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湘教版地理八上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 单元整体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湘教版地理八上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 单元整体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09 16:1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地理上册大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二节)
一、本章内容分析
本章涉及到课标要求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中国地理的基础是中国的自然地理,了解解我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学习中国自然地理的一个基本目标。只有了解了我国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才能认识我国人文地理的特征,以及区域发展差异。我国国土辽阔,自然环境具有复杂多样的基本特点。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我国自然资源原的丰富多彩。从学习目标来看,对于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既要了解其有利的一面,也要了解其不利的一面,这样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才会客
观和全面,既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 也培养对不利条件的忧患意识。本章的第一节是对自然资源特征的了解,了解到我国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不均少。可再生不合理利用也可转化为不可再生,并通过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资源和现阶段可再生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合理的治理措施。
本章教学设计理念
本章课标要求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本主题后,学生要有资源节约,开发新资源的意识,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章与前一章中国的自然环境都是认识中国区域主要的一环,了解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才能合理进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活动,中国的自然资源对祖国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珍惜、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科技开发新的资源,是祖国强大,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强有力武器。本单元设计的主题活动和课堂互动比赛游戏活动,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调查、反思等,意识到我国资源总量巨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少,不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也会成为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越用越少,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发展科技,寻找新的能源和资源替代。本章活动主题《我身边的自然资源》,通过调查,讨论、反思,利用本章所学知识,学生形成一种资源危机意识,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本章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
1.认识到不同区域资源不同。
2.能举例说明身边几种资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针对某一资源的利用情况,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综合思维能力 :
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区域认知 :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的主要特征。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征。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特征。
地理实践力:
通过调查、反思发现身边的资源来源地、利用情况以及对不合理利用的措施。
四、学生分析
1.需求分析:本章依然是认识中国全貌的一部分,上一章了解了中国的自然环境,本章是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两者是认识区域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图示也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法宝,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
2.学情分析:学生对前面两章的学习认识了中国全貌的一部分,第二章有了中国自然环境的铺垫,结合本章对区域自然资源的了解,对于学生发展家乡经济思想上的认识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有了一定的思维框架,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激情。
五、单元教学目标
(一)内容目标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
(二)学业目标
学习本主题后,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不同媒体及生活体验中获取并运用有关的信息资料,从区域的视角认识自然资源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的观念;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够观察、描述、解释家乡生产生活中与自然资源的联系,表现出主动学习及问题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能够在生活、学习中积极参与相关的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的主要特征。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征。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特征。
5.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七、教学难点
区域自然资源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八、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活动、小组竞赛、学生互评以及小组合作等。
九、本章活动主题:“我身边的自然资源”
课题目标:人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在本课题中,你要调查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自然资源,以及它们的来源、用途和人们对它们的利用情况。
课题活动的设计:本课题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我国自然资源大致了解和其特征后调查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设计一张表格,填写自然资源的名称,出产地在哪里?这些资源有哪些用途?我们用到其哪些方面?目前利用情况如何?有哪些利用不当的地方吗?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查询和调查,在了解身边资源的使用情况时,不断发现问题,形成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自主建构对资源的危机感,学会利用资源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课题准备:请班级找出绘制中国地图较好的同学准备好一张地图,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至少完成四项身边的资源(每多一项+2分)。为了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你需要完成以下活动:调查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自然资源。填写自然资源的名称,出产地在哪里?这些资源有哪些用途?我们用到其哪些方面的功能?目前你的利用情况如何?有哪些利用不当的地方吗?提出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的方案。
资源名称 产地 用途 是否可再生 已用功能 利用方案 存在问题 采取措施
检查进度:在学习本章内容的同时,要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按时完成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在每一学习阶段完成一定的研究进度。
