1甲、乙、丙土壤剖面中,对应干旱气候的是   ;从土壤有机质积累条件考虑,在气候较寒冷的地区,   土壤最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图2说明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其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又会转化为   质及简单的无机物。
(3)试从气候、生物等方面,简单分析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偏高的自然原因。   。
(4)在伊犁河谷森林和草场的交错带,考察队还发现了山脉的阴坡和阳坡有“阴阳脸”,这种自然现象的原因是____(单项选择)。
A.阴坡没有冰川融水,只适合草场
B.阳坡因开垦和放牧,只留下草场
C.阴坡因光照较弱,适合生长常绿阔叶林
D.阳坡蒸发强,土壤湿度较小,多为草场
(5)同学们选择了远离道路的坡地挖掘,原因是这里____(单项选择)。
①土壤肥沃②地形适宜,工程量较小③人为干扰较小④植被类型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完成土壤剖面观察后,同学们将土壤分层回填,目的是____(单项选择)。
A.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B.增加劳动实践的强度
C.增加原土壤的肥力 D.丰富研究学习的内容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森林土壤水分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森林环境综合效益的基础。图9是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流域2号小流域的横坡林带和8号小流域的顺坡林带不同位置1m深处土层监测期内平均含水量的变化情况。鹤北流域坡向朝向正西。
(1)比较横坡林带上坡和下坡土壤含水量的大小并简述原因。
(2)分析横坡林带内部a处较林带边缘b处土壤含水量高的原因。
(3)推测顺坡林带内左侧d处土壤含水量大于右侧c处土壤含水量的原因。
(4)横坡林带、顺坡林带土壤含水量都远低于林带两侧,试分析原因。
19.(2021·湖北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色季拉山属念青唐古拉山东段余脉,山体大部分海拔3000m以上,年均降水量1134mm,年均温6.5℃,研究发现表层土壤黏粒含量较高且随土层向下逐渐减少。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是指能通过0.45微米微孔滤膜的土壤有机碳,主要源于腐殖化的有机质和植被凋落物,土壤黏粒能吸附可溶性有机碳,同时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也能很好的溶解于水中。某研究团队在色季拉山东坡海拔3600m至4300m范围内研究了色季拉山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如图示意色季拉山研究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变化。
(1)分析该区域内底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变化幅度小的原因。
(2)地形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试从坡向、坡度、海拔三个角度进行说明。
(3)推测全球气候变化会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可能带来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有机质是指含有生命机能的有机物质。土壤有机质(腐殖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1.A项、B项,读图分析,从0-10厘米到10-20厘米,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下降最显著,针叶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下降较显著,灌从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基本保持不变。B正确、A错误;C项,从0-10厘米到10-20厘米,阔叶林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C错误;D项,图中阔叶林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而减弱。D错误。故答案为:B。
2.根据所学知识,喀斯特地区土层较薄,为了防治土壤侵蚀,应选择在0-10厘米抗侵蚀指数最强的树种,即阔叶林。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3.B
4.D
5.A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分解有机质 作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只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烂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二)分解矿物质 例如磷细菌能分解出磷矿石中的磷,钾细菌能分解出钾矿石中的钾,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氮气在空气的组成中占4/5,数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类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气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们死亡和分解后,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实行深耕、增施有机肥料、给过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发挥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3.A.东北平原水热不及南方,生物量少于南方,故A选项错误;
B.东北平原纬度较高,温度低,微生物分解缓慢,有机质积累多,故B选项正确;
C.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物,故C选项错误;
D.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4.2青色土壤指我国东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没情况下的土壤,如水稻土;白壤指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盐土,西部地区降水少,淋溶层较薄,生物量少,腐殖质层较薄,肥力较低。D正确,故答案为:D。
5.①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增施有机肥是改良红壤的有效措施,故①正确;
②红壤酸性强,补充熟石灰中和酸性,是改良红壤的有效措施,故②正确;
③平整土地有利于耕作,不属于改良土壤的方法,故③错误;
④大量使用化肥,容易使土壤板结,不利于红壤改良,故④错误;
故A①②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6.C
7.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水汽和固体杂质,具有复杂多变的天气;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6.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大气层分为三层,随海拔高度增加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嫦娥五号”发射升空过程中,依次穿过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C正确,故答案为:C。
