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建平期末)读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成土母质 C.气候 D.生物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有机质积累多 B.自然植被茂密
C.矿物养分流失快 D.生物残体分解快
(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000米附近)南坡和北坡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祁连山南坡、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随土壤深度增加,南北坡有机碳浓度差值增大
B.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C.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幅度小于南坡
D.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低于南坡
4.同一土层深度,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比北坡小的原因是南坡( )
A.热量条件好,植被茂盛 B.蒸发强,土壤水分少,植被少
C.降水丰富,有机碳流失多 D.气温高,有机质积累多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东北平原的黑土表层疏松,底层黏重,腐殖质层较厚,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东北某地农民采用免耕方式,将秸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土壤( )
①增加土壤水分②提高土壤透气性③增加土壤有机质④增加土壤矿物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 B.人力耕作,不易产生犁底层
C.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 D.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
(2021高一上·云南期末)天坑指的是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形成时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下图为天坑景观图及塌陷型天坑的形成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天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溶蚀 D.海浪侵蚀
8.图示天坑所在地区( )
A.土层较薄 B.地表水资源丰富
C.大型工程遍布 D.多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9.下列关于天坑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
B.形成地区土质干燥松散,支撑性差
C.地势低平,排水条件好
D.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到后期的产物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红壤是在长期高温和干湿季交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酸性强,黏度大。湖北省巴东县(如图)的农业科技人员尝试对红壤进行改良,改良后的土壤具有多层结构,改善了水肥条件。当地农民在土壤改良的基础上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巴东县自然土壤的特点是( )
A.通气透水性能差
B.表层沉积物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
C.主要生长深根系植被
D.蓄肥、保水能力差
11.巴东县土壤改良措施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上层铺沙土——保持土温 B.开挖沟渠——排水
C.掺入草木灰——中和酸性 D.施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12.巴东县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对土壤的影响有( )
①稳定土壤温度②调节土壤酸碱度③减轻土壤肥力流失④增强土壤透气性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021高一上·辉南月考)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如图是某地成熟自然土壤剖面示意困,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土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序号代表的土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成土母质层 B.②腐殖质层
C.③淀积层 D.④淋溶层
14.④层主要为土壤提供( )
A.水分 B.有机质 C.矿物质 D.热量
15.土壤盐碱化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大问题,治理盐碱地的主要措施是( )
A.选择覆盖物加大蒸发量 B.大量增施有机肥
C.大水漫灌,冲淡盐分 D.排灌结合,引淡淋盐
(2021高一上·海南期末)下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2010年9月-2011年8月流沙前缘近地面0.5m和2.0m高度之间逆温逆湿特征(注: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现象。温度差为2.0m高处的温度与0.5m高处的温度的差值,湿度差为2.0m高处的相对湿度与0.5m高处的相对湿度的差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在流沙前缘,逆温逆湿现象最严重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7.流沙前缘的逆温逆湿现象会( )
A.改善土壤墒情 B.加剧流沙扩展
C.增加区域降水 D.加剧风力侵蚀
18.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貌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碱性
D.自然土壤的形成主导因素是生物
二、图文分析题
19.(2021高一上·绍兴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寒假期间,浙江某中学在全国各地开展“植被与土壤”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活动分甲、乙、丙、丁四个小组进行,各小组拍摄了其研学地的典型景观照片,还观察了研学地的典型土壤剖面。返校后,各小组整理好研学中获取的素材,并进行成果研讨交流活动。
材料二:图1是研学地位置分布简图,图2是各小组拍摄的研学地典型景观照片。
(1)写出各小组在研学地拍摄的对应景观图。甲—— 乙—— 丙—— 丁——
(2)制作、观察土壤剖面并采集土壤标本时,需要用到多种工具,在标签、铁锹、锤子、罗盘、相机、标本盒、自行车、望远镜、剖面刀、袖珍秤、手电筒等工具中选择三种可能用到的工具: 、 、 。
(3)返校后,同学们对各研学地拍摄的典型植被进行了探讨,得出影响①、②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影响③、④两地森林疏密状况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说出森林对大气环境的主要生态价值 。
(4)土壤的发育与其所处环境关系密切,并进一步表现出一定的剖面特征,描述甲地典型土壤的剖面特征并结合气候与植被说明其发育环境。
20.(2021高一上·杭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高一期末复习期间,小慧同学对地理必修一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手绘了水循环的示意图,并结合绘图把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适当总结。地理老师大明发现小慧的知识梳理和归纳有待完善和修订,请你帮助小慧同学一起来完善和修订。
(1)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失的两个环节是 和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图示水循环类型属于 。
(2)关于植被的总结中,对 (填“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的描述有错误,应改为 , 。
(3)对乙地土壤深厚原因的叙述有误,应改为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 (填“较快”或“较慢”), 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4)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 共同构成的。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水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 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21.(2021高一上·抚顺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图示意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
(1)简析P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大的主要原因。
(2)若在甘肃和广东两地选一处建大型太阳能电站,你选哪一地?说明其理由。
(3)阐述A处土壤肥沃的原因,目前存在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请提出解决措施?
