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的延续与政治制度的外在保障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为只有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才能延续下来。
——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政治制度是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以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第1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线索演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梳理先秦至明清重要阶段的时序,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2.让学生分析材料及图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线索演变;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素养。
3.让学生分析材料,认识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能力素养。
3.让学生分析材料及图片,感悟古代中国国家制度构建、发展、演变的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创制——秦朝的政治制度
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 录
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时空观念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革命。 ——梁启超
益让(禅让)帝禹之子启。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刘向《战国策·燕策一》
1.继承: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2.特点:国家成私产
3.认识:血缘政治开端,宗法观念萌芽;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产物,顺应历史趋势和社会进步,但不能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
1.地位: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2.内容:内服:王畿,商王直接统治;
外服:附属国管辖;
3.官制:系统的国家机构及及事务官;
4.王权: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背景目的
内容
特点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等;
【分封形式】授土、民、爵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相对独立自治等。
【分封国家】鲁、齐、燕、卫、宋、晋等。
【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背景】
经济基础:井田制
政治基础:周疆域扩大大而控制力弱,巩固统治需要;
【目的】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周王地位】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
【臣属关系明确】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
【血缘政治】血缘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地域差异】同姓宗族为主体,居于富庶或战略要地。分布地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
权力分配
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权力继承
嫡长子继承制
【概况】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周
【概念】宗法即宗族法规,以父系血统远近为准,区分嫡庶、亲疏、政治权利,等级秩序,维护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
【目的】解决权力、财产继承矛盾,协调家族内部关系。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庶关系】双重性:血缘—兄弟关系,政治—君臣关系
宗法制
分封制以政权为中心,土地为纽带
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血缘为纽带
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积极】1.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区域;
2.推动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为华夏族形成奠定基础;;
3.有利于政治文化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消极】1.血缘关系淡化,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导致分裂割据局面。
【积极】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4.形成“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结构,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
【消极】1.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级观念思想。
2.宗族派别,家族本位,任人唯亲,人情关系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思想违背,影响我国政治建设。
周代封建社会的上层,“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
——许倬云
分封制
宗法制
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权力认同
维护分封宗法制
名称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
不同 松散的国家结构; 中央对地方控制较弱 相比进步的国家结构
对地方控制加强
方国联盟体 家国共同体
相同 都是国家结构; 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都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都是适应社会发展进步需求; 原始民主传统
制约君主权力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王权与神权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2. 集权趋势却尚未高度集中
3.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血缘政治
春秋
社会经济发展;血缘关系淡化
分封制逐渐瓦解
战国 变法革新:郡县制、官僚制产生
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创制——秦朝的政治制度
继承发展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朕、制、命、诏(令)玺(印);
【皇权至上】官员任免,集行、经、军、立、司等于一身
【皇位世袭】家天下,私产;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奠基后世
影响深远
直接任命
各司其职 互不相属 互相牵制
由秦代开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文书制度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体系完整
职责明确
有效履能
相互制约
制度成熟
明代内阁
侍从顾问 协理奏章
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跪奏笔录 秘简速从
与民主政体相对立,一种决策方式;
主要特征: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皇帝。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与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一种管理方式;
1.特点: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中央——皇帝)
2.核心:一切权力集于皇帝
【二者之间的联系】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
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力不集中时。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
皇权VS相权;
【根本目的】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 郡 县、道
汉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州 郡、王国 县、国
隋、唐前期 州(郡) 县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州、府 县
辽 道 府 州 县
宋、金 路 府州军监 县
元 省 路 府 州 县
明 布政使(省) 府、直隶州 州 县
清 省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政府也同样要分成若干层次……一般而言,层级越多,上下阻隔越远,中央政府也就越难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因此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要求有尽量少的层次,但由于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层级也不能随意减少。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探究】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名称 分封制 郡县制
相同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国家结构模式之一; 目的都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结果都对当时维护统治、国家统一发挥积极作用; 不同 划分标准 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关系划分
地方权力 诸侯世袭,并拥有封地,权力较大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任,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权力较小。
与中央关系 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易形成地方割据 地方服从中央;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政治特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初步奠定大一统国家疆域,开创国家治理和结构的基本模式;
2.经济:有利于集人、物、财大规模生产活动,创造物质精神文明;
3.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和民族认同,推动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和历史延续。
1.政治:人治传统,行政专断,派生官僚作风;特权阶层,暴政腐败;
2.经济:明清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思想文化:思想专制,压抑人性、创造力;阻碍民主政治和科技发展;
积极
消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因为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本课小结
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时代营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