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美 术
湘美版(选修绘画)高一美术
形的空间及质感
体积的形成
体积的表现
材料及质感
有位画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画了一个灯的开关, 几可乱真。他把这件作品贴在墙上装开关的位置,等待他的朋友成为这个游戏的参与者。没想到上当者还真多。观察不单是对物象外形的关注,还包含对其形体起伏、结构转折、空间感以及肌理、质感等因素的视觉感知。
开关的小故事
《丰碑》冷军
紧紧拧着的螺帽,冷硬的材料质感,锈垢蒙身的钢铁架构及其所占有的真实空间一画家细致深入的刻画, 使冷冰冰的机器“活起来”,跃然眼前。
《丰碑》 创作于1994年,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的时期,画家选择工业化时代的个“典型" ——废弃发动机——作为表现对象,直指时代的本质,具有深刻的历史象征意义。
《素描-关于蒙娜丽莎微笑的设计》冷军
《柿子》冷军
《春风已经苏醒》何多苓
绘画虽然是在平面中展开的,却创造了立体空间效果。艺术家利用各种造型因素营造出来的幻象,巧妙地欺骗了人们的眼睛。人们在欣赏绘画时,正是在这种错觉中获得了丰富的感受。
体积的形成
画面中形象的体积感的形成,是画家调动了许多造型因素的结果。客观世界中,物体是以一定体积来占有空间的。这种空间的占有,就使得几个物体在一起时,某些物体会遮挡住另外的物体,而正是这种遮挡,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物体的存在和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
《斜阳之一》朱伟
图(1)中,前面的花瓣遮挡了后面的花瓣;
图(2)中,上面一张纸遮挡了下面一张纸;
图(3)中, 一个球挡住了另一个球。
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体积和空间的存在。
面对画面上一栋栋彼此紧挨、前后遮挡的建筑,你是否体验到了空间感
风景(水彩) 1952 W.A. 萨顿(新西兰)
体积的表现
要在平面中表现立体形象,可用线条表现其形体结构的转折变化,也可运用深浅色调模仿光影效果来表现体积。
画家常运用透视关系来强化形象的体积感。透视是绘画中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它为作品提供了真实感、进深感和立体感。同样尺寸的物体,越靠近看时越大,越从远处看时越小。在风景画中,这可以概括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 “近宽远窄” 等规律。
用线条变化来表现物体的体积
形体结构的转折有时是方的,有时是圆的。
运用线条的深浅色调表现体积
用明暗深浅来表现物体的体积(空间)
用光影效果来表现物体的体积(空间)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它只有一个消失点,所有向远处延伸的水平线都聚集于此点。
地平线
消失点
成角透视又称为两点透视,因为它包括两个消失点。从一定角度观察场景中的对象时会用到它。
右消失点
左消失点
视平线
西方传统绘画遵循的是焦点透视原理,中国传统绘画一般应用散点透视,而现代绘画则常常打破常规透视的框框,去寻找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
焦点透视
散点透视
借助对光影的科学分析及运用,画家可以在平面中塑造出体积感。
不同角度的光,使物体有不同的明暗变化。一般正对光源的面最亮,侧对光源的面稍暗,背对光源的面更暗。面分得越细,刻画越细微。
招贴画 伊斯特万
茂比乌斯带就是把一张纸条横向旋转180度后,然后把纸带头对头地粘起来,请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纸就只有一个面了,而原本相互平行的直线也就可以变得相交。
莫比乌斯带
艺术家从不同角度营造非同寻常的空间。人们在习惯了常规的空间形象后,希望看到另类的,就好像吃菜一样,有时需要变换点口味。构建新的空间形象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去思考,哪怕是有悖常理。
材料及质感
自然万物因材质不同,表面会呈现出软与硬、粗与细、滑与涩、冷与热、干与湿、透明与不透明等不同的质地感觉,我们称之为质感。个别特殊的质感需借助触觉来感知,绝大部分质感用眼睛观察就能感知。
表现柔软圆润的物质需要用细腻光洁的线条。
表现干燥粗糙的物质需要用坚挺粗犷的线条。
直接用笔触模仿自然的纹理,可以获得较真实的质感。
《托马斯肖像》毛焰
《雕琢浪漫》刘少磊
《照片复印肌理》邹霞
《石膏像》李洪波
作业布置
画一张静物写生,要求体现一定的体积感和空间关系,材料、风格、表现技法不限。
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结合本课知识,创作一幅风格独特、制作形式新颖并能表达某种空间意味的作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形的空间及质感教学设计
课题 形的空间及质感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教材分析 书名: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绘画(选择性必修)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空间的概念,以及在绘画中表现空间的方法。学生具备观察,分析作品的能力,学习美术作品中的表达空间的方式,创作具有空间感的作品。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合作精神。
重点 掌握绘画表现空间的透视、遮挡、明暗等知识,了 解艺术家打破常规思维方式,运用各种方法构建新的视觉形象的理念。
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借鉴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和理念,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情感,创作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讲授新课 形的空间及质感一、体积的形成1.画面中形象的体积感的形成,是画家调动了许多造型因素的结果。客观世界中,物体是以一定体积来占有空间的。这种空间的占有,就使得几个物体在一起时, 某些物体会遮挡住另外的物体,而正是这种遮挡,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物体的存在和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二、体积的表现1.要在平面中表现立体形象,可用线条表现其形体结构的转折变化,也可运用深浅色调模仿光影效果来表现体积。画家常运用透视关系来强化形象的体积感。透视是绘画中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它为作品提供了真实感、进深感和立体感。同样尺寸的物体,越靠近看时越大,越从远处看时越小。在风景画中,这可以概括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 “近宽远窄” 等规律。2.艺术家从不同角度营造非同寻常的空间。人们在习惯了常规的空间形象后,希望看到另类的,就好像吃菜一样,有时需要变换点口味。构建新的空间形象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去思考,哪怕是有悖常理。三、材料及质感1.自然万物因材质不同,表面会呈现出软与硬、粗与细、滑与涩、冷与热、干与湿、透明与不透明等不同的质地感觉,我们称之为质感。个别特殊的质感需借助触觉来感知,绝大部分质感用眼睛观察就能感知。
课堂练习 1.画一张静物写生,要求体现一定的体积感和空间关系,材料、风格、表现技法不限。2.结合本课知识,创作一幅风格独特、制作形式新颖并能表达某种空间意味的作品。3.提前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课堂小结 为了能让学生创作出具有空间感、体积感和质感的作品,首先可以让学生回顾教材中对常规空间的阐述,以及空间的各种表现方法。接下来,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及教师精辟的讲解和实物触摸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中质感的形成原因,通过教师引导和示范,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多种不同表现空间的绘画方法。最后,通过研究性学习,重点理解绘画中不同的质感所表达的不同含义,拓展绘画表现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笔触的尝试练习和不同材质的综合运用中获得绘画的乐趣,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习反思与展示评价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绘画创作的热情及审美能力。
板书 形的空间及质感一、体积的形成二、体积的表现三、材料及质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