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桂林期末)下图为我国四幅著名林木景观图,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冰川广布,土壤冻结
C.丙-黑土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2.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气温较高
B.乙地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一常年高温多雨
3.(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浙江的长兴十里古银杏长廊,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游玩的好时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银杏林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近年来银杏叶变黄的时间偏晚,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干 B.气候变暖 C.温差增大 D.光照减弱
4.(2021高一上·宜春期末)祁连山脉是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下图为东祁连山垂直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东祁连山自然带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南坡山麓海拔高,垂直自然带丰富
B.东坡降水多,相对高度大
C.西南坡光照少,垂直自然带稀少
D.东北坡热量匮乏,雪高
(2)图中甲地的植被类型主要是( )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高寒荒漠 D.山地针叶林
5.(2021高一上·滁州期末)近年来我国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B.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C.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D.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2)下列关于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B.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C.冷湿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多
D.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
(2021高一上·南通月考)下图是甘肃省南部某山地不同海拔带上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海拔 坡向 2420米 2640米 3580米 4050米
半阴坡 41 24
120
半阳坡 23
62
阴坡
181
阳坡
20
90
6.该山地阳坡有机质含量相对阴坡低的原因主要是( )
A.阳坡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
B.阳坡降水多,气温高,土壤有机质淋溶、分解作用强
C.阳坡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
D.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少
7.阴坡在3580米海拔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坡度较小 B.降水量大 C.太阳辐射强 D.气温较低
8.(2021高一上·文山期末)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图2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I B.甲与II C.乙与II D.丙与I
9.(2021高一上·辽阳期末)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不同层次,其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层不包括( )
A.凋落物层 B.腐殖质层 C.泥炭层 D.无机质层
(2)决定自然界中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人类活动
(3)若该土壤位于热带地区,则土壤( )
A.腐殖质含量高 B.含有较多铁铝
C.淋溶作用较弱 D.呈现显著灰色
10.(2021高一上·汕尾期末)6.读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所在地区分布的代表性土壤类型正确的是( )
A.甲-黑钙土 B.乙-黄土 C.丙-红壤 D.丁-紫色土
(2)关于丁地代表性土壤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亚热带气候下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B.是红色砂岩长期分化的产物
C.富含有机质,土壤肥沃
D.是碱性土壤,适合茶树生长
二、综合题
11.(2021高一上·沈阳期末)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读澳大利亚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处为热带雨林气候,B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别写出A、B两地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导致这两种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图中B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C处为热带草原气候,D处为热带沙漠气候。C与A、B之间有大分水岭山脉贯穿南北,且当地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试说出B、C、D三地水分差异是 ,分析B、C水分差异产生的原因。
(3)热带雨林常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荒漠”,试从气候和生物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A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
12.(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暑假期间,对我国东南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考查,发现该地区土壤多为黏土。下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该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
(2)由图可知该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 ,试从成土因素角度分析原因。
(3)针对我国东南地区土壤特性,提出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
(2020高一上·磐安月考)如图示意某土壤剖面,甲、乙、丙代表不同的土壤区域丁代表底层基岩。据此完成下题。
13.该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土壤有机质来源于自然地理要素中的(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15.(2020高三上·湖北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干土的质量,通常以克/厘米 表示,土壤容重大小反映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能以及保水能力的高低,土壤容重越小说明土壤结构、透气透水性能越好。
材料二
放牧有蹄类食草牲畜采食踩踏形成的小路径称为牧道。牲畜在牧道上的活动对维持牧道景观具有重要作用。图(a)(b)为黄土高原丘陵区一处具有山羊牧道的坡面景观图(图中浅色线条即为山羊踩踏形成的牧道,牧道景观单元平行排列,沿等高线延伸(类似水平梯田))。
材料三 下图为牧道坡面景观基本单元示意图(牧道因山羊踩踏,坡度平缓,牧道下方凸肩区和上方坡间区的坡度较大)。牧道景观单元中牧道区、凸肩区、坡间区的微地形、植物、土壤特征各异,这些因子又相互影响。科考队研究发现,有牧道景观的坡面相对于普通坡面而言,土壤侵蚀程度较轻。
(1)判断牧道坡面上牧道区、凸肩区和坡间区土壤容重的空间差异。
