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7分)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四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莱辛不一定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C.诗歌《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绘画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但是也可以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
B.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动为静,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8分)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儿,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与小通讯员再去新媳妇家时,她正面登场,作者通过肖像描写把一人个美丽俊俏、活泼开朗的新媳妇带到了读者面前。
B.通讯员送给“我”两个馒头,“我”发现他肩上的步枪筒里多出一枝野菊花,说明他的细心体贴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
C.作者以女性的情怀去写残酷的战争,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圣洁的情感,以及普通人的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
D.文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所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合花》是一篇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小说。作品以新媳妇的那条百合花被子的重复出现,前后呼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作品极富感染力。
B.《百合花》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它是以情节取用,以刻画人物为主要方式,来表达主题的。
C.“百合花”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象征小通讯员的淳朴、真诚和高尚;还象征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D.《百合花》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
8.伏笔是文章中前文对后文的提示或暗示。关于新媳妇的身份,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6分)
9.结合节选部分内容,分析《百合花》人称视角的表达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人。皋始仕为建陵挽郎,诸帅府更辟,擢监察御史。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至是,云光谋请皋为帅,将劫以臣泚。别将翟晔伺知,以白皋。云光惧不克,率众出奔,至汧阳,遇泚奴使皋所。皋迎劳,先纳奴,伪受泚诏。即让云光曰:“既去而复,何也?”对曰:“向未知公之命,故去;今还,愿与公同生死。”皋曰:“大使固善,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云光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明日,置酒大会,奴、云光与其下至,皋伏甲左右庑,酒行,尽杀之,以其首徇。又驰使吐蕃与连和,陇坻遂安。
贞元初,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初,云南蛮羁附吐蕃,其盗塞必以蛮为乡道。皋计得云南则斩虏右支,乃间使招徕之,稍稍通西南夷。皋上言:“礼让行于殊俗,则怫戾者化,愿皆封以示褒进。”诏可。又明年,云南款边求内属,约东蛮鬼主骠傍、苴梦冲等绝吐蕃盟。
初,东蛮地二千里,胜兵常数万,南倚阁罗凤,西结吐蕃,狙势强弱为患,皋能绥服之,故战有功。西山羌女、诃陵、南水、白狗、逋租、弱水、清远、咄霸八国酋长,皆因皋请入朝。乃遣幕府崔佐时由石门趣云南,而南诏复通。
顺宗立,诏检校太尉。会王叔文等干政,皋遣刘辟来京师谒叔文曰:“公使私于君,请尽领剑南,则惟君之报。不然,惟君之怨。”叔文怒,欲斩辟,辟遁去。皋知叔文多衅,又自以大臣可与国大议,即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上笺太子,暴叔文之奸,且劝进。会大臣继请,太子遂受禅,因投殛奸党。是岁,皋暴卒,年六十一,赠太师,谥曰忠武。
(选自《新唐书·韦张严韩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B. 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C. 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D. 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京兆,唐代指京城附近地区,设京兆尹管理长安、万年等20余县。
B. 节度使,是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所以得名。
C. 吐蕃,是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据有今天在西藏地区的全部,势力曾达西域、河陇地区。
D. 受禅,禅指的是禅让,文中指举行礼佛仪式之后,太子继承皇帝之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韦皋有智慧,用计谋斩杀叛贼。牛云光与朱泚家奴想劝韦皋投降叛军,韦皋假装接受诏书,缴械了牛云光的武装,宴会中埋设伏兵斩杀了他们。
B. 韦皋上疏礼让异族,教化褒进叛逆者。韦皋在计取云南斩断吐蕃右臂后,提出礼让异族,叛逆者也会归化,以封爵来褒奖进用,得到皇上赞同。
C. 韦皋平定征服西南,战功显赫。东蛮依仗吐蕃、阁罗凤及善战精兵,成为边患,韦皋征讨平定,迫使东蛮、西山羌女、诃陵等与吐蕃断盟。
D. 韦皋敢于揭露奸佞。唐顺宗时,王叔文等人干预国家大事,韦皋上疏请求太子监国理政,并揭露王叔文等人的奸佞,使他们得到惩罚。
13.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使固善,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
(2)公使私于君,请尽领剑南,则惟君之报。不然,惟君之怨。
14. 贞元初年,韦皋接替张延赏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为什么暗中招徕云南?请简要说明。(4分)
(二)诗歌阅读(共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这几个句子的正确语序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B.“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几句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等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激流勇进的知识青年的形象,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一问道出了对革命前途的担忧,面对生机蓬勃的景象,诗人不禁发问: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16.“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中的“染”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借留别用“ ,
