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学案(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时空坐标 】
【知识梳理 】
一、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1、开始时期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2、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1)概况①国家从立法开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议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2)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3、破坏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治遭到严重破坏。4、新的发展时期——(1978—90年代)(1)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2)1982年,我国通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 》,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5、体系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表现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③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深化“精雕细琢”时期(十八大以后)(1)表现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③做到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2)成就①2018年13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19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和新要求;②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 》。(1)地位: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2)评价①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②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③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④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通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⑤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背景①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②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的精神引领。(2)成就①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②全国劳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 ,党的好干部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 等。(3)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背景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内容80年代: 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90年代:①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到积极作用;②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 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①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 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②2006年10月,中共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 的战略任务。③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④2012年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内容①国家层面: ;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③个人层面: 。(2)评价: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拓展】新时期的法制建设【拓展】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拓展】“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区别【拓展】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1.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2.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3.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4.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拓展】“法制”与“法治”的差异【辨析】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本质上是致的,但属于不同范畴。前者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后者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拓展】依法治国总目标【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①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二者都有相对的独立性。②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
(第二课时)
【重难突破】
重点1 正确认识依法治国方略
1.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3.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必要性
(1)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5.意义
(1)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典例1[浙江台州2022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经过多次修订。1982年的这部宪法
A.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届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C.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D.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初步构想
【答案】A
【详解】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A项正确;1982年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排除B项;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的会议上提出了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任务,排除C项;邓小平在1980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初步构想,排除D项。
重点2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共产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典例2[黑龙江绥化2022期中]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危难之际,各方人士团结互助,同舟共济,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A项正确;材料与以德治国、艰苦奋斗精神及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法无直接关系,排除B、C、D项。
【模拟测试】
1.[山东2022全真模拟]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律性质的法律,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该法律的颁布
A.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 D.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成果
2.[陕西咸阳2022一模]1978年邓小平发表讲话时提出:“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这一讲话
A.结束了“文革”的混乱局面 B.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推进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3.[山东泰安2022期末]如表是“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章节顺序比较简表。两者章节顺序的变化说明我国
章节顺序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
第一—章 总纲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酋都 国旗、国徽、首都
A.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建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充分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
4.[新疆喀什2022期末]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力求表述更加准确 B.更好地体现人民性
C.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5.[黑龙江吉林四地重点校2022联考]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充分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中的经验,也注意吸取国际的经验;既考虑到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到发展的前景。由此可见,1982年宪法
A.高度重视对基本人权的保障 B.兼具民族特性和时代特色
C.强调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具有较强的阶级斗争色彩
6.[湖北2022考前冲刺(四)]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宪法的颁布
A.反映了我国处在历史性转变重要时期
B.新宪法的制订适应了当时国家的需要
C.说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开始实现转移
D.说明“文革”后拔乱反正工作的结束
7.[新疆昌吉2022一模]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并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表明“八二宪法”
A.首次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承认和保护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
C.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D.全面超越了“五四宪法”的水平
8.[山西朔州2022期中]下表是选取的中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这说明中国
年份 文件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17年 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A.注重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B.基层民主发展日益完善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建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
9.[北京东城2022一模]下列选项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史实 结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被传播到欧洲,后来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 物种的全球性流动解决了人类饥饿问题
B 1868年,日本进行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 根除了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主义因素