(2)在牧道景观中凸肩区植被覆盖率最高。请从地形坡度和土壤容重两方面分析牧道对凸肩区植被生长的影响。
(3)说明牧道坡面能够减轻土壤侵蚀的原因。
(4)有人建议,加大黄土高原丘陵区的禁牧力度,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16.(2020高一上·大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连某高中研学小组到“枫叶之都—辽宁本溪”开展地理实践考察,研学小组在考察前利用网络了解本溪属温带季风气候。在实地考察后小组成员共同绘制了研学考察图。
(1)图中太子河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 环节。
(2)馆藏的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其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代。
(3)本溪水洞地下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 地貌。
(4)每当秋季,关门山便成了层林尽染的七彩世界。图中枫树所属森林植被类型名称为 。
(5)图中枫树残叶可为土壤提供 ,并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三、图文分析题
17.(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胡杨生命力顽强,其根系可深入20米以下的地层中吸收水分。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拥有38万亩胡杨林,是全球仅存的三个胡杨林区之一。左图为额济纳旗地理位置图,右图为额济纳旗气候统计图。
(1)胡杨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类型为 。
(2)胡杨的生长季节是4-9月,叶片较厚且细长如柳叶,表面有蜡质层。结合胡杨的生长季节和树叶形态,说明其适应的气候特点。
(3)胡杨入秋后叶色金黄,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赏。一位来自广东省的游客想在自己家乡引种胡杨。他的想法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便可以准确认识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自然带的成因可从分析气候的成因入手。同一自然带内部具有相似性,不同的自然带景观差异较大。
1.大漠胡杨主要生长在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A正确。兴安林海位于黑龙江省,冬季积雪覆盖,冻土广布,夏季高温多雨,没有冰川广布,B错误。海南椰林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为砖红壤,较贫瘠,C错误。黄山迎客松位于湿润的安徽,流水侵蚀作用强,D错误。故答案为:A。
2.甲地根系发达,是因该地降水少,植物为吸收地下水,会生长发达的根系,A错误。乙地叶成针状,是为了应对寒冷的冬天,B错误。丙地四季长青是海南常年温度较高,C正确。丁地生长较快是因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D错误。故答案为:C。
3.【答案】(1)A
(2)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从材料和银杏叶的叶片图可知,银杏叶属于阔叶林。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且从图片中可以观察出有大量落叶,颜色变化明显,典型属于落叶阔叶林,A对。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的典型植被,树叶更替颜色变化不明显,B错。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且树叶更替颜色变化不明显,不符合我国分布的银杏林植被特点,C错。针叶林是是亚寒带气候,一般分布在气候较为寒冷地区,树叶多为针状,D错。故答案为:A。(2)结合材料可知,影响银杏树叶变黄主要是温度因素,气温越高,银杏叶变黄的时间越晚,近年来银杏叶变黄的时间偏晚,说明气候变暖可能是其影响的主要原因,B对。气候变干反映的是水份因素,和温度无关,A错。温差增大,说明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差值变大,银杏叶树叶变黄是秋天的温度变低到一定程度即会出现的现象,和温差无关,C错。光照减弱可能会带来气候温度变低,可能会使银杏叶变黄时间提前,D错。故答案为:B。
【点评】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最常见的森林类型。因其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又称夏绿林。 我国的落叶阔叶林类型很多,根据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的特点,可分成三大类型: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和河岸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要求有雨量充沛的4-6个月的温暖生长季和持续3-4个月的非严寒冬季。最热月的均温为13-23℃,最冷月的均温为-6℃,年降水量为500-1000mm,且多半分布在温暖季节。
4.【答案】(1)B
(2)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祁连山脉是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故图示左侧为西南坡,右侧为东北坡。自然带数量的多少与所处纬度位置和相对高度有关,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据图可知,西南坡相对高差小,山麓海拔较高,光照多,自然带数量少,故A、C项错误。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是降水,其次是温度,而图中东北坡雪线较低与此处为迎风坡,降水多有关,故B项正确,D项错误。故答案为:B。(2)甲地位于雪线以下,海拔高,结合该山地已知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应为高寒荒漠,故C项正确。从高寒荒漠带往下,则有高山草甸、高寒草原(山地针叶林)、山地草原等依次出现,故ABD项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5.【答案】(1)A
(2)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进行大量的农业生产活动,过度垦殖,导致流水冲刷黑土严重,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环境有机质分解的快,积累少。C说法错误,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
要素 相互作用
气候 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地下水等影响
生物 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答案】6.B
7.A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6.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主要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热量的多少,影响微生物分解的快慢,一个是降雨的多少,影响淋溶作用的强弱,从表中数据可知,阳坡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所以阳坡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选B。
7.阴坡在3580米海拔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可能是因为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但是表中还有更高的海拔并没有有机质含量高,排除这个因素,还有一种可能是降水少,淋溶作用弱,但是表中并没有数据表明这个海拔降水少,那么影响淋溶作用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地势,坡度小,地表径流的流速慢,也能够使得有机质保存较为完好。选A。
8.【答案】(1)A
(2)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土壤有机质主要有枯枝落叶分解形成,主要来源于生物要素。故答案为:A。(2)草原地区水热条件与森林地区相比较差,地表枯枝落叶少,但是有机质分解较慢,随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下降速度较慢。而森林地区随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因此代表草原的应为I曲线。草原地区降水较少,淋溶层厚度较小,但是有一定的厚度,丙图符合。故答案为:D。