22.(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8月,北京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化。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
(1)甲地照片所反应的植被类型是 ,丙地照片反映的植被类型是 ,造成甲、丙两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与甲地相比,乙地的植被 (填“有”或“无”)季相变化,乙地的乔木往往长有粗大树干,是为了 。
(3)丁地乔木多蜡质、革质,硬叶叶片,其作用是 ,原因是该地 。
(4)与我国东北黑土地相比,甲地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 (快、慢),土壤的淋溶作用 (强、弱),土壤黏粒比重 (高、低)。
23.(2021高一上·长沙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其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热带(季)雨林多发育砖红壤,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下列两幅图分别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左图)和海南岛地形及降水量分布图(右图)。
(1)读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砖红壤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 部和东部;黄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 (填低山丘陵或中部山地);燥红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南 (填沿海或内陆)地区。
(2)从纬度和气候的角度分析燥红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四大肥力因素有:养分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但并不是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A项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B项正确。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但与土壤质地的颗粒物粗细状况关系较小,C项错误。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质地的颗粒物粗细状况关系不大,D项错误。故答案为:B。
2.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容易积累,土壤肥力一般较高,A正确。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B错误。矿物养分流失快,会使土壤肥力降低,而缓坡矿物养分一般流失慢,C错误。若其他条件相同,陡坡和缓坡生物残体分解速度区别不大,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3.B
4.B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土壤有机质概念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含量即为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有机碳根据微生物可利用程度分为易分解有机碳,难分解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易分解者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与损失率,难分解者则有较高的残留率,一般占土壤有机质的60%~80%。且有相当多的部分参加到腐殖质的形成作用中去。
3.读图可知,随土壤深度增加南北坡有机碳浓度差值减小,A错; 南坡、北坡有机碳浓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B对;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幅度比南坡大,C错;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高于南坡,D错。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祁连山中段南北坡降水量差异不大,C错;因南坡为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条件好,蒸发强,土壤水分条件差,导致南坡植被稀疏,且南坡气温高有机质易被微生物分解, 土壤有机碳积累少,因此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低于北坡,B对,A、D错,故B。
【答案】5.A
6.A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2)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3)气候: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快于干冷地区,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更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热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4)地貌:山顶和山麓、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因水热条件不同,发育的土壤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为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5)人类活动: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耕作土壤,如水稻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5.免耕是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土壤表面覆盖越多,被侵蚀的程度就越低,且碎秸秆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③说法正确;免耕不翻动表土,可以减少土壤蒸发,提高了土壤入渗率,减少了地表径流,①说法正确;免耕土地不对土壤进行翻动,不会提高土壤透气性,②说法错误;土壤矿物质主要是成土母质提供的,与免耕土地关系不大,④说法错误;故①③正确,选A,BCD错误。故答案为:A。
6.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气候干旱,风力大,不进行深耕,可减少风沙对表土侵蚀,A正确;从题中并不能判断是人力耕作还是机耕,B错误;现代农业基本使用机械化,且西北绿洲农耕地区劳动力并不短缺,C错误;犁底层的形成主要是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形成,虽然西北地区降水少,但灌溉同样也会使黏粒随水向下沉积,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7.C
8.A
9.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石芽、石林、落水洞、溶蚀洼地;地下景观喀斯特地貌景观:石笋、石柱、石钟乳、地下河等。
7.由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垂直裂隙发育,地表径流沿裂隙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河;由于水的长期冲蚀,就会形成地下大厅;地下大厅垮塌后就形成了天坑,与流水溶蚀作用有关,C正确。与冰川侵蚀、风力侵蚀、海浪侵蚀无关,A、B、D错误,故答案为:C。
8.根据材料,图示天坑是石灰岩塌陷形成,图中岩石属于可溶性岩石,地形起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强,表层土壤被冲刷走,导致土层较薄,A正确。由于地表水的渗水性强,地表水资源不丰富,B错误。由于地表崎岖不平,工程建设难度大,C错误。此种地貌类型属于喀斯等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D错误。故答案为:A。
9.由第2题分析可知,天坑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A错误。形成地区以可溶性岩石为主,支撑性差,B错误。地表崎岖不平,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的下渗条件好,C错误。天坑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到后期的产物,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0.A
11.C