C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重新建立国际货币制度。同年,世界银行成立,向主要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 有利于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D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该法典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了明确详实的规定 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A.A B.B C.C D.D
10.[浙江名校协作体2023开学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下列人物属于这一群体的是( )
A.孟泰 B.何凤山 C.杨善洲 D.范旭东
11.[安徽合肥2022期中]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12.[天津滨海2022期中]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男女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男女平等.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所以有利于促进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该法律的颁布是在1950年,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以前,排除D项。
2.【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强调在立法问题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因此D选项正确;“文革”结束于1976年,A选项错误;1987年党的十三大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B选项错误;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C选项错误。
3.【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由第三章提升到第二章,体现出国家重视和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D项正确;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AB项说法错误,排除AB项;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
4.【答案】B
【详解】五四宪法的新表述方法便于人民理解,故B项正确;五四宪法中的助词由文言到白话的变化不影响宪法表达的准确性,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更加平实与权威性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从得知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故D项错误。
5.【答案】B
【详解】材料“充分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中的经验,也注意吸取国际的经验”体现的是1982年宪法既立足国情,又吸收了国际先进经验,说明的是该宪法兼具民族特性和时代特色,B项正确;材料与对人权的保障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集中制原则无关,排除C项;具有阶级斗争的色彩不符合1982年宪法的内容,排除D项。
6.【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82年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B项正确;新宪法的颁布适应了当时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C项;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7.【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可知,1982年宪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新规定,适应了时代变化的需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C项正确;1954年宪法就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首次”说法错误,排除A项;1982年仍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排除B项;两部宪法都是各自时代的产物,不能说孰优孰劣,排除D项。
8.【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及相关知识可得,这都是出台相应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基层民主,排除B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说法过于宽泛,材料体现的是环境方面的法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建国初期的忽视环境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9.【答案】D
【详解】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该法典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了明确详实的规定,这些内容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D项正确;物种交流有助于解决饥饿问题,但是不能彻底解决,排除A项;日本的明治维新并未根除封建因素,排除B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时,美元是唯一的国际货币,排除C项。
10.【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可知,时间是1949年—1978年,结合所学可知,孟泰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出现的劳动模范,符合材料时间,A项正确;B项是二战后中国驻维也纳的总领事,排除;C项是中国新时期的道德模范,排除;D项是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家,排除。
11.【答案】D
【详解】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上的技术革新和建设成就主要是一线工人积极参与建设而取得的,而且展览会推动了全国性的生产热潮,说明当时的工业化建设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热情,D项正确;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排除A项;题干所列技术并不一定是学习苏联所得,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
12.【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正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期,材料中“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以及图片中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工作,都是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故D正确;1953年已经开始一五计划,而不是国民经济恢复,排除A项;“全面提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奋斗,而不是节约,排除C项。
附:教师版
(第一课时)
【时空坐标 】
【知识梳理 】
一、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1、开始时期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2、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1)概况①国家从立法开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2)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3、破坏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治遭到严重破坏。4、新的发展时期——(1978—90年代)(1)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2)1982年,我国通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5、体系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表现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③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6、深化“精雕细琢”时期(十八大以后)(1)表现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2)成就①2018年13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19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和新要求;②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1)地位: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2)评价①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②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③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④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通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⑤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背景①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②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的精神引领。(2)成就①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②全国劳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3)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背景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内容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90年代:①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到积极作用;②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①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②2006年10月,中共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③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④2012年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内容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评价: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拓展】新时期的法制建设【拓展】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拓展】“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区别【拓展】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1.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2.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3.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4.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拓展】“法制”与“法治”的差异【辨析】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本质上是致的,但属于不同范畴。前者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后者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拓展】依法治国总目标【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①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二者都有相对的独立性。②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
(第二课时)
【重难突破】
重点1 正确认识依法治国方略
1.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3.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必要性
(1)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5.意义
(1)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典例1[浙江台州2022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经过多次修订。1982年的这部宪法