【点评】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的作用。它与土壤的结构性、通气性、渗透性和吸附性、缓冲性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9.【答案】(1)D
(2)A
(3)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凋落物层是指散落在地表面上的死亡和分解的植物枯枝落叶;腐殖质层,也称有机质层,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泥炭层是指由泥炭化作用而形成的粗腐殖质层;无机质层,包括各种矿物质、水、盐等。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层包括有机层和腐殖质层,不包括无机质层,D正确。故答案为:D。(2)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A正确。故答案为:A。(3)热带地区降雨量大,淋溶强烈,土壤中凋落物受雨水的淋溶作用,腐殖质含量低,A、C错误。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壤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成土母质别称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所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的最初来源。
10.【答案】(1)A
(2)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A甲位于东北地区分布的代表性土壤为黑钙土,正确。B乙位于四川盆地分布的代表性土壤为紫色土,错误。C丙位于黄土高原分布的代表性土壞为黄土,错误。D丁位于东南丘陵分布的代表性土为红壤,错误。故答案为:A。(2)丁地代表性土为红壤,在亚热带气候和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由于该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有机质并不丰富,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酸性土适宜茶树生长。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黑钙土发育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和草原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量大于分解量,土层上部有一黑色或灰黑色肥沃的腐殖质层,在此层以下或土壤中下部有一石灰富积的钙积层,故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西部地区。中国大多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尤以大兴安岭东西两侧、松嫩平原中部、松辽分水岭地区,以及向西延伸到燕山北坡和阴山山地的垂直带谱上更为集中。黑钙土潜在肥力较高,有相当一部分适宜发展粮食和油料作物。黑钙土是一种极为肥沃的土壤,小麦产量高,因此分布该种土壤的地带被称为世界粮仓。
11.【答案】(1)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2)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B地处于迎风坡,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
(3)①气温高,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②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大量养分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③雨林植物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补充少。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图中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植被分别为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种自然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导致植被类型差异的因素为热量。(2)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地形等。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图中B与C之间有高等山脉(大分水岭)贯穿南北,东部地区的B处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而C位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于B。而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最少,所以三地降水量从B到C到D依次减少。(3)A处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烈,导致表层土壤中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和下渗,表层土壤贫瘠。同时,雨林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生物量大,生长迅速,植被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营养物质,使得土壤贫瘠。
【点评】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3)看自然带变化: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4)看主导因素:热量。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3)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4)看主导因素:水分。
12.【答案】(1)优势:该地多为黏土,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良好等:劣势:质地黏重,不易耕作:土壤通气、透水性差等
(2)低;原因:气候湿热,降水较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易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多丘陵地形,坡度较陡,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土壤养分需供生物生长,土壤中所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物质等。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黏土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黏土的特点为质地黏重,土粒间孔隙小,因此黏土具有以下劣势:一是透气透水性差,二是质地黏重,不利于耕作。但是黏土正是因为此种特性,具有以下优点:保水保肥能力强,养分不易淋失。
(2)由图文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土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有机质来源不是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应从有机质流失角度进行分析,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丰富,微生物活跃,对有机质的分解快,积累到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少;东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坡度较大,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养分,从而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东南地区的土壤为黏土、红壤,具有质地黏重,通气透水性差,有机质含量低且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针对这类土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土壤中施用石灰物质,改变土壤酸性;可以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变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增施有机肥,协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绿肥;采取深耕,有效利用表层土较高的土壤肥力等。