12.B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红壤肥力低是因为酸、瘦、黏,改良措施是施用石灰中和酸度;种植绿肥,提高有机质含量;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的团粒结构。
10.由材料信息“湖北省巴东县的农业科技人员尝试对红壤进行改良”和“红壤黏度大”可知,通气透水性能差,A正确;红壤分布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生长迅速,土壤有机质积累快,但分解也快,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但蓄肥、保水能力强,BD错误;深根系植被的植被主要是从土壤中获取更多的水分,而亚热带一般雨水丰沛,土壤含氧量高,树种在土地表层就可以获取充分氧气和水分,就不会再向土壤深处生长,C错误。故答案为:A。
11.由所学知识可知,巴东县自然土壤是红壤,特点是酸性强,黏度大、有机质含量低;对于土壤改良:可以在土壤中掺入草木灰,中和酸性,B正确;施用有机肥(绿肥),提高土壤肥力,D错误;上层铺沙土,保持土温,开挖沟渠排水,对红壤改良作用不大,AB错误。故答案为:C。
12.由所学知识可知,巴东县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大棚的温室效应稳定土壤温度;减轻多雨条件下造成的土壤肥力流失,①③正确,B正确;温室大棚不能调整土壤酸碱度,增强土壤透气性能,②④错误,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3.C
14.C
15.D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土壤的成土因素包括: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人类活动等。其中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
13.从图中看,①是腐殖质层; ②是淋容层; ③是淀积层; ④是母质层; 故答案为: C。
14.由上题知,④是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源地。故答案为: C。
15.土壤的盐分随水运动,排灌结合,加强土壤盐分排出,引淡淋盐 促进盐分向土壤深层迁移,排灌结合,引淡淋盐是治理盐碱地的主要措施,D 正 确。选择覆盖物会抑制蒸发,不会加大蒸发量,如果加大土壤蒸发量则会加重土 壤盐碱化,A 错。大量增施有机肥并不能治理盐碱化,B 错。大水漫灌导致地下 水位上升,使得土壤盐分更易向表层迁移累积,会加剧盐碱化,C 错。故答案为:
D。
【答案】16.D
17.A
18.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6.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时下冷上热。当逆温现象发生时,2.0m高处的温度与0.5m高处的温度的差值为正,值越大,逆温现象越明显。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现象,当逆湿发生时,2.0m高处的相对湿度与0.5m高处的相对湿度的差值为负,值越小,逆湿现象越明显。综上可知,温度差越大,湿度差越小,逆温逆湿现象越明显。结合图示可知,冬季逆温逆湿现象最严重。故答案为:D。
17.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时下冷上热,逆湿就是下湿上干。逆湿有利于大气中水汽渗入土壤,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逆温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大气稳定性增加,风力较弱,减少水分蒸发,从而改善土壤墒情,A正确;风力较弱,减轻风力侵蚀,不利于流沙扩展,BD错误;逆温导致空气对流运动弱,不利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C错误。故答案为:A。
18.根据所学可知,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A错误;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因此,森林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低于草原,B错误;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自然土壤的形成主导因素是生物,D正确。故答案为:D。
19.【答案】(1)④;③;①;②
(2)标签;铁锹;相机、标本盒、剖面刀
(3)水分;水分;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碳平衡);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4)剖面特征:土红色;有机质层薄,腐殖质少,淋溶层厚。发育环境:常年温暖湿润,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常绿阔叶林植被茂盛,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甲为我国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④;乙位于陕北地区,黄土广布,对应③;丙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区,为典型的畜牧业,对应①;丁位于我国长白山区附近,对应②。
(2)采集土壤标本需要用铁锹,对采集的土壤标本进行分类,需要用到标签和标本盒。另外,观察土壤剖面以及土壤标本的制作,还需要用到相机摄像以及剖面刀等工具。
(3)①②两地纬度差异不大,海陆位置差异明显,②距海更近,水分充足,适合森林生长,①距海相对较远,水分较少,适合草原植被生长,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③位于黄土高原,位置靠近内陆,降水较少,森林稀疏,④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距海相对更近,降水充足,森林茂密,③④两地森林疏密状况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水分。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碳平衡,调节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同时,森林还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生态价值。
(4)甲地为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在土壤剖面中,土壤颜色呈土红色,有机质层薄,腐殖质少,淋溶层厚度大。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候温和,常绿阔叶林植被茂盛,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但土壤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有机质层薄,腐殖质少。降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较强,淋溶层厚度大,土壤呈土红色。
【点评】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②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如根系发达说明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叶片厚,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
20.【答案】(1)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循环
(2)落叶阔叶林;有明显季相变化;无茎花、板根现象
(3)较慢;成土母质
(4)岩石圈;陆地水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结合图示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少下渗和地下径流两个环节。该水循环联系了陆地和海洋,属于海陆间循环。
(2)落叶阔叶林春季发芽,秋季落叶,夏季葱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无茎花、板根现象(该现象多出现在热带雨林中)。
(3)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乙地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地表疏松物质被侵蚀的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4)结合所学知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共同构成。陆地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点评】自然界的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可以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2)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3)水的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洋内循环和内陆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对陆地水资源的更新、补充意义最大。人类可以合理利用水循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修水库等。
