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教案】21.三黑和土地 第二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教案】21.三黑和土地 第二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3 16: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黑和土地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三黑和土地 课时 40分钟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了解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感受土地与生命的密切联系。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熟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语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思维能力:掌握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审美创造: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内容 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了解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感受土地与生命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学具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1、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三黑和土地》写出了三黑翻地、耙地,累了在地头歇息这些农村的劳动生活场景。(√)(2)这首诗是诗人苏金伞写的,讲了土地改革运动后,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大众那种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3)这首诗有着强烈的画面感,三黑赶着毛驴送公粮和在地头歇息是写实的画面,三黑耙地和看闺女是想象的画面。(×)2、词语辨析“温暖”和“暖和”“温暖”和“暖和”都可以形容天气、环境暖和。区别在于:“温暖”可以用来形容使人的心里感到温暖和关爱;“暖和”通常只指气候或者环境很暖和。 例句:通过这次在暖和的室外进行的班级活动,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二、整体把握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是诗人苏金伞于1948年9月创作的诗歌。这首诗讲土地改革运动后,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大众那种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诗人把这一主题思想通过三黑在翻耙土地时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来。诗歌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有了无边的幸福感,土地就是农民的命,甚至比命还重要。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状态。 三、品读释疑(一)研读课文(第1-3节)1、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自由练读。 2、课文第1-3节,写了“农民一有了土地"之后那种极度喜悦的心情。 (二)研读课文(第4-15节)1、结合诗歌内容,说 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三黑他视土地如生命般重要,勤勤恳恳地耕耘着,“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癌都给细细打碎”,表现了他渴望在土地身上获得丰收,望生活变得美好的愿望。 2、你是如何理解“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的 三黑拥有了土地后,深爱土地,精心翻地、把地,使土地 松散、平坦,非常适合种麦籽儿,是麦籽儿最舒服的“床”。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三黑的形象 三黑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代表,他勤劳、朴实、善良,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热爱之情。三黑经历过旧社会地主的剥削与压迫,重新获得土地后,在生产上有了很高的积极性,对美好生活有无限的憧憬。 四、课文主旨课文通过描述三黑如何对待土地,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在重新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阅读感悟:土地是我们的母亲,她孕育了生命,滋养着万物。花朵离开了泥土就永远地失去了吐露芬芳的机会,绿树离开了泥土就再也没有挺拔的身躯,人美离开了泥土就彻底断了根。这就是大地朴实的爱。 五、知识拓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词作者是陈晓光,曲作者是施光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陈晓光在农村生活,亲身感受到了农村的巨变和农民发自心底的喜悦,内心非常激动。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歌词。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短短几年,我国农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呈现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希望的田野上》正是歌颂这一喜人的新景象。这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曲。歌词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幢憬未来这三个方面来写,充分抒发了劳动人民幸福、自豪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感情,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六、课后作业及课堂演练
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