【点评】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答案】13.B
14.C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13.据土壤剖面可发现,甲为枯枝落叶层,乙为腐殖质层,丙为淀积层,丁为风化母质层。因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为腐殖质层。甲虽枯枝落叶较多,但还未转换为有机质,故B正确,ACD错误。
14.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死亡后的残体及植物的枯枝落叶,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1)牧道区土壤容重最大;凸肩区容重最低;坡间区土壤容重中等
(2)牧道坡度低,减缓坡面径流的流速,同时牧道土壤容重大,土壤紧实,不利于下渗,使得大量的坡面径流可以流到凸肩区,补给凸肩区水分和养分,利于凸肩区植被生长
(3)牧道区表面坡度平缓、土壤紧实,使得流水难以侵蚀;凸肩区植被覆盖率高,能够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促进淤积;牧道景观单元平行排列,沿等高线延伸(类似水平梯田),可减小落差,降低流速
(4)同意 退牧还草还林,有利于天然植被的恢复;植被恢复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自然生产力和载畜量,缓解人地矛盾;推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不同意 黄土高原丘陵区降水适中、坡度适宜,宜牧面积较广;放牧活动形成的牧道有利于凸肩区植被生长条件的改善;禁牧导致牧道景观退化,坡面土壤侵蚀加剧;人口、经济压力较大,经济转型基础差,禁牧政策难以深入推行。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牧道是牲畜采食踩踏形成的小路,牧道因山羊踩踏,坡度平缓,因为牲畜长期踩踏,所以土壤结构比较紧实板结,透气透水性能越差,所以牧道区土壤容重最大;而牧道下方凸肩区的坡度较大,没有牲畜采食踩踏,所以土壤结构比较疏松,透气透水性能最好,土壤容重最小;则坡间区坡度中等,土壤容重中等。(2)从牧道坡面景观基本单元示意图可以看出,牧道坡度平缓,使坡面径流的流速减慢,而且牧道土壤牲畜长期踩踏,土壤结构比较紧实板结,透气透水性能差,土壤容重大,不利于坡面径流下渗,使得大量的坡面径流流到凸肩区,补给凸肩区水分和养分,利于凸肩区植被生长;而凸肩区坡度大,没有牲畜采食踩踏,所以土壤结构比较疏松,透气透水性能好,土壤容重小,利于凸肩区植被生长,所以凸肩区植被覆盖率最高。(3)据材料分析可知,牧道因山羊踩踏,坡度平缓,因为牲畜长期踩踏,所以土壤结构比较紧实板结,透气透水性能越差,坡面径流难以侵蚀;而坡度最大的凸肩区植被覆盖率最高,流水侵蚀也较轻;而且凸肩区茂密的植被能够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促进淤积;加之牧道平行排列,沿等高线延伸,减小落差,降低了流速,所以,牧道坡面能够减轻土壤侵蚀。(4)同意的理由:加大黄土高原丘陵区的禁牧力度,退牧还草还林,有利于天然植被的恢复;而天然植被的恢复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缓解人地矛盾等。
不同意的理由: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看:黄土高原丘陵区宜牧面积较广,禁牧会导致短期内经济收入减少,经济压力增大;人口、经济压力增大,禁牧政策难以深入推行。从生态环境效益角度看,放牧活动形成的牧道有利于凸肩区植被生长条件的改善,提高凸肩区植被覆盖率;牧道平行排列沿等高线延伸,减小落差,降低了流速,能够减轻土壤侵蚀。禁牧会导致牧道景观退化,导致坡面土壤侵蚀加剧等。
【点评】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干土的质量,通常以克/厘米 表示,土壤容重大小反映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能以及保水能力的高低,土壤容重越小说明土壤结构、透气透水性能越好。
16.【答案】(1)地表径流
(2)中生
(3)喀斯特(或岩溶)
(4)(温带)落叶阔叶林
(5)有机质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喀斯特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水循环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太子河在地表流淌,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2)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其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3)读图可知,本溪水洞发育在石灰岩中,因此水洞地下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 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4)辽宁属温带季风气候,枫树叶片宽阔,秋季变红之后掉落,属温带落叶阔叶林。(5)有机质指的是土壤中生物的排泄物和残体等,图中枫树残叶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点评】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正向利用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或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
(2)负向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使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17.【答案】(1)温带荒漠
(2)主要为了适应当地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少、光照强的气候特点,以减少水分蒸腾和散失。
(3)不赞同。胡杨生长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适合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年降水量少的干旱气候条件。广东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期长,冬季气温较高,年降水量大,气候条件不适合胡杨的生长。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该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结合右图降水信息可知,其降水稀少,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地带性植被类型应为温带荒漠。
(2)结合前面分析,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稀少,4-9月气温高,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所以叶片较厚且细长如柳叶,表面有蜡质层,主要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和散失而形成的环境适应。
(3)该游客想在广东种植胡杨,关键在于思考广东的气候条件是否满足胡杨对气候的要求。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胡杨生长区气候干旱,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年降水量少。而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由于纬度较低,气温也较高,年降水总量大,气候条件不适宜胡杨的生长,所以不赞同。
【点评】胡杨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为适应干旱环境,生长在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却圆润如杨,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湿热的气侯条件和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它要求沙质土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桂林期末)下图为我国四幅著名林木景观图,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冰川广布,土壤冻结
