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9 22:36:27

文档简介

协作校高一月考
同,就能从历史事件中明白历史道理:青年人坚定历史自信,就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感受人格的魅
力、精神的力量,就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语文试卷
因此,要高度重视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引导广大青年培养只争朝夕的
开拓创新精神、奉献担当的家国情怀和接续奋斗的历史自信。
考生注意:
(摘编自龙柏林《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材料二: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社会思潮对青年产生的分化效应,若不能及时发现与应对,则有可能导致青年群体心理极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化、思想分化、行为异化,在青年群体中产生离心力,对社会发展产生破坏力。有效应对并消除
这些负面效应,需要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强化青年的社会参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和政治认同,使青年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在心理疏导中凝聚青年。要消解错误社会思潮对青年心理的分化,抵制错误思潮对青年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心理侵蚀,就需做好青年的心理疏导工作。一要健全面向青年的心理疏导机制,及时疏导青年
的逆反心理,增强青年群体的向心力。二要培育青年良好的社会心态,警惕社会思潮对青年的

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展现了主动的奋斗精神、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充
分的历史自信,但也必须看到,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青年群体的
心理攻势,引导青年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挑战。
在思想引导中凝聚青年。破除社会思潮对青年的思想分化,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

首先,西方物质主义作为一种以拥有财物多少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观,通过市场经济以及
础上,引导青年科学鉴别和理性对待社会思潮,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网络媒介等戟体,影响着青年的精神世界,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一方面,物
力,让青年守住信仰、信念和信心,不断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一要引导青年科学鉴别社会思
质主义利用市场的逐利性诱发拜金主义现象。青年群体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容易把经济领
潮。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样态与方式发生着复杂的变化,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和主流价值体系
域的物质利益最大化准则泛化到其他生活领浅,突破市场与社会的边界,甚至变成唯利是国的
引领青年,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和价值标准,提高青年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力。当
拜金主义。这不仅消磨了青年人的艰苦奋斗的意志,也腐蚀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物
前,尤其要引导青年理性甄别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使他们认清这些思潮的错误本质
质主义通过物质的占有欲催生享乐主义行为。特别是在各种资本平台和算法推送的影响下加
和政治意图。二要在引领中强化青年的理想信念。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从根本上抵御错误
上直播带货和流量明星的示范效应,一些青年人沉迷于超前消费、炫耀攀比而不能自拔。
思潮对青年群体的分化与瓦解,不断巩固和加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

新时代还要提防青年群体出现极端个人主义的认知错误和行为偏差。一方面,要防止极端
国家的利益关系时,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作为指导,就会产生各种思想与行为
个人主义导致青年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淡化。青年一代一定要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把人
偏差。

