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9 22:3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你了解庄子吗?
庄周梦蝶
曾有一次,庄子
睡觉时做了个梦。
庄子曾经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十分惬意地飞翔。醒来之后,他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甚至不知道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还是自己梦中变成了蝴蝶。
无用之才也有大用之处
有一次,庄子跟弟子游玩,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没人伐。庄子问伐木的人:怎么没人砍这棵树,伐木者跟庄子说:“这棵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没什么价值。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做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做门窗,则脂液不干;庄子听后,笑了笑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只是价值不一样而已。
庄子
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由于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作者简介
批判现实社会,向往自由
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子》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
作品简介
《庄子》的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1、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由。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无已,只有做到无已,才是天地间的至人、神人、圣人。无忧无虑、无为无能,无祸无患。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2、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善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人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迹,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用权谋。“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驼背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
 
3、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又说,“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机谋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名言。

背景探寻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感到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以保全自身,并对死生、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这种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庄子对当时的现实也作了较为深刻的批判。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养身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避开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文题解读
庖丁,名为“丁”的厨师。
庖:厨师
解牛,即宰牛。解,指剖开、分割肢体。
古汉语中的一种人物称谓法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以“职业+名”的方式。
踦yǐ(支撑,接触) 騞huō(象声词)
砉xū(象声词) 謋huò(象声词)
卻xì(同“隙”,空隙) 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窾kuǎn(空)
怵chù(害怕,恐惧) 间jiàn(间隙)
向 xiǎng 通“响” 盖 hé 通“盍”   
难字字音
1.总结全文讲了什么故事?
2.概括每部分的段落大意。
本文讲述了梁惠王从庖丁宰牛的场面、经历、方法中悟出了养生之道。
第一部分(1):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其技艺高超。
第二部分(2—3):写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4):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整体感知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
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庖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
2.为:介词,替、给
3.所触: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可译为:……的地方
4.履:名作动,踩
5.踦:支撑,接触
6.砉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7.向:通“响”
8.奏:进
9.中:符合
10.合:合乎
11.会:节奏
丁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手接触到的地方,肩膀倚靠到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到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发出豁豁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
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文中怎样描写解牛场面的?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视觉、动作:解 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 (舞蹈美)
听觉、响声:砉、騞(拟声);《桑林》《经首》(比喻)(音乐美)
没有写解牛时牛的挣扎、流血、惨叫的情景,而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解牛时动作的舞蹈美、音乐美,简直是一场美妙的视觉盛宴和听觉盛宴,正面表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怎么。

翻译

翻译: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
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1.释:放下
2.进:超过。
3.始:起初
4.无非:没有不是
5.未尝:不曾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东西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全牛的;三年以后,不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1.遇:接触。
2.官知:这 指视觉。
3.神欲:指精神活动。
4.天理:指 的 理上的天然结构。
5.乎:于
6.批:击
7.郤:同“隙”空隙
8.导:引导,引刀进入
9.窾:空隙。
10.因:顺着
11.固然:本来的结构
12.未尝:未曾尝试
13.軱:大骨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岁:名作状,每年。
2.更:更换。
3.族庖:一般的厨师。族,众。
4.月:名作状,每月。
5.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
6.今:如今。
7.新:副词,刚。
8.于:从。
9.硎:磨刀石。
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翻译
1.彼:那。
2.间:空隙。
3.无厚:没有厚度,这里形容刀口薄。
4.以:用。
5.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6.游刃:刀刃的运转。
7.是以:因此。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但是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间隙对于刀刃的运转必然是宽绰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翻译
1.虽然:虽然这样。
2.至于:碰到。
3.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4.难为:很难下刀。
5.怵然:戒惧的样子。
6.为:产生。
7.视:形容词作名词,眼睛。
8.为:为(之),因为筋骨交错的地方。
9.行:行动。
10.微:轻。
11.委:散落,卸落。
12.为之:为此。
13.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14.善:擦拭。
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一探:庖丁解牛之“道”
根据庖丁的自述,其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用一句话回答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自然的规律,解牛的规律

深研细究
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游刃必有余地矣
三个阶段
庖丁解牛从“技”到“道”经历了怎样
的阶段?
无非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运用规律)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始解牛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所解数千牛矣)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不骄傲大意。(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之道
翻译

懂得
翻译: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二探:养生之“ 道 ”
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你从庖丁解牛之“道”悟出了怎样的养生之“道”?
何为养生?庄子笔下的”养生”是现在所谓的“养生”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危险了,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顺着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凭借(它)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侍奉双亲,就可以终享天年。
二探:养生之“ 道 ”
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你从庖丁解牛之“道”悟出了怎样的养生之“道”?
何为养生?庄子笔下的”养生”是现在所谓的“养生”吗?
养生: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保全自我,终享天年
文惠君说听了庖丁 的“解牛之道”得到了和“养生之道”,两者有什么联系?完成下表。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解牛
“养生之道”: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解牛
“养生之道”: 十九年若新
批大郤:避开硬骨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筋骨交错
导大窾:顺着空隙
保全、长生
关系错综复杂
顺应规律
避开尖锐矛盾
选更好走的路

社会
处世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总结: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故事含义
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并谨慎小心,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庄子企图回避矛盾的思想,的确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但这种哲学曾给后世处在危乱时代的或悲观失意的人们以精神安慰,无疑是一种心理疗法。
它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盎然生意的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
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经历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思维拓展2: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精彩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