C.丙-黑土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2.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气温较高
B.乙地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一常年高温多雨
【答案】1.A
2.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便可以准确认识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自然带的成因可从分析气候的成因入手。同一自然带内部具有相似性,不同的自然带景观差异较大。
1.大漠胡杨主要生长在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A正确。兴安林海位于黑龙江省,冬季积雪覆盖,冻土广布,夏季高温多雨,没有冰川广布,B错误。海南椰林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为砖红壤,较贫瘠,C错误。黄山迎客松位于湿润的安徽,流水侵蚀作用强,D错误。故答案为:A。
2.甲地根系发达,是因该地降水少,植物为吸收地下水,会生长发达的根系,A错误。乙地叶成针状,是为了应对寒冷的冬天,B错误。丙地四季长青是海南常年温度较高,C正确。丁地生长较快是因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D错误。故答案为:C。
3.(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浙江的长兴十里古银杏长廊,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游玩的好时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银杏林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近年来银杏叶变黄的时间偏晚,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干 B.气候变暖 C.温差增大 D.光照减弱
【答案】(1)A
(2)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从材料和银杏叶的叶片图可知,银杏叶属于阔叶林。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且从图片中可以观察出有大量落叶,颜色变化明显,典型属于落叶阔叶林,A对。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的典型植被,树叶更替颜色变化不明显,B错。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且树叶更替颜色变化不明显,不符合我国分布的银杏林植被特点,C错。针叶林是是亚寒带气候,一般分布在气候较为寒冷地区,树叶多为针状,D错。故答案为:A。(2)结合材料可知,影响银杏树叶变黄主要是温度因素,气温越高,银杏叶变黄的时间越晚,近年来银杏叶变黄的时间偏晚,说明气候变暖可能是其影响的主要原因,B对。气候变干反映的是水份因素,和温度无关,A错。温差增大,说明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差值变大,银杏叶树叶变黄是秋天的温度变低到一定程度即会出现的现象,和温差无关,C错。光照减弱可能会带来气候温度变低,可能会使银杏叶变黄时间提前,D错。故答案为:B。
【点评】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最常见的森林类型。因其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又称夏绿林。 我国的落叶阔叶林类型很多,根据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的特点,可分成三大类型: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和河岸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要求有雨量充沛的4-6个月的温暖生长季和持续3-4个月的非严寒冬季。最热月的均温为13-23℃,最冷月的均温为-6℃,年降水量为500-1000mm,且多半分布在温暖季节。
4.(2021高一上·宜春期末)祁连山脉是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下图为东祁连山垂直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东祁连山自然带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南坡山麓海拔高,垂直自然带丰富
B.东坡降水多,相对高度大
C.西南坡光照少,垂直自然带稀少
D.东北坡热量匮乏,雪高
(2)图中甲地的植被类型主要是( )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高寒荒漠 D.山地针叶林
【答案】(1)B
(2)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祁连山脉是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故图示左侧为西南坡,右侧为东北坡。自然带数量的多少与所处纬度位置和相对高度有关,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据图可知,西南坡相对高差小,山麓海拔较高,光照多,自然带数量少,故A、C项错误。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是降水,其次是温度,而图中东北坡雪线较低与此处为迎风坡,降水多有关,故B项正确,D项错误。故答案为:B。(2)甲地位于雪线以下,海拔高,结合该山地已知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应为高寒荒漠,故C项正确。从高寒荒漠带往下,则有高山草甸、高寒草原(山地针叶林)、山地草原等依次出现,故ABD项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5.(2021高一上·滁州期末)近年来我国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B.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C.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D.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2)下列关于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B.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C.冷湿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多
D.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
【答案】(1)A
(2)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进行大量的农业生产活动,过度垦殖,导致流水冲刷黑土严重,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环境有机质分解的快,积累少。C说法错误,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
要素 相互作用
气候 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地下水等影响
生物 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021高一上·南通月考)下图是甘肃省南部某山地不同海拔带上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海拔 坡向 2420米 2640米 3580米 4050米
半阴坡 41 24
120
半阳坡 23
62
阴坡
181
阳坡
20
90
6.该山地阳坡有机质含量相对阴坡低的原因主要是( )
A.阳坡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
B.阳坡降水多,气温高,土壤有机质淋溶、分解作用强
C.阳坡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
D.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少
7.阴坡在3580米海拔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坡度较小 B.降水量大 C.太阳辐射强 D.气温较低
【答案】6.B