21.【答案】(1)①纬度较低,太阳辐射量多;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2)甘肃晴天多,光照强、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地形平坦开阔;荒地资源丰富、地价低廉。
(3)土壤肥力较大的原因①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枯枝落叶较多,有机质来源丰富②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活动较弱,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解决措施: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加农家肥。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等。读图可知,图中P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能集中且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走过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地势较高,空气稀薄,且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故P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大。
(2)太阳能资源较分散,因此大型太阳能电站占地面积广,宜选址在地形平坦、地广人稀的地区;太阳能的利用受天气影响大,因此大型太阳能电站宜选址在云量少、晴天多的地区。与广东相比,甘肃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河西走廊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建太阳能电站;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逊色于广东,因此甘肃人口密度小,荒地资源丰富、地价更低。
(3)A处为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是肥沃黑土的主要分布区。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因此土壤的肥沃程度主要受有机质来源的丰富度和分解速度影响。A所处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草甸草本植物生长繁茂,枯枝落叶较多,地上和地下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冬季寒冷而漫长,土壤冻结,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缓慢分解,形成了厚厚的黑土层。A处过去被称为“北大荒”,如今被喻为“北大仓”,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是因为耕作粗放,频繁机械作业,施肥不多或不施肥,土壤有机质不断减少;顺坡耕作,不注意水土保持,引起水土流失,黑土层变薄等。因此针对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应注意休耕、轮作,让土地肥力得到自然恢复;对已经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应注意秸秆还田,增加农家肥。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
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
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22.【答案】(1)热带雨林;热带荒漠;降水
(2)有;储存水分
(3)防止水分过度蒸腾而脱水,反射阳光。减少光照灼伤;夏季高温少雨,光照强烈蒸发旺盛
(4)快;强;高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景观、经纬度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导致两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水分的差异,甲地终年多雨而丙地终年少雨。
(2)根据图示经纬度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乙地植被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在干季时少雨干旱,草木枯黄,因此有季相变化。此地乔木,如猴面包树和纺锤树,生长有粗大树干,主要是为了储水,以应对少雨的干季。
(3)读图可知,丁地位于非洲北侧、地中海沿岸的,结合所学可知,丁地对应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为防止过度失水、减少光照灼伤,乔木演化出了多蜡质、革质、硬叶叶片。
(4)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位于赤道附近,且位于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率快,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快;全年多雨,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点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也被称为季风林,红树林和小精灵森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由于热带雨林地区长年气候炎热,雨水充足,季节差异极不明显(正常年雨量大约为1,750毫米至2,000毫米,全年每月平均气温超过26℃),所以它的生物群落演替速度快,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另外,仅亚马孙热带雨林产生的氧气就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誉。
23.【答案】(1)北;中部山地;沿海
(2)燥红土分布在中部山地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读左图,砖红壤对应序号②,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北部和东部;黄壤对应序号④,结合右图信息可知,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地区;燥红壤对应序号①,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南沿海地区。
(2)注意材料“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所以海南岛西南部多分布有燥红土,表明其气候干热,所以可从纬度和气候的角度分析其气候为何“干热”。从纬度的角度来说,海南岛西南部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满足“热”的条件。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海南岛西南部为夏季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既满足“干”的条件,也满足“热”的条件。所以燥红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
【点评】燥红土是发育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干旱的稀树草原性植被下的土壤,具有灰棕色的腐殖质A层和红褐色、块状结构的深厚B层,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高岭石为主,盐基饱和度高,甚至是有石灰反应的半淋溶土。燥红土过去曾称为热带稀树草原土、红褐色土等。在海南岛的西南部,由于五指山阻挡了东南湿润季风的进入,形成了干热的生物气候条件。在云南南部,由于受红河的切割,形成高山峡谷地形,相对高差在2000米以上,产生了干热的焚风。这些地区的气候具有热量高、酷热期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建平期末)读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成土母质 C.气候 D.生物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有机质积累多 B.自然植被茂密
C.矿物养分流失快 D.生物残体分解快
【答案】1.B