A.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届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C.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D.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初步构想
【答案】A
【详解】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A项正确;1982年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排除B项;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的会议上提出了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任务,排除C项;邓小平在1980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初步构想,排除D项。
重点2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共产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典例2[黑龙江绥化2022期中]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危难之际,各方人士团结互助,同舟共济,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A项正确;材料与以德治国、艰苦奋斗精神及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法无直接关系,排除B、C、D项。
【模拟测试】
1.[山东2022全真模拟]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律性质的法律,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该法律的颁布
A.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 D.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成果
【答案】C
【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男女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男女平等.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所以有利于促进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该法律的颁布是在1950年,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以前,排除D项。
2.[陕西咸阳2022一模]1978年邓小平发表讲话时提出:“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这一讲话
A.结束了“文革”的混乱局面 B.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推进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强调在立法问题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因此D选项正确;“文革”结束于1976年,A选项错误;1987年党的十三大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B选项错误;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C选项错误。
3.[山东泰安2022期末]如表是“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章节顺序比较简表。两者章节顺序的变化说明我国
章节顺序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
第一—章 总纲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酋都 国旗、国徽、首都
A.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建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充分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由第三章提升到第二章,体现出国家重视和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D项正确;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AB项说法错误,排除AB项;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
4.[新疆喀什2022期末]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力求表述更加准确 B.更好地体现人民性
C.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答案】B
【详解】五四宪法的新表述方法便于人民理解,故B项正确;五四宪法中的助词由文言到白话的变化不影响宪法表达的准确性,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更加平实与权威性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从得知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故D项错误。
5.[黑龙江吉林四地重点校2022联考]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充分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中的经验,也注意吸取国际的经验;既考虑到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到发展的前景。由此可见,1982年宪法
A.高度重视对基本人权的保障 B.兼具民族特性和时代特色
C.强调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具有较强的阶级斗争色彩
【答案】B
【详解】材料“充分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中的经验,也注意吸取国际的经验”体现的是1982年宪法既立足国情,又吸收了国际先进经验,说明的是该宪法兼具民族特性和时代特色,B项正确;材料与对人权的保障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集中制原则无关,排除C项;具有阶级斗争的色彩不符合1982年宪法的内容,排除D项。
6.[湖北2022考前冲刺(四)]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宪法的颁布
A.反映了我国处在历史性转变重要时期
B.新宪法的制订适应了当时国家的需要
C.说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开始实现转移
D.说明“文革”后拔乱反正工作的结束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82年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B项正确;新宪法的颁布适应了当时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C项;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7.[新疆昌吉2022一模]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并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表明“八二宪法”
A.首次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承认和保护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
C.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D.全面超越了“五四宪法”的水平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可知,1982年宪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新规定,适应了时代变化的需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C项正确;1954年宪法就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首次”说法错误,排除A项;1982年仍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排除B项;两部宪法都是各自时代的产物,不能说孰优孰劣,排除D项。
8.[山西朔州2022期中]下表是选取的中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这说明中国
年份 文件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17年 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A.注重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B.基层民主发展日益完善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建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及相关知识可得,这都是出台相应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基层民主,排除B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说法过于宽泛,材料体现的是环境方面的法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建国初期的忽视环境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9.[北京东城2022一模]下列选项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史实 结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被传播到欧洲,后来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 物种的全球性流动解决了人类饥饿问题
B 1868年,日本进行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 根除了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主义因素
C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重新建立国际货币制度。同年,世界银行成立,向主要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 有利于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D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该法典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了明确详实的规定 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该法典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了明确详实的规定,这些内容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D项正确;物种交流有助于解决饥饿问题,但是不能彻底解决,排除A项;日本的明治维新并未根除封建因素,排除B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时,美元是唯一的国际货币,排除C项。
10.[浙江名校协作体2023开学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下列人物属于这一群体的是( )
A.孟泰 B.何凤山 C.杨善洲 D.范旭东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可知,时间是1949年—1978年,结合所学可知,孟泰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出现的劳动模范,符合材料时间,A项正确;B项是二战后中国驻维也纳的总领事,排除;C项是中国新时期的道德模范,排除;D项是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家,排除。
11.[安徽合肥2022期中]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答案】D
【详解】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上的技术革新和建设成就主要是一线工人积极参与建设而取得的,而且展览会推动了全国性的生产热潮,说明当时的工业化建设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热情,D项正确;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排除A项;题干所列技术并不一定是学习苏联所得,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
12.[天津滨海2022期中]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正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期,材料中“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以及图片中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工作,都是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故D正确;1953年已经开始一五计划,而不是国民经济恢复,排除A项;“全面提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奋斗,而不是节约,排除C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