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13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13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9 20:0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导入新课
1953年,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策划了一个征稿专题活动:你曾经见过的最平凡、难忘的人是谁?
编辑部陆续收到投稿,其中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尤其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感受他的情怀。
《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标题提问法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牧羊人的姓名?
植树的地点?
种树的时间?

为什么牧羊人去种树?
牧羊人怎样种树?
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
牧羊人种树有怎样的结果?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圈点勾画可用于回答这些问题的语句,并加以整合,概括文章大意。
文章记述了一个名为艾力泽·布菲的牧羊人,从1910年开始,在荒原中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种树,重建美好家园的故事。
对比阅读,体会变化

用横线画出“我”三次踏上高原拜访牧羊人所看到的不同画面,填写书上P74表格,体会高原的变化。
填写表格,体会高原的变化。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 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毫无生趣,村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乍一看好像没什么变化,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看到了溪水。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生机勃勃,成了一片沃土,人们搬了回来,生活幸福舒适。
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自信、平和、踏实、严谨
身体硬朗、不再放羊、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已经87岁
这三次见面最具有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跨度时间长,充分表现老人一如既往。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与二战后,引发读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深化文章意蕴。
“我”与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只重点讲述这三次见面的情况?
四.品味细节,感受形象
跳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参考句式:
“从___看出他是一个___的人。”
(1)“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如此。”“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2)“房顶很严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事认真、热爱生活、不愿马虎度日的人。
(3)“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安静、忠厚、不张扬的人。
牧羊人的形象
(4)“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可以看出他毫无私心、只问付出不图回报的人。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不被外界所影响、坚守信念的人。
牧羊人的形象
五.联系生活,深化思想
1.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关于“牧羊人”的说法:
在基督文化里,耶稣曾说自己是一个好牧人,降临人间,就是要拯救世人。
希腊文化中,牧羊人是神的化身或者神使,守护人类。
西方文化中,牧羊人所行驶的牧领权力,不管是神还是神使,都不是咄咄逼人的征服者,不是令人畏惧的权威人士,而是诚心守护人类的保护神。
六、小结
漫漫人生路,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痛苦只能自己承受;有些孤独只能自己品尝,要想取得成就,只有依靠坚守。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的是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放歌,坚守的是一份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的是一份关怀;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的是一份朴素的心灵,平民的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用坚守铸就的人生必定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