7.生物是土壤中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月球表面没有生物,在月壤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生物参与活动,缺乏有机物质。月球环境极度缺水和干燥,月壤矿物质含量比地球上的土壤丰富,月球上空气稀薄,月壤空气比例没有地球上的土壤高。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8.D
9.C
10.B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的作用:生物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生物的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物质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因此,成土过程实质上就是母质在一定条件下为生物不断改造的过程。没有生物的作用便没有土壤的形成。
8.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A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B错;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C错;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D项正确。故答案为:D。
9.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②的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
10.与黑土所分布的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夏季高温降水更多,微生物活跃,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因此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B项正确;南方地区以森林植被为主,A项错;南方低山丘陵地形,海拔不高,故地形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C项错;人类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耕作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故种植水稻不是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D项错。故答案为:B。
【答案】11.B
12.A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的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具有代表性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1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微生物更新、枯枝落叶掉落以及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通过长时间的分解和沉积,时间越长,覆盖的有机质腐殖物越多,因此腐殖质层逐渐变厚,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B正确,尘土母质是有岩石分化分解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故①不符合题意。答案选择B。
12.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层下,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层因水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故A正确,相反由于黏性导致通透性较差,故B错,土温调节作用不是通过土层解决的,故C错,土壤的养分主要来自生物的更新换代,故D错。故答案为:A。
【答案】13.B
14.C
15.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主要类型与特点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红壤 江南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成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13.从青到黄再到白,逐渐从沿海向内陆,距海越来越远,水分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稀疏,枯枝落叶等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的变化,B正确。图中从青到黄再到白,地势和热量有所差异,但相比于水分而言,不是主导因素,排除AC。农业类型的差异气候、土壤、水分等差异的综合结果,不是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的原因,D错。故答案为:B。
14.相比南方红壤,东北黑土所在区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C正确。南方地区气温更高,降水更多,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加之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所以土壤肥力更低,ABD错。故答案为:C。
15.横断山区的高山草甸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地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加之降水少,土壤淋溶作用弱,有黑土的分布,D正确。读图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闽江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区应为红壤,AB错。云贵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流水侵蚀和微生物分解慢,黑土少,C错。故答案为:D。
16.【答案】C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土壤的保水性与透气性与它们的颗粒大小有关。砂质土颗粒大,保水性差,通气性好,A与题意不符;黏质土颗粒小,保水性强,通气性差,B与题意不符;壤土类土壤的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C正确,D错。故本题选C。
【点评】土壤的保水性与透气性与它们的颗粒大小有关。砂质土颗粒大,保水性差,通气性好,黏质土颗粒小,保水性强,通气性差。
17.【答案】(1)乙;甲
(2)生物;腐殖
(3)伊犁河谷降水较多,植被更丰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较高;伊犁河谷微生物作用更强,土壤有机碳含量偏高。(合理即可)
(4)D
(5)C