2.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四大肥力因素有:养分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但并不是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A项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B项正确。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但与土壤质地的颗粒物粗细状况关系较小,C项错误。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质地的颗粒物粗细状况关系不大,D项错误。故答案为:B。
2.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容易积累,土壤肥力一般较高,A正确。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B错误。矿物养分流失快,会使土壤肥力降低,而缓坡矿物养分一般流失慢,C错误。若其他条件相同,陡坡和缓坡生物残体分解速度区别不大,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000米附近)南坡和北坡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祁连山南坡、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随土壤深度增加,南北坡有机碳浓度差值增大
B.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C.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幅度小于南坡
D.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低于南坡
4.同一土层深度,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比北坡小的原因是南坡( )
A.热量条件好,植被茂盛 B.蒸发强,土壤水分少,植被少
C.降水丰富,有机碳流失多 D.气温高,有机质积累多
【答案】3.B
4.B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土壤有机质概念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含量即为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有机碳根据微生物可利用程度分为易分解有机碳,难分解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易分解者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与损失率,难分解者则有较高的残留率,一般占土壤有机质的60%~80%。且有相当多的部分参加到腐殖质的形成作用中去。
3.读图可知,随土壤深度增加南北坡有机碳浓度差值减小,A错; 南坡、北坡有机碳浓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B对;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幅度比南坡大,C错;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高于南坡,D错。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祁连山中段南北坡降水量差异不大,C错;因南坡为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条件好,蒸发强,土壤水分条件差,导致南坡植被稀疏,且南坡气温高有机质易被微生物分解, 土壤有机碳积累少,因此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低于北坡,B对,A、D错,故B。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东北平原的黑土表层疏松,底层黏重,腐殖质层较厚,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东北某地农民采用免耕方式,将秸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土壤( )
①增加土壤水分②提高土壤透气性③增加土壤有机质④增加土壤矿物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 B.人力耕作,不易产生犁底层
C.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 D.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
【答案】5.A
6.A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2)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3)气候: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快于干冷地区,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更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热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4)地貌:山顶和山麓、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因水热条件不同,发育的土壤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为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5)人类活动: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耕作土壤,如水稻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5.免耕是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土壤表面覆盖越多,被侵蚀的程度就越低,且碎秸秆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③说法正确;免耕不翻动表土,可以减少土壤蒸发,提高了土壤入渗率,减少了地表径流,①说法正确;免耕土地不对土壤进行翻动,不会提高土壤透气性,②说法错误;土壤矿物质主要是成土母质提供的,与免耕土地关系不大,④说法错误;故①③正确,选A,BCD错误。故答案为:A。
6.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气候干旱,风力大,不进行深耕,可减少风沙对表土侵蚀,A正确;从题中并不能判断是人力耕作还是机耕,B错误;现代农业基本使用机械化,且西北绿洲农耕地区劳动力并不短缺,C错误;犁底层的形成主要是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形成,虽然西北地区降水少,但灌溉同样也会使黏粒随水向下沉积,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云南期末)天坑指的是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形成时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下图为天坑景观图及塌陷型天坑的形成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天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溶蚀 D.海浪侵蚀
8.图示天坑所在地区( )
A.土层较薄 B.地表水资源丰富
C.大型工程遍布 D.多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9.下列关于天坑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
B.形成地区土质干燥松散,支撑性差
C.地势低平,排水条件好
D.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到后期的产物
【答案】7.C
8.A
9.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石芽、石林、落水洞、溶蚀洼地;地下景观喀斯特地貌景观:石笋、石柱、石钟乳、地下河等。
7.由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垂直裂隙发育,地表径流沿裂隙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河;由于水的长期冲蚀,就会形成地下大厅;地下大厅垮塌后就形成了天坑,与流水溶蚀作用有关,C正确。与冰川侵蚀、风力侵蚀、海浪侵蚀无关,A、B、D错误,故答案为:C。
8.根据材料,图示天坑是石灰岩塌陷形成,图中岩石属于可溶性岩石,地形起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强,表层土壤被冲刷走,导致土层较薄,A正确。由于地表水的渗水性强,地表水资源不丰富,B错误。由于地表崎岖不平,工程建设难度大,C错误。此种地貌类型属于喀斯等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D错误。故答案为:A。
