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好的故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6《好的故事》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9 18:1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搁、综、澄”等13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3.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以第八单元的课文《少年闰土》,引出作者鲁迅,提问鲁迅相关知识,温习作家简介,继续走近鲁迅,学习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好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带领学生再次巩固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加深记忆。并基于作者简要了解该篇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三、初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请学生回顾预习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初读课文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基于学生对课文生涩难懂的第一感觉,引发学生探索该篇文章的兴趣,结合课后习题一,带领学生排除该课字词障碍。
四、初步理解课文,分出层次结构
1.学生在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答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指作者的梦境)作者对梦境的感受是什么?(美丽、优雅、有趣)拿掉中间的梦境这部分内容,请学生跳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回答开头和结尾有一个共同的背景是什么?(昏沉的夜)用以上三个问题让学生学会跳读,并划分出课文结构层次。
2.板书设计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在一个昏沉的夜,进入梦境,看到一个好的故事,最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
五、课后思考,加深理解
通过下列两个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细读感悟课文做好准备。
1.你怎么理解“昏沉的夜”?作者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2.开头和结尾都是昏沉的夜,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思考这篇散文哪些是作者的梦境?哪些自然段描写的是现实?主要写了几层意思?2.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二、细读感悟
(一)再读课文第一、三部分,思考:昏暗的灯,昏沉的夜象征什么?
(二)自由读第二部分:
1.理解、品味、欣赏:故好的事是什么样子的?
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美丽、优雅、有趣”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课后第二题)
3.总结: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美丽、优雅、有趣的的融合体,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三)朗读11—12自然段:
1.思考: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2.在第10段,作者写“捏住”《初学记》,第2段用的是“捏着”,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下意识动作,表明了作者什么心理?
三、合作探究
1.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这个梦有什么含义
2.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得纷繁复杂,几乎没有规律可言?
3. 这些景物都来自江南水乡,为什么鲁迅会梦到这些景物?
4.“我”的梦境中为什么都是水中的倒影?
四、主题概括,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