(6)A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干旱的气候背景下,降水少,土壤淋溶层很薄,淀积层接近地表,对应图乙;甲淋溶层最厚,腐殖质层较厚,土壤发育程度高,这类土壤在气候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最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图中植物通过生物循环联系了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又会转化为腐殖质以及简单的无机物。
(3)注意提示角度“气候、生物”,读图可知,伊犁河谷分布有森林植被,降水量相对偏多,生物多样性更丰富,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其次,相比于内蒙古草原而言,伊犁河谷自然环境更优越,微生物作用强,土壤有机碳含量偏高。
(4)阴阳坡关键在于光照的差异。伊犁河谷位于新疆,区域整体降水不多,阴坡光照较弱,蒸发较少,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适合森林植被的生长(由于纬度偏高,并不是常绿阔叶林);阳坡光照条件较好,蒸发较大,土壤湿度较小,更适合草类植被的生长,C错,D正确;并不是阴坡没有冰川融水,且读图可知,阴坡多为森林,而不是草场,A错;这种差异主要与自然原因有关,并非因人类开垦和放牧导致,且阴坡也有放牧活动,B错。故答案为:D。
(5)读图可知,该地地形适宜,土壤剖面较厚,工程量小,更有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其次,远离道路的地区,受人为干扰较小,更有利于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剖面,②③正确;同学们主要为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构成,与土壤是否肥沃以及植被类型是否多关系不大,且并无信息表明该地植被类型多,①④错;故答案为:C。
(6)通过将土壤分层回填,尽量恢复土壤原本形态,减少对土壤的破坏,这样做无法增加原土壤的肥力,A正确,C错;与增加劳动实践强度和丰富研究学习内容关系不大,BD错;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8.【答案】(1)上坡土壤含水量大于下坡。原因是横坡林带拦截上坡径流,导致下坡地表输入的水量减少
(2)林带内部a处地表植被覆盖,枯枝落叶多,延阻径流,下渗增加;林内土壤结构改善,下渗增加;林内光照弱,蒸发量小
(3)顺坡林带坡向朝向正西;由于林带遮荫,使林带内左侧部分地面很少照到阳光;土壤水分蒸发少
(4)林带植被蒸腾量较大;林带结构复杂,对降水的截留明显,在降雨停止后消耗于蒸发,减小了补给林带土壤的水分。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上坡土壤含水量大于下坡(上坡0.2-0.35之间,下坡在0.15-0.25之间)。原因是小流域的横坡林带拦截了上坡径流,下泄水量少,导致下坡地表输入的水量减少,含水量低。
(2)林带内部a处地表森林茂密,地表植被覆盖,枯枝落叶多,延阻了降水的径流,下渗增加,水分较高;林内腐殖层较厚,土壤结构改善,下渗增加;林内森林茂密,阻挡阳光,光照弱,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较边缘高,边缘水分容易流失,蒸发较旺盛。
(3)读图可知 ,顺坡林带坡向朝向正西,地处阴坡,再加上林带遮荫,使林带内左侧部分地面很少照到阳光,土壤水分蒸发弱,土壤含水量较大,故顺坡林带内左侧d处土壤含水量大于右侧c处土壤含水量。
(4)林带植被的土壤才0.25左右,而两侧都远远大于0.25。因为林带植被茂密,蒸腾量较大;林带树木结构复杂,各种作用对降水的截留明显,在降雨停止后由于高温、湿度大,消耗于蒸发,减小了补给林带土壤的水分,使横坡林带、顺坡林带土壤含水量都远低于林带两侧。
【点评】土壤含水量是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数量。一般是指土壤绝对含水量,即100g烘干土中含有若干克水分,也称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状况又叫墒情。在农业生中,及时掌握封墒情情很重要。利用感官检验土壤墒情,具有简便、快速度等特点。
饱墒含水量18.5%~20%,土色深暗发黑,用手捏之成团,抛之不散,可搓成条,手上有明显的水迹。饱墒为适耕上限,土壤有效含水量最大。
适墒含水量15.5%~18.5%,土色深暗发暗,手捏成团,抛之破碎,手上留有湿印。适墒播种耕作适宜的墒情,有效含水量较高。
黄墒含水量12%~15%,土色发黄,手捏成团,易碎,手有凉爽感觉。黄墒适宜耕作,有效含水量较少,播种出苗不齐,需要灌溉。
干土含水量在8%以下,土色灰白,土块硬结,细土松散。干土无作物可吸收的水分,不适宜耕作和播种。
19.【答案】(1)土壤表层黏粒多,易形成黏层吸附了更多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下移较少;底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受淋溶作用影响小;地底土壤黏粒少,可溶性有机碳吸附少
(2)阴坡太阳辐射少,土温低,生物分解作用弱,可溶性有机碳积累多(或阳坡太阳辐射多,土温高,生物分解作用强,可溶性有机碳积累少);海拔高,气温低且缺氧,氧化作用弱,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高;坡度大的地区由于重力作用随地下水流失的有机碳多,造成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分布少
(3)气温升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分解加快;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多,溶解在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增多,随流水流失,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减少。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材料提示"研究区内表层土壤黏粒含量较高且随土层向下逐渐减少",故黏粒遇水易形成黏层,并阻挡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下移。材料提示"土壤黏粒能吸附可溶性有机∶碳,且土层底部土壤黏粒含量少",故底层土壤黏粒少,可溶性有机碳吸附少。材料提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也能很好的溶解于水中",故底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受淋溶作用影响小。(2)阴阳坡温度差异大,故生物分解作用强弱差异大。具体是阴坡太阳辐射少,光照弱,土温低,生物分解作用弱(慢),可溶性有机碳积累多;阳坡太阳辐射多,光照强,土温高,生物分解作用强(快),可溶性有机碳积累少;坡度大的地方受重力作用影响明显,故壤可溶性有机碳少。海拔越高则气温越低且缺氧状况越明显,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高。(3)全球气候变化方向有二,其一是变暖,其二是变得极端。故气温升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分解加快。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多,溶解在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增多,随流水流失,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减少。极端天气增多,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减少。
【点评】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有利: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
不利:气温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