9.由第2题分析可知,天坑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A错误。形成地区以可溶性岩石为主,支撑性差,B错误。地表崎岖不平,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的下渗条件好,C错误。天坑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到后期的产物,D正确。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红壤是在长期高温和干湿季交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酸性强,黏度大。湖北省巴东县(如图)的农业科技人员尝试对红壤进行改良,改良后的土壤具有多层结构,改善了水肥条件。当地农民在土壤改良的基础上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巴东县自然土壤的特点是( )
A.通气透水性能差
B.表层沉积物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
C.主要生长深根系植被
D.蓄肥、保水能力差
11.巴东县土壤改良措施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上层铺沙土——保持土温 B.开挖沟渠——排水
C.掺入草木灰——中和酸性 D.施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12.巴东县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对土壤的影响有( )
①稳定土壤温度②调节土壤酸碱度③减轻土壤肥力流失④增强土壤透气性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10.A
11.C
12.B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红壤肥力低是因为酸、瘦、黏,改良措施是施用石灰中和酸度;种植绿肥,提高有机质含量;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的团粒结构。
10.由材料信息“湖北省巴东县的农业科技人员尝试对红壤进行改良”和“红壤黏度大”可知,通气透水性能差,A正确;红壤分布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生长迅速,土壤有机质积累快,但分解也快,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但蓄肥、保水能力强,BD错误;深根系植被的植被主要是从土壤中获取更多的水分,而亚热带一般雨水丰沛,土壤含氧量高,树种在土地表层就可以获取充分氧气和水分,就不会再向土壤深处生长,C错误。故答案为:A。
11.由所学知识可知,巴东县自然土壤是红壤,特点是酸性强,黏度大、有机质含量低;对于土壤改良:可以在土壤中掺入草木灰,中和酸性,B正确;施用有机肥(绿肥),提高土壤肥力,D错误;上层铺沙土,保持土温,开挖沟渠排水,对红壤改良作用不大,AB错误。故答案为:C。
12.由所学知识可知,巴东县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大棚的温室效应稳定土壤温度;减轻多雨条件下造成的土壤肥力流失,①③正确,B正确;温室大棚不能调整土壤酸碱度,增强土壤透气性能,②④错误,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辉南月考)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如图是某地成熟自然土壤剖面示意困,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土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序号代表的土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成土母质层 B.②腐殖质层
C.③淀积层 D.④淋溶层
14.④层主要为土壤提供( )
A.水分 B.有机质 C.矿物质 D.热量
15.土壤盐碱化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大问题,治理盐碱地的主要措施是( )
A.选择覆盖物加大蒸发量 B.大量增施有机肥
C.大水漫灌,冲淡盐分 D.排灌结合,引淡淋盐
【答案】13.C
14.C
15.D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土壤的成土因素包括: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人类活动等。其中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
13.从图中看,①是腐殖质层; ②是淋容层; ③是淀积层; ④是母质层; 故答案为: C。
14.由上题知,④是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源地。故答案为: C。
15.土壤的盐分随水运动,排灌结合,加强土壤盐分排出,引淡淋盐 促进盐分向土壤深层迁移,排灌结合,引淡淋盐是治理盐碱地的主要措施,D 正 确。选择覆盖物会抑制蒸发,不会加大蒸发量,如果加大土壤蒸发量则会加重土 壤盐碱化,A 错。大量增施有机肥并不能治理盐碱化,B 错。大水漫灌导致地下 水位上升,使得土壤盐分更易向表层迁移累积,会加剧盐碱化,C 错。故答案为:
D。
(2021高一上·海南期末)下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2010年9月-2011年8月流沙前缘近地面0.5m和2.0m高度之间逆温逆湿特征(注: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现象。温度差为2.0m高处的温度与0.5m高处的温度的差值,湿度差为2.0m高处的相对湿度与0.5m高处的相对湿度的差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在流沙前缘,逆温逆湿现象最严重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7.流沙前缘的逆温逆湿现象会( )
A.改善土壤墒情 B.加剧流沙扩展
C.增加区域降水 D.加剧风力侵蚀
18.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貌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碱性
D.自然土壤的形成主导因素是生物
【答案】16.D
17.A
18.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6.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时下冷上热。当逆温现象发生时,2.0m高处的温度与0.5m高处的温度的差值为正,值越大,逆温现象越明显。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现象,当逆湿发生时,2.0m高处的相对湿度与0.5m高处的相对湿度的差值为负,值越小,逆湿现象越明显。综上可知,温度差越大,湿度差越小,逆温逆湿现象越明显。结合图示可知,冬季逆温逆湿现象最严重。故答案为:D。
17.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时下冷上热,逆湿就是下湿上干。逆湿有利于大气中水汽渗入土壤,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逆温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大气稳定性增加,风力较弱,减少水分蒸发,从而改善土壤墒情,A正确;风力较弱,减轻风力侵蚀,不利于流沙扩展,BD错误;逆温导致空气对流运动弱,不利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C错误。故答案为:A。
18.根据所学可知,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A错误;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因此,森林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低于草原,B错误;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自然土壤的形成主导因素是生物,D正确。故答案为:D。
二、图文分析题
19.(2021高一上·绍兴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寒假期间,浙江某中学在全国各地开展“植被与土壤”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活动分甲、乙、丙、丁四个小组进行,各小组拍摄了其研学地的典型景观照片,还观察了研学地的典型土壤剖面。返校后,各小组整理好研学中获取的素材,并进行成果研讨交流活动。
材料二:图1是研学地位置分布简图,图2是各小组拍摄的研学地典型景观照片。
(1)写出各小组在研学地拍摄的对应景观图。甲—— 乙—— 丙—— 丁——
(2)制作、观察土壤剖面并采集土壤标本时,需要用到多种工具,在标签、铁锹、锤子、罗盘、相机、标本盒、自行车、望远镜、剖面刀、袖珍秤、手电筒等工具中选择三种可能用到的工具: 、 、 。