” ,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
(2)曹操的《短歌行》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 , ”,这两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诗中引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3)杜甫的《登高》中用神来之笔描写秋色的凄冷和长江的气势宏大,显示了诗人出神入化之笔力的两句是:“ , 。”
(4)《归园田居》(其一)描写炊烟渐起、山村景色朦胧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发展。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 而是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西方人关于召集会议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近年来在很多网络社区里成热议的话题。更有趣的是,人们发现,依它行事其实并不容易。中国人的集体生活,已经走到今天的“多声部合唱”阶段,其声势之大、力量之巨,远非昔比。这对合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既要留神稀里糊涂被别的声部带走,又不能故意越位破坏整体效果。精调音准、跟上节拍,才有最美和声。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多声部合唱”的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阅读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B.屠呦呦因发现抗疟新疗法,于2018年和2019年先后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称号和 “共和国勋章”。
C.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D.“木叶”所以是属于风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
B.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而是更需要营造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
C.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而是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
D.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营造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
(二)语言文字运用II(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话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3分)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让人仰望的高山,那么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 ①___,那么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李白的诗激情澎湃,豪放飘逸,更关注理想和未来,更具创新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曲折迂回, ②___,更具继承性。 ③__,张扬个性,抒发自我,有一种勃发之气。杜甫代表着暮年,老成持重,千锤百炼,有一种人工的锻造之美。
①
②
③
21.九江琵琶亭的楹联中,上联化用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的句意,下联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枫叶荻花秋瑟瑟”“绕船月明江水寒”的句意,请据此补出下面对联中下联的相关内容。(4分)
上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
下联: ,魂销 时
22.下面一则广告存在三处语言表达不得体的问题,请指出并改正。(6分)
各位莘莘学子:为庆贺本店迁至新址,从即日起至本月20日,凡在本店购书满一百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礼品。本店员工虚左以待,恭候您的光临。
① 改为 ;② 改为 ;
③ 改为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期,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相类似的,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
材料二:为群众喜欢的《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梦华录》《大鱼海棠》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悬崖之上》等则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人世间》《山海情》则从普通百姓的视角,诠释了中国大众的自然美、人情美与人性美;而《遇见工匠》《伟大诗人杜甫》等一批国际传播纪实作品,表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塑造了美丽而又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有效彰显了文化自信的源泉,实现了中国之美在国内国际的有效传播。
宁波市四明中学团委将组织以“真正的中国之美该如何定义?”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10月考试卷 答案
1.C “诗歌《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中“诗歌《拉奥孔》”说法错误。应该是“雕塑《拉奥孔》”。
2.A. B“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误,根据原文“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可见,只是用语言来描述一件事情更容易,并不是说绘画来描述事情比不上诗歌生动明白。
C.“化动为静”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这三句诗都是描写静物,应该是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应该是“化静为动”。
D.“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错误,根据材料一“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可见,绘画也可以叙述动作,抓住一个关键画面表现动作全过程;诗歌也可以描绘静物,只是要化静为动,如王维的诗歌,大多是以动衬静,故而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非没有道理。
