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
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重点:新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及作用
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左图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分别反映了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历程如何?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法治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法治建设就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表现在三个方面: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力普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时空坐标
法
制
进
程
精
神
文
明
1949
共同纲领
1954
五四宪法
1966
1976
造文革破坏
1980
五讲
四美
三热爱
1990
爱国
主义
教育
1997
依法
治国
八二
宪法
2001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
《公民道德建
设实施纲要》
2004
2010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
体系
20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和宪法修正案
2020
民法典
第一部分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
曲折与徘徊:“文化大革命”时期
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
依法治国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大以来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
材料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材料1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共同纲领》
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通过《共同纲领》,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材料4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
材料3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954年,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新中国初期法治建设的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
材料5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至9月28日在北京召开。代表总人数1226人(其中女代表147人,少数民族代表178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会议听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新华网
思考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新中国
初期法治建设的意义。
材料6 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批斗。他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么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说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这掷地有声的话在那动乱的年代显得苍白无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2.曲折与徘徊:“文化大革命”时期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材料7 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 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 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 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8 后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走过一段弯路,付出了沉重代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教训:民主和法制不健全;民主和法制观念淡薄。
思考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文革”
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教训。
3.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背景
材料9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的法制建设方针。
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材料10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做重大修改。此次修宪,比较彻底地剔除了“文化大革命”给政治制度留下的影响,成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冶的基本法律框架。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
成就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思考3: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思考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意义: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放在“国家机构” 之前;体现了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吸取了文化的革命的教训。
关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议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
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不同
4.依法治国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措施:
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和2004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1)背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材料11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法治”与“法制”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
材料1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共十五大报告
材料13 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截至2011年8月底,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司法改革全面展开,司法制度不断完善,促进了司法机关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推动了中国司法工作和司法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正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摘编自陈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历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4.依法治国期:20世纪90年代至2011年
成就:到2011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材料14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的法律法治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材料15 自2004年宪法修改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又有许多重要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宪法修改是事关全局的重大立法活动,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
第一编 总则
第二编 物权
第三编 合同
第四编 人格权
第五编 婚姻家庭
第六编 继承
第七编 侵权责任
附则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人穷不可精神穷
2.改革开放后:物质精神双文明
3.21世纪至今:核心价值要牢记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孟泰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李四光
邓稼先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英雄模范人物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成昆铁路勘探
修建红旗渠
奋斗
精神
2.改革开放新时期
材料16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五 讲: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四 美: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2.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材料17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 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
3.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材料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改革开放新时期(21世纪初)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思考4:谈谈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意义。
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位七一勋章获得者
共和国勋章
时代楷模 黄文秀与黄大年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改革开放新时期(21世纪初)
材料19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 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思考5:运用唯物史观,谈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其产生与社会存在密切相关,其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作用:
1.健康向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法治和德治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
曲折与徘徊:“文化大革命”时期
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
法制建设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
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本课小结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020·江苏高考·13)右图是创作于
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2.(2020·海南高考·1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凝聚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各具特色的时代精神。其中,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
A.一二十年代 B.三四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 D.七八十年代
高考链接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