7.A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6.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主要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热量的多少,影响微生物分解的快慢,一个是降雨的多少,影响淋溶作用的强弱,从表中数据可知,阳坡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所以阳坡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选B。
7.阴坡在3580米海拔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可能是因为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但是表中还有更高的海拔并没有有机质含量高,排除这个因素,还有一种可能是降水少,淋溶作用弱,但是表中并没有数据表明这个海拔降水少,那么影响淋溶作用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地势,坡度小,地表径流的流速慢,也能够使得有机质保存较为完好。选A。
8.(2021高一上·文山期末)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图2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I B.甲与II C.乙与II D.丙与I
【答案】(1)A
(2)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土壤有机质主要有枯枝落叶分解形成,主要来源于生物要素。故答案为:A。(2)草原地区水热条件与森林地区相比较差,地表枯枝落叶少,但是有机质分解较慢,随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下降速度较慢。而森林地区随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因此代表草原的应为I曲线。草原地区降水较少,淋溶层厚度较小,但是有一定的厚度,丙图符合。故答案为:D。
【点评】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的作用。它与土壤的结构性、通气性、渗透性和吸附性、缓冲性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9.(2021高一上·辽阳期末)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不同层次,其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层不包括( )
A.凋落物层 B.腐殖质层 C.泥炭层 D.无机质层
(2)决定自然界中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人类活动
(3)若该土壤位于热带地区,则土壤( )
A.腐殖质含量高 B.含有较多铁铝
C.淋溶作用较弱 D.呈现显著灰色
【答案】(1)D
(2)A
(3)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凋落物层是指散落在地表面上的死亡和分解的植物枯枝落叶;腐殖质层,也称有机质层,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泥炭层是指由泥炭化作用而形成的粗腐殖质层;无机质层,包括各种矿物质、水、盐等。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层包括有机层和腐殖质层,不包括无机质层,D正确。故答案为:D。(2)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A正确。故答案为:A。(3)热带地区降雨量大,淋溶强烈,土壤中凋落物受雨水的淋溶作用,腐殖质含量低,A、C错误。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壤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成土母质别称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所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的最初来源。
10.(2021高一上·汕尾期末)6.读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所在地区分布的代表性土壤类型正确的是( )
A.甲-黑钙土 B.乙-黄土 C.丙-红壤 D.丁-紫色土
(2)关于丁地代表性土壤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亚热带气候下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B.是红色砂岩长期分化的产物
C.富含有机质,土壤肥沃
D.是碱性土壤,适合茶树生长
【答案】(1)A
(2)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A甲位于东北地区分布的代表性土壤为黑钙土,正确。B乙位于四川盆地分布的代表性土壤为紫色土,错误。C丙位于黄土高原分布的代表性土壞为黄土,错误。D丁位于东南丘陵分布的代表性土为红壤,错误。故答案为:A。(2)丁地代表性土为红壤,在亚热带气候和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由于该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有机质并不丰富,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酸性土适宜茶树生长。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黑钙土发育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和草原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量大于分解量,土层上部有一黑色或灰黑色肥沃的腐殖质层,在此层以下或土壤中下部有一石灰富积的钙积层,故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西部地区。中国大多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尤以大兴安岭东西两侧、松嫩平原中部、松辽分水岭地区,以及向西延伸到燕山北坡和阴山山地的垂直带谱上更为集中。黑钙土潜在肥力较高,有相当一部分适宜发展粮食和油料作物。黑钙土是一种极为肥沃的土壤,小麦产量高,因此分布该种土壤的地带被称为世界粮仓。
二、综合题
11.(2021高一上·沈阳期末)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读澳大利亚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处为热带雨林气候,B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别写出A、B两地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导致这两种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图中B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C处为热带草原气候,D处为热带沙漠气候。C与A、B之间有大分水岭山脉贯穿南北,且当地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试说出B、C、D三地水分差异是 ,分析B、C水分差异产生的原因。
(3)热带雨林常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荒漠”,试从气候和生物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A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
【答案】(1)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2)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B地处于迎风坡,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