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磅礴伟业之中,做到既为青春添彩也为国家增光。另一方面,要
在政治引领中凝聚青年。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一旦为青年群体所掌握,就会变成推动社会
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导致青年家庭社会责任缺失。青年一代很多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曼到
发展的巨大力量。反之,错误的社会思潮一旦影响青年的思想与行为,就会产生社会离散力与
父母长辈的宠爱,部分青年易养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和生活方式,缺乏感恩的心理和对
破坏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引领,不断强化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凝聚,并
家庭的责任。面对社会,一些青年可能会缺乏初生牛接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逆
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力量。一要在政治引领中增强青年的政治认同。当前,某些社
到困难、挫折不敢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丢掉了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无数的事实表明,
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伪装性、隐匿性、迷惑性,但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如历史虚
青年一代在青年时期要涵养家国情怀,让青春在家国担当与责任奉献中熠熠生辉。
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潮。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青年形成正
历史虚无主义也对青年人的历史认知造成了不良影响。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改写青年的
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政党观。二要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整合青年力量。我们在增强青
历史认知,消解历史自信的理性认识基础。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前提,用实事求是、金面
年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做好对青年的政治吸纳与政治引导工作,通过青年群体有序的政治参与、
发展、辩证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历史自信的认知基础。另
积极的社会行动整合青年的政治力量,发挥青年的政治作用。
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改变青年的历史认同,侵蚀历史自信的价值情感基础。学习历史,不仅要求
在使命担当中凝聚青年。应对社会思潮对青年社会行为的分化,关键在于激发青年的使命
真,培养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也要让历史启示现在和未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
担当意识,在青年群体中凝聚起积极有为、勇于担当、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共识。
德、学史力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认同是增强历史自信的价值情感基础。青年人坚定历史认
(摘编自杨威《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中凝聚青年》)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3-66A
【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
·23-66A·协作校高一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混淆程度,原文是“容易把经济领域的物质利益最大化准则泛化到其他生活领域,突破市场与社会的边界,
甚至变成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
2.C(关系混乱,“及时疏导青年的逆反心理,增强青年群体的向心力”不是“健全面向青年的心理疏导机制”的前
提条件)
3.C(C项会导致一些青年形成错误的历史观,不能实现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
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主要有西方物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
无主义。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在社会思潮的分化中应加强对青年的引领,主要阐述在心理疏导、思想引导,政
治引领,使命担当中凝聚青年。(每点2分)
5.①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的引导,引导青年培养只争朝夕的开拓创新精神、奉献担当的家国情怀和
接续奋斗的历史自信。②加强对青年的心理、思想政治引领,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强化青年的社会参与
和政治认同,使青年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每点3分)
6.C(国枢是摔在路旁,头部碰伤,支持不住昏晕过去的。坚生是被卫兵砍倒的)
7.D(D项对语句的理解有误,过于拔高了主题。“母亲夜里惨凄的哭声破了夜的沉寂”只是客观叙述,无此深层
暗示含意)
8.①去请愿时毫无畏怯,希望能够获得胜利。②在请愿时面对恶劣的环境绝不退后一步,态度坚决诚挚。③面
对卫兵和警察的凶狠,感到恐怖、害怕。④对公府不开门的行为感到发闷、愁苦。⑤望见吴老师时,感到高
兴。⑥受重伤后感到痛苦、难过,对这一惨剧感到害怕。(每点1分,答出四点满分)
9.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他们的形象。如神态描写,“并无些许畏怯”“活泼泼”等;外貌描写,“黑漆似的眼睛”,
面色由“红润”转为“苍白而黯淡”等:还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个请愿的小
学生的形象。②用环境描写来供托人物形象。“助威的淫雨”“雨,仍是沛然未息”等恶劣环境的描写,更能反
衬出两个小学生请愿意志的坚定。③对比的手法。通过凶狠的卫兵、警察对群众的镇压和两个小学生的请
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两个小学生行为的高尚。(每点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原文标点: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
四邻。)
11.B(A项,第一个解释为“夸耀”,第二个解释为“讨伐,攻打”。B项,“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C项,第一
个解释为“诛杀”,第二个解释为“谴责”。D项,第一个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灭亡”,第二个解释为
“没有”)
12.A(“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早起晚睡”的是忠臣)
13.(1)推举贤土从不獬怠,经常称引古代圣君贤王的行为事迹,来激励君王的意志。(得分点:“进”“数”“厉”各
1分,句意1分)
(2)他想要进用的人,就宣扬那人的好处而隐瞒其恶行,他想要排挤的人,就宣扬那人的过错而掩盖其美德。
(得分点:“进”“明”“退”各1分,句意1分)
14.圣臣能在事物萌芽未发,迹象征兆还未显现时,清楚地看见存亡的机运,掌握得失的关键,在事态恶化之前
预先制止,使君王能够比较超脱地高居于显贵尊荣的位置。(得分点:看见存亡的机运、在事态恶化之前预
先制止、使君王处于高位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作为人臣的正路,应顺从君王的使命并及时回报,不能专断,行事有原则而不随便附和,在职位上不妄自尊
大,一定要对国家有好处,一定要对君王有补益,这样不仅自身尊贵而且子孙也能保住。因此,作为人臣的操行
有“六正“六那”。所谓“六正”:一是事物萌芽未发,迹象征兆还未显现,只有他能清楚地看见存亡的机运,掌握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3-66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