(3)返校后,同学们对各研学地拍摄的典型植被进行了探讨,得出影响①、②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影响③、④两地森林疏密状况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说出森林对大气环境的主要生态价值 。
(4)土壤的发育与其所处环境关系密切,并进一步表现出一定的剖面特征,描述甲地典型土壤的剖面特征并结合气候与植被说明其发育环境。
【答案】(1)④;③;①;②
(2)标签;铁锹;相机、标本盒、剖面刀
(3)水分;水分;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碳平衡);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4)剖面特征:土红色;有机质层薄,腐殖质少,淋溶层厚。发育环境:常年温暖湿润,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常绿阔叶林植被茂盛,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甲为我国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④;乙位于陕北地区,黄土广布,对应③;丙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区,为典型的畜牧业,对应①;丁位于我国长白山区附近,对应②。
(2)采集土壤标本需要用铁锹,对采集的土壤标本进行分类,需要用到标签和标本盒。另外,观察土壤剖面以及土壤标本的制作,还需要用到相机摄像以及剖面刀等工具。
(3)①②两地纬度差异不大,海陆位置差异明显,②距海更近,水分充足,适合森林生长,①距海相对较远,水分较少,适合草原植被生长,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③位于黄土高原,位置靠近内陆,降水较少,森林稀疏,④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距海相对更近,降水充足,森林茂密,③④两地森林疏密状况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水分。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碳平衡,调节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同时,森林还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生态价值。
(4)甲地为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在土壤剖面中,土壤颜色呈土红色,有机质层薄,腐殖质少,淋溶层厚度大。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候温和,常绿阔叶林植被茂盛,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但土壤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有机质层薄,腐殖质少。降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较强,淋溶层厚度大,土壤呈土红色。
【点评】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②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如根系发达说明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叶片厚,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
20.(2021高一上·杭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高一期末复习期间,小慧同学对地理必修一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手绘了水循环的示意图,并结合绘图把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适当总结。地理老师大明发现小慧的知识梳理和归纳有待完善和修订,请你帮助小慧同学一起来完善和修订。
(1)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失的两个环节是 和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图示水循环类型属于 。
(2)关于植被的总结中,对 (填“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的描述有错误,应改为 , 。
(3)对乙地土壤深厚原因的叙述有误,应改为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 (填“较快”或“较慢”), 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4)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 共同构成的。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水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 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答案】(1)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循环
(2)落叶阔叶林;有明显季相变化;无茎花、板根现象
(3)较慢;成土母质
(4)岩石圈;陆地水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结合图示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少下渗和地下径流两个环节。该水循环联系了陆地和海洋,属于海陆间循环。
(2)落叶阔叶林春季发芽,秋季落叶,夏季葱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无茎花、板根现象(该现象多出现在热带雨林中)。
(3)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乙地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地表疏松物质被侵蚀的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4)结合所学知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共同构成。陆地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点评】自然界的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可以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2)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3)水的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洋内循环和内陆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对陆地水资源的更新、补充意义最大。人类可以合理利用水循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修水库等。
21.(2021高一上·抚顺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图示意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
(1)简析P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大的主要原因。
(2)若在甘肃和广东两地选一处建大型太阳能电站,你选哪一地?说明其理由。
(3)阐述A处土壤肥沃的原因,目前存在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请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1)①纬度较低,太阳辐射量多;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2)甘肃晴天多,光照强、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地形平坦开阔;荒地资源丰富、地价低廉。
(3)土壤肥力较大的原因①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枯枝落叶较多,有机质来源丰富②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活动较弱,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解决措施: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加农家肥。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等。读图可知,图中P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能集中且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走过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地势较高,空气稀薄,且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故P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大。