(3)①气温高,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②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大量养分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③雨林植物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补充少。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图中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植被分别为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种自然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导致植被类型差异的因素为热量。(2)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地形等。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图中B与C之间有高等山脉(大分水岭)贯穿南北,东部地区的B处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而C位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于B。而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最少,所以三地降水量从B到C到D依次减少。(3)A处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烈,导致表层土壤中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和下渗,表层土壤贫瘠。同时,雨林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生物量大,生长迅速,植被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营养物质,使得土壤贫瘠。
【点评】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3)看自然带变化: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4)看主导因素:热量。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3)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4)看主导因素:水分。
12.(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暑假期间,对我国东南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考查,发现该地区土壤多为黏土。下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该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
(2)由图可知该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 ,试从成土因素角度分析原因。
(3)针对我国东南地区土壤特性,提出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
【答案】(1)优势:该地多为黏土,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良好等:劣势:质地黏重,不易耕作:土壤通气、透水性差等
(2)低;原因:气候湿热,降水较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易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多丘陵地形,坡度较陡,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土壤养分需供生物生长,土壤中所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物质等。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黏土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黏土的特点为质地黏重,土粒间孔隙小,因此黏土具有以下劣势:一是透气透水性差,二是质地黏重,不利于耕作。但是黏土正是因为此种特性,具有以下优点:保水保肥能力强,养分不易淋失。
(2)由图文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土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有机质来源不是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应从有机质流失角度进行分析,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丰富,微生物活跃,对有机质的分解快,积累到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少;东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坡度较大,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养分,从而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东南地区的土壤为黏土、红壤,具有质地黏重,通气透水性差,有机质含量低且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针对这类土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土壤中施用石灰物质,改变土壤酸性;可以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变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增施有机肥,协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绿肥;采取深耕,有效利用表层土较高的土壤肥力等。
【点评】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2020高一上·磐安月考)如图示意某土壤剖面,甲、乙、丙代表不同的土壤区域丁代表底层基岩。据此完成下题。
13.该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土壤有机质来源于自然地理要素中的(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13.B
14.C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13.据土壤剖面可发现,甲为枯枝落叶层,乙为腐殖质层,丙为淀积层,丁为风化母质层。因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为腐殖质层。甲虽枯枝落叶较多,但还未转换为有机质,故B正确,ACD错误。
14.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死亡后的残体及植物的枯枝落叶,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0高三上·湖北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干土的质量,通常以克/厘米 表示,土壤容重大小反映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能以及保水能力的高低,土壤容重越小说明土壤结构、透气透水性能越好。
材料二
放牧有蹄类食草牲畜采食踩踏形成的小路径称为牧道。牲畜在牧道上的活动对维持牧道景观具有重要作用。图(a)(b)为黄土高原丘陵区一处具有山羊牧道的坡面景观图(图中浅色线条即为山羊踩踏形成的牧道,牧道景观单元平行排列,沿等高线延伸(类似水平梯田))。
材料三 下图为牧道坡面景观基本单元示意图(牧道因山羊踩踏,坡度平缓,牧道下方凸肩区和上方坡间区的坡度较大)。牧道景观单元中牧道区、凸肩区、坡间区的微地形、植物、土壤特征各异,这些因子又相互影响。科考队研究发现,有牧道景观的坡面相对于普通坡面而言,土壤侵蚀程度较轻。
(1)判断牧道坡面上牧道区、凸肩区和坡间区土壤容重的空间差异。
(2)在牧道景观中凸肩区植被覆盖率最高。请从地形坡度和土壤容重两方面分析牧道对凸肩区植被生长的影响。
(3)说明牧道坡面能够减轻土壤侵蚀的原因。
(4)有人建议,加大黄土高原丘陵区的禁牧力度,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1)牧道区土壤容重最大;凸肩区容重最低;坡间区土壤容重中等
(2)牧道坡度低,减缓坡面径流的流速,同时牧道土壤容重大,土壤紧实,不利于下渗,使得大量的坡面径流可以流到凸肩区,补给凸肩区水分和养分,利于凸肩区植被生长
(3)牧道区表面坡度平缓、土壤紧实,使得流水难以侵蚀;凸肩区植被覆盖率高,能够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促进淤积;牧道景观单元平行排列,沿等高线延伸(类似水平梯田),可减小落差,降低流速