第一节第65页时设计一个表格,记录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各种自然资源(至少四项)。
第二节第72页时记录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各种自然资源的名称和来源。在
记录来源地时,要尽量详细地记录地名,调查身边的资源利用情况,分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第三节第78页时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并根据表格完成任务,分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第四节第81页调查身边的海洋资源有哪些?调查这些自然资源在当地的利用情况,分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汇总全班同学的记录,合并同类项,制成一个大表,根据这个表绘制一幅自然资源来源地分布图。
本章结束时(第81页)在班里展示你们的调查成果,并与同学一起交流当地在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搜集资料的渠道:调查、讨论、查询、自我发现等方式。
呈现结果方式:边调查边填写表格,边思考表格的问题边反思自己的行为。
课题收获: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调查、交流、分析,总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自然资源多种多样,来源也很多,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尽合理,感受到资源危机而逐渐形成珍惜、合理利用、科学利用、不能浪费的资源观念。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调查结果评价细目表如下:
评价结果 评价内容
优秀+5 能按照要求说出四项及以上资源,来源填写详细,对每一项资源调查相对比较清楚,汇报时流畅、清晰,对于资源的治理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良好+4 能按照要求说出四项资源,来源填写详细,对其中两项资源调查相对比较清楚,汇报时流畅、清晰,对于资源的治理措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合格+3 能按照要求说出四项资源,来源填写表格,对其中一项资源调查相对比较清楚,对于资源的治理措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不合格+0 未能按照要求说出四项资源,未填写资源来源,对填写资源调查相不清楚,对于资源的治理措施没有可操作方案。
十、教学流程图
教学思路: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中国的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差异——中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及解决措施——中国的海洋资源种类及保护措施——展示“我身边的自然资源”——激发热爱家乡、祖国的热情
十一、教学过程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1、教学重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措施
3.教学目标:认识到保护、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渗透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讨论、调查报告等
5.教学设计
环节 内容 活动 方法指导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展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图片。(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大舞台”。)导出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板书) 图片有学生说出利用类型 提示:建房子属于建筑用地 1.土地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展示土地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人类离不开土地
转承 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4.2亿,人均土地不足世界平均的1/3。(人多地少) 学生计算 人均土地注意单位到万,以免后面的零太多,反而会容易错。 感悟我国人多地少。
新导课 内容 1.“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过渡:图片展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建筑用地、草原、沙漠、荒漠。(类型齐全) 2.课堂活动: 读教材P.67“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回答:(1)我国有哪几种土地类型呢 (耕地、林地、草地等)哪种土地类型的面积最大 (草地)哪些土地类型的比重相对偏小 (耕地、林地) (2)我国土地类型齐全,这对于农业生产有何好处 (有利于因地制宜,对土地进行多样化的开发利用)(难点) (3)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所占的比重怎样 (较大)为什么 (我国非季风区面积广大,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干旱区面积广;青藏高原为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高而寒冷等)(较难)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评价细则表附教案后) 3.自学P68——P70,归纳概括: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区域特点 (区域差异明显)(板书) 转承:优质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板书) 播放视频“土地生病了”。 小组活动: 1.“土地专家门诊” 假如你是一名“土地医生”,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承担一个“处方”。请针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出切实有效的“处方”。 “耕地”科“诊断”: 1.建设用地挤占 2.水土流失严重 3.风沙危害加剧 4.污染严重“处方”
“草地”科“诊断”: 1.过度放牧 2.开垦 3.水土流失严重 4.土地荒漠化“处方”
“林地”科“诊断”: 1.乱砍滥伐 2.毁林开荒 3.水土流失严重“处方”“建设用地”科“诊断”: 1.盲目发展 2.粗放管理“处方”
(播放视频:18亿亩: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 通过以上的讨论综合得出: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简介“全国土地日”每年6月25日。 播放:“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片。 自学完成课本P66活动第1题(1)(2) 学生小组讨论几个问题。通过读图。 学生自学和讨论 学生自学和讨论,五分钟,每小组抽一位同学回答。 展示“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和美国、印度和中国的地形图,从这3个国家的地形构成差异(山地、高原、平原所占比重)和海陆位置差异(印度和美国东、西两面临海,受海洋影响较大,干旱、半干旱区面积较中国小)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印度、美国的耕地面积比我国多的原因这个学习难点。得出为何中国人均比美国、印度少的原因。 注意读图 涉及好问题,引导学生得出分析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区域差异明显”。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的病症开不同的药。(提示:不同的土地类型,国家制定有不同的法律法规) 通过三国地形类型的比较,加强区域认知 加强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培养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素养提升
课堂回顾 抽查三位同学反馈课堂所学情况,其余同学帮补充。 积极补充 适当提示重要漏掉的知识点 提升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
附:课堂活动: “人多地少”探讨活动评价细目表
优秀+5 良好+3 合格+1
能准确说出我国土地类型,面积最大和最小的类型。思路清晰的说出我国土地类型齐全,对于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性,能准确解析我国难以用土地比重大的原因以及分布地区。声音洪亮,有条理。 能准确说出我国土地类型,面积最大和最小的类型。大概说出我国土地类型齐全,对于农业生产的的好处,能说到我国难以用土地比重大的原因高而寒以及分布地区。声音洪亮,有条理。 能准确说出我国土地类型,面积最大和最小的类型。
6.板书设计
7.作业设计
1.查找近三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理解其含义并向周围的人宣传。(下节课前抽查学生在班级汇报查找和理解情况)
2.完成大主题活动相应内容。
8.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讨论三个问题,很好的提升学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素养。课后作业的设计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试卷第13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