(2)太阳能资源较分散,因此大型太阳能电站占地面积广,宜选址在地形平坦、地广人稀的地区;太阳能的利用受天气影响大,因此大型太阳能电站宜选址在云量少、晴天多的地区。与广东相比,甘肃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河西走廊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建太阳能电站;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逊色于广东,因此甘肃人口密度小,荒地资源丰富、地价更低。
(3)A处为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是肥沃黑土的主要分布区。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因此土壤的肥沃程度主要受有机质来源的丰富度和分解速度影响。A所处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草甸草本植物生长繁茂,枯枝落叶较多,地上和地下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冬季寒冷而漫长,土壤冻结,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缓慢分解,形成了厚厚的黑土层。A处过去被称为“北大荒”,如今被喻为“北大仓”,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是因为耕作粗放,频繁机械作业,施肥不多或不施肥,土壤有机质不断减少;顺坡耕作,不注意水土保持,引起水土流失,黑土层变薄等。因此针对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应注意休耕、轮作,让土地肥力得到自然恢复;对已经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应注意秸秆还田,增加农家肥。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
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
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22.(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8月,北京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化。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
(1)甲地照片所反应的植被类型是 ,丙地照片反映的植被类型是 ,造成甲、丙两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与甲地相比,乙地的植被 (填“有”或“无”)季相变化,乙地的乔木往往长有粗大树干,是为了 。
(3)丁地乔木多蜡质、革质,硬叶叶片,其作用是 ,原因是该地 。
(4)与我国东北黑土地相比,甲地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 (快、慢),土壤的淋溶作用 (强、弱),土壤黏粒比重 (高、低)。
【答案】(1)热带雨林;热带荒漠;降水
(2)有;储存水分
(3)防止水分过度蒸腾而脱水,反射阳光。减少光照灼伤;夏季高温少雨,光照强烈蒸发旺盛
(4)快;强;高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景观、经纬度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导致两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水分的差异,甲地终年多雨而丙地终年少雨。
(2)根据图示经纬度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乙地植被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在干季时少雨干旱,草木枯黄,因此有季相变化。此地乔木,如猴面包树和纺锤树,生长有粗大树干,主要是为了储水,以应对少雨的干季。
(3)读图可知,丁地位于非洲北侧、地中海沿岸的,结合所学可知,丁地对应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为防止过度失水、减少光照灼伤,乔木演化出了多蜡质、革质、硬叶叶片。
(4)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位于赤道附近,且位于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率快,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快;全年多雨,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点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也被称为季风林,红树林和小精灵森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由于热带雨林地区长年气候炎热,雨水充足,季节差异极不明显(正常年雨量大约为1,750毫米至2,000毫米,全年每月平均气温超过26℃),所以它的生物群落演替速度快,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另外,仅亚马孙热带雨林产生的氧气就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誉。
23.(2021高一上·长沙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其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热带(季)雨林多发育砖红壤,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下列两幅图分别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左图)和海南岛地形及降水量分布图(右图)。
(1)读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砖红壤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 部和东部;黄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 (填低山丘陵或中部山地);燥红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南 (填沿海或内陆)地区。
(2)从纬度和气候的角度分析燥红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的原因。
【答案】(1)北;中部山地;沿海
(2)燥红土分布在中部山地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读左图,砖红壤对应序号②,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北部和东部;黄壤对应序号④,结合右图信息可知,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地区;燥红壤对应序号①,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南沿海地区。
(2)注意材料“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所以海南岛西南部多分布有燥红土,表明其气候干热,所以可从纬度和气候的角度分析其气候为何“干热”。从纬度的角度来说,海南岛西南部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满足“热”的条件。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海南岛西南部为夏季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既满足“干”的条件,也满足“热”的条件。所以燥红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
【点评】燥红土是发育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干旱的稀树草原性植被下的土壤,具有灰棕色的腐殖质A层和红褐色、块状结构的深厚B层,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高岭石为主,盐基饱和度高,甚至是有石灰反应的半淋溶土。燥红土过去曾称为热带稀树草原土、红褐色土等。在海南岛的西南部,由于五指山阻挡了东南湿润季风的进入,形成了干热的生物气候条件。在云南南部,由于受红河的切割,形成高山峡谷地形,相对高差在2000米以上,产生了干热的焚风。这些地区的气候具有热量高、酷热期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