3.D.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意思是:诗歌要空灵,才是好诗,可以入画的诗还是眼中有“金屑”,即诗歌如果能入画,那就还有障眼之物,不算空灵的好诗。本句主要强调的是诗歌要有空灵的意境,而画则要有形,二者虽不同质,但莱辛的观点是“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是从空间与时间来划分的,此选项不能支持莱辛的观点。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意思是: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种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这是诗画同质。所以无法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此句话认为诗画能圆满结合,显然是认为诗画同质。所以无法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前一句写图画摄取的连贯动作的某一画面,而后句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后续过程,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的观点。
4.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5.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6.D
7.B
8. (1)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
(2)“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3)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9. 以第一人称为视角,即以“我”视角来展开叙述,叙述范围是“我”的所见所闻。能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大使确实很对,如果没有其他的企图,请您解除武装使众人安心,然后可以进城。
(2)韦公派我私下与你交好,请求兼统整个剑南,这样肯定会报答你。不这样的话,肯定会怨恨你。
14. 云南蛮依附吐蕃,吐蕃袭扰边塞必然用云南开道。得到云南就是削弱对方力量,增强己方力量,即弱彼强己。
【10题详解】“狩”是巡视的意思,“奉天”作其宾语,主语为“德宗”,意思是“德宗巡视奉天”,结构完整,意思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留五百兵戍陇上”中的“陇上”作“戍”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句意:德宗出巡奉天,李楚琳杀害张镒,胁迫部下叛归朱泚。当初,朱泚率范阳军队镇守凤翔,归还节钺离职以后,留下五百名士兵驻守陇上,命部将牛云光统领。
故选B。
【11题详解】D.“文中指举行礼佛仪式之后”错,“受禅”与“礼佛”无关。亦作“受嬗”。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12题详解】C.“迫使东蛮、西山羌女、诃陵等与吐蕃断盟”错,由原文“皋能绥服之,故战有功。西山羌女、诃陵、南水、白狗、逋租、弱水、清远、咄霸八国酋长,皆因皋请入朝”可知,应是东蛮等解除与吐蕃的盟约,而西山羌女、诃陵等都通过韦皋请求入朝。
【13题详解】(1)“苟”,如果;“图”,企图,谋划;“安”,使动,使……安心。
(2)“领”,统领;“报”,报答;“怨”,怨恨。
【14题详解】本题仔细阅读文本,可以确定答题范围在第二段,仔细阅读第二段,可以从中筛选出“初,云南蛮羁附吐蕃,其盗塞必以蛮为乡道。皋计得云南则斩虏右支,乃间使招徕之,稍稍通西南夷”等信息,起初,云南蛮依附吐蕃,吐蕃入侵边塞必然用云南蛮开道。韦皋料定得到云南就会斩断吐蕃的右臂,就派密使招徕他们,逐渐与西南夷通好。
主要从云南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力量方面分析概括。理解这些信息内容大意,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回答问题即可。
15.D “对革命前途的担忧”错。
16.①“染”字形象地写出了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丽美景。②“争”字让碧绿无尘的江面充满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17.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4)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18. C 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D.表示特殊含义。
19. D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不仅……而是更”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为“不仅……更(而且)”表递进关系。二是搭配不当。“建立……气氛”动宾搭配不当,应为“营造……气氛”。
20. ①如果说李白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诗仙” ②更关注现实和民生 ③李白代表着青春
21. 获花(枫叶、秋获)瑟瑟 明月绕船
22.(1)“莘莘学子”改为“同学”或“顾客”;(2)“惠赠”改为“赠送”; (3)“虚左以待”改为“热情接待”。
参考译文:
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人。韦皋开始出仕任建陵挽郎,各节度使相继征用,升任为监察御史。德宗出巡奉天,李楚琳杀害张镒,胁迫部下叛归朱泚。当初,朱泚率范阳军队镇守凤翔,归还节钺离职以后,留下五百名士兵驻守陇上,命部将牛云光统领。到这时,牛云光图谋请韦皋任节帅,想劫持他臣属于朱泚。偏将翟晔伺探到消息,就报告了韦皋。牛云光又担心不能成功,率军出逃,逃到汧阳,遇见朱泚的家奴正要出使到韦皋那里。韦皋迎接慰劳,先接待朱泚的家奴,假装接受了朱泚的诏书。接着责备牛云光说:“既已离开而又返回,是什么原因?”牛云光回答说:“从前不知公有新的任命,因此离去;如今返回,情愿与公同生共死。”韦皋说:“大使确实很对,如果没有其它的企图,请您解除武装使众人安心,然后可以进城。”牛云光于是命令士兵放下兵器脱去盔甲,韦皋收受后接纳了他的士兵。第二天,大办酒席,朱泚家奴、牛云光与他的部下到来,韦皋在左右廊庑中埋伏下士兵,酒宴中,全部杀掉了他们,用他们的首级示众。又派使者前去吐蕃与其联合,陇坻于是安定。
贞元初年,韦皋接替张延赏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起初,云南蛮依附吐蕃,吐蕃入侵边塞必然用云南蛮开道。韦皋料定得到云南就会斩断吐蕃的右臂,就派密使招徕他们,逐渐与西南夷通好。韦皋上奏说:“礼让在异族中施行,那么叛逆者也会归化,希望给他们都封爵以示褒奖。”皇帝下诏书同意。又过了一年,云南蛮到边境请求归附内地,与东蛮鬼主骠傍、苴梦冲等解除与吐蕃的盟约。
起初,东蛮有土地二千里,善战士兵常达数万人,南倚阁罗凤,西连吐蕃,暗中窥视势力消长而时常构成边患,韦皋能安抚他们,因此出战有功。西山羌女、诃陵、南水、白狗、逋租、弱水、清远、咄霸八国酋长,都通过韦皋请求入朝。韦皋就派幕府崔佐时从石门前往云南,与南诏再次通好。
顺宗即位,下诏任命韦皋为检校太尉。适值王叔文等人干扰朝政,韦皋派刘辟到京师拜见王叔文说:“公派我私下与你交好,请求兼统整个剑南,这样肯定会报答你。不这样的话,肯定会怨恨你。”王叔文愤怒,打算杀掉刘辟,刘辟逃跑了。韦皋知道王叔文树敌很多,又认为自己是大臣可以参议国家大政,就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给皇太子递上笺书,揭露王叔文的奸恶,并劝太子即位。正赶上朝中大臣也相继请求皇太子监国,太子于是接受禅代,就流放处置了奸党。这年,韦皋突然去世,终年六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