(4)同意 退牧还草还林,有利于天然植被的恢复;植被恢复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自然生产力和载畜量,缓解人地矛盾;推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不同意 黄土高原丘陵区降水适中、坡度适宜,宜牧面积较广;放牧活动形成的牧道有利于凸肩区植被生长条件的改善;禁牧导致牧道景观退化,坡面土壤侵蚀加剧;人口、经济压力较大,经济转型基础差,禁牧政策难以深入推行。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牧道是牲畜采食踩踏形成的小路,牧道因山羊踩踏,坡度平缓,因为牲畜长期踩踏,所以土壤结构比较紧实板结,透气透水性能越差,所以牧道区土壤容重最大;而牧道下方凸肩区的坡度较大,没有牲畜采食踩踏,所以土壤结构比较疏松,透气透水性能最好,土壤容重最小;则坡间区坡度中等,土壤容重中等。(2)从牧道坡面景观基本单元示意图可以看出,牧道坡度平缓,使坡面径流的流速减慢,而且牧道土壤牲畜长期踩踏,土壤结构比较紧实板结,透气透水性能差,土壤容重大,不利于坡面径流下渗,使得大量的坡面径流流到凸肩区,补给凸肩区水分和养分,利于凸肩区植被生长;而凸肩区坡度大,没有牲畜采食踩踏,所以土壤结构比较疏松,透气透水性能好,土壤容重小,利于凸肩区植被生长,所以凸肩区植被覆盖率最高。(3)据材料分析可知,牧道因山羊踩踏,坡度平缓,因为牲畜长期踩踏,所以土壤结构比较紧实板结,透气透水性能越差,坡面径流难以侵蚀;而坡度最大的凸肩区植被覆盖率最高,流水侵蚀也较轻;而且凸肩区茂密的植被能够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促进淤积;加之牧道平行排列,沿等高线延伸,减小落差,降低了流速,所以,牧道坡面能够减轻土壤侵蚀。(4)同意的理由:加大黄土高原丘陵区的禁牧力度,退牧还草还林,有利于天然植被的恢复;而天然植被的恢复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缓解人地矛盾等。
不同意的理由: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看:黄土高原丘陵区宜牧面积较广,禁牧会导致短期内经济收入减少,经济压力增大;人口、经济压力增大,禁牧政策难以深入推行。从生态环境效益角度看,放牧活动形成的牧道有利于凸肩区植被生长条件的改善,提高凸肩区植被覆盖率;牧道平行排列沿等高线延伸,减小落差,降低了流速,能够减轻土壤侵蚀。禁牧会导致牧道景观退化,导致坡面土壤侵蚀加剧等。
【点评】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干土的质量,通常以克/厘米 表示,土壤容重大小反映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能以及保水能力的高低,土壤容重越小说明土壤结构、透气透水性能越好。
16.(2020高一上·大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连某高中研学小组到“枫叶之都—辽宁本溪”开展地理实践考察,研学小组在考察前利用网络了解本溪属温带季风气候。在实地考察后小组成员共同绘制了研学考察图。
(1)图中太子河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 环节。
(2)馆藏的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其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代。
(3)本溪水洞地下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 地貌。
(4)每当秋季,关门山便成了层林尽染的七彩世界。图中枫树所属森林植被类型名称为 。
(5)图中枫树残叶可为土壤提供 ,并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答案】(1)地表径流
(2)中生
(3)喀斯特(或岩溶)
(4)(温带)落叶阔叶林
(5)有机质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喀斯特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水循环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太子河在地表流淌,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2)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其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3)读图可知,本溪水洞发育在石灰岩中,因此水洞地下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 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4)辽宁属温带季风气候,枫树叶片宽阔,秋季变红之后掉落,属温带落叶阔叶林。(5)有机质指的是土壤中生物的排泄物和残体等,图中枫树残叶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点评】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正向利用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或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
(2)负向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使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三、图文分析题
17.(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胡杨生命力顽强,其根系可深入20米以下的地层中吸收水分。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拥有38万亩胡杨林,是全球仅存的三个胡杨林区之一。左图为额济纳旗地理位置图,右图为额济纳旗气候统计图。
(1)胡杨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类型为 。
(2)胡杨的生长季节是4-9月,叶片较厚且细长如柳叶,表面有蜡质层。结合胡杨的生长季节和树叶形态,说明其适应的气候特点。
(3)胡杨入秋后叶色金黄,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赏。一位来自广东省的游客想在自己家乡引种胡杨。他的想法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温带荒漠
(2)主要为了适应当地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少、光照强的气候特点,以减少水分蒸腾和散失。
(3)不赞同。胡杨生长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适合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年降水量少的干旱气候条件。广东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期长,冬季气温较高,年降水量大,气候条件不适合胡杨的生长。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该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结合右图降水信息可知,其降水稀少,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地带性植被类型应为温带荒漠。
(2)结合前面分析,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稀少,4-9月气温高,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所以叶片较厚且细长如柳叶,表面有蜡质层,主要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和散失而形成的环境适应。
(3)该游客想在广东种植胡杨,关键在于思考广东的气候条件是否满足胡杨对气候的要求。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胡杨生长区气候干旱,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年降水量少。而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由于纬度较低,气温也较高,年降水总量大,气候条件不适宜胡杨的生长,所以不赞同。
【点评】胡杨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为适应干旱环境,生长在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却圆润如杨,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湿热的气侯条件和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它要求沙质土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