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咏絮之才”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用来形容女子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
C.王凝之,字叔平,书圣王羲之次子,曾任左将军。
D.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2.下列古人“谦称”“敬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三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
B.朋友的父亲过七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
C.朋友问候张三生病的母亲,张三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朋友询问张三弟弟的去处,张三说:“舍弟刚往泰州城。”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B.元方入门不顾(顾忌)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舍弃)
4.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下面是文学社社长打电话邀请张老师时说的话。画线部分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 )
张老师您好。我校文学社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本应④光临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5.文学常识对对碰。
(1)下列有关《世说新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咏雪》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选自《方正》门。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是个聪明明理的孩子。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为人守时。
D.《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中的“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待君久不至”中的“君”相当于“您”,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C.“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小弟”是称呼比自己小的男性朋友,“小儿”是称呼自己的儿子。
6.我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1)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元方时/年七岁
C.君与家君/期日中
D.元方入/门不顾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撒盐∕空中∕差可拟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待君∕久不至,已去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白雪∕纷纷何∕所似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元方/入门/不顾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元方时/年七岁
D.君与家君/期日中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寔(shí) 太傅(fù) 何所似(sì)
B.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
C.雪骤(zhòu) 俄而(é) 差可拟(nǐ)
D.期行(xíng) 王凝之(níng) 尊君在不(bù)
8.下列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叶 母亲》这篇散文诗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作者对母爱的依恋和赞美,文中写了莲花、荷叶的目的是为赞美母亲而设置生动、感人的情景。
B.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诗中的金色花是印度的圣物,诗歌以神圣而美丽的“金色花”喻儿童,以此为题,点明写作意象和内容,借以赞美母子之爱。
C.《雨的四季》这篇散文写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四季之雨,融情于景,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四季之雨。
D.《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该书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9.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B.与人期行(约定)
C.相委而去(离开) D.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
10.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雪骤(zhòu) 差可拟(chā) 谢道韫(yùn)
B.柳絮(xù) 无奕(yì) 陈寔(shí)
C.太傅(fù) 尊君在不(bù) 非人哉(zāi)
D.舍去(shě) 友人惭(cán) 欣然曰(yuē)
1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候,用“令尊” “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 “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托你的福,我的令妹找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
C.七夕节的别称有女儿节、七月七、乞巧节。与七夕有关的古诗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D.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12.下列古人“谦称”“敬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三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
B.朋友的父亲七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
C.朋友问候张三生病的母亲,张三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朋友询问张三妹妹的婚姻状况,张三说:“舍妹尚待字闺中。”
13.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元方时/年七岁
C.君与家君/期日中 D.元方入/门不顾
1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zhòu) B.未若柳絮因风起(xù)
C.即公大兄无奕女(yì) D.白雪纷纷何所似(shì)
1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撒盐∕空中∕差可拟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待君∕久不至,已去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白雪∕纷纷何∕所似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9.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俄而雪骤。
译:不久雪下得紧了。
B.即公大兄无奕女。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D.元方入门不顾。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20.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
C.尊君在不(bù)
D.友人惭(chán)
二、填空题
2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
期行( ) 在不( ) 相委而去( ) 友人惭( )
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
(3)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
23.填空。
(1)《世说新语》是由____________(朝代)临川王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2)《咏雪》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来比喻白雪纷纷的情景。
(3)《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陈太丘与友期行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三、语言表达
25.七年级(4)班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活动,同学们正在讨论阅读名著的意义。小越在朋友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针对朋友圈中的内容,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名著阅读体验,谈一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26.仿照示例,为谢朗颁发一个奖,并说明理由。
示例:我为谢道韫颁发“才女奖”。以絮喻雪,既点明了雪花飘舞的情态,又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极富神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请你运用下面提供的词语,写一段描写雪的文字,70字左右,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旋转 腾飞 纷纷扬扬 粉妆玉砌
28.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寒雪日内集_________
(2)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_
(3)俄而雪骤_________
(4)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
(5)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
(6)相委而去_________
(7)下车引之_________
(8)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
(9)俄而雪骤_________
(10)左将军王凝之妻也_________
(11)去后乃至_________
(12)非人哉_________
30.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委而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车引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参考答案:
1.A
【详解】A.《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而非他本人编写。故选A。
2.B
【详解】B.“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此处是为朋友的父亲祝寿,对他人的父亲应称呼“令尊”。故选B。
3.B
【详解】B.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顾,回头看。
故选B。
4.B
【详解】①“久闻大名”意思是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不带感彩的词,只是表示自己听闻已久,而自己没有任何感情的投入;本句语境是要表达对张老师的仰慕之心,用“久仰大名”更恰当。
④“光临寒舍”是在别人到自己家来的时候,为表谦虚和欢迎。本句语境是要表达到老师家里去,因此不恰当。
⑥“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用于向老师请教不恰当。
故选B。
5.(1)A
(2)D
【解析】略
6.(1)C
(2)C
(3)C
(4)C
【详解】(1)C项正确,其余各项改为:A.陈太丘/与友/期行;B。元方/时年七岁;D。元方/入门不顾。
(2)C项有误,正确停顿:陈太丘与友∕期行。
(3)C项正确,其余各项改为:A.撒盐∕空中∕差可拟;B。白雪∕纷纷∕何所似;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4)C项朗读停顿划分有误。正确划分应为:元方/时年/七岁。译为:元方当时年龄七岁。
7.D
【详解】试题分析:D项,“不”读音应为“fǒu”。
8.D
【详解】D. “该书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有误,应为“该书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9.D
【详解】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因:趁、乘。故选D。
10.C
【详解】C.“不”是通假字,应读fǒu。故选C。
11.A
【详解】A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B“令妹”是称别人的妹妹。C“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指上元节即元宵节。D“惠存”是敬辞,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赠、惠顾、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1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是否得体的把握。ACD三项正确。B.“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敬称,应把“令堂”改为“令尊”。
1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C项正确,其余各项改为:A. 陈太丘/与友/期行;B. 元方/时年七岁;D. 元方/入门不顾。
1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ABC三项正确。D项修改为:D. 白雪纷纷何所似(sì)。
15.C
【详解】考查对句子朗读节奏的理解。C项有误,正确停顿:陈太丘与友∕期行。
1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改为:“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子侄辈。
1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C项正确,其余各项改为:A. 撒盐∕空中∕差可拟;B. 白雪∕纷纷∕何所似;D.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1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把握。“尊君在不”的“不”通“否”。A项的“女”通“汝”;B项“罔”不是通假字;C项的“见”通“现”;D项的“说”通“悦”。
1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ACD三项正确。B. 即公大兄无奕女。应翻译为:是谢太傅谢安的大哥谢奕(字无奕)的女儿。
2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通假字,通假字的读音要读所通之字。B项正确。其他各项修改为:A.俄而雪骤(zhòu);C. 尊君在不(fǒu);D. 友人惭(cán)。
21. xù nǐ fǒu zhòu qī fǒu wěi cán
【解析】略
22. 不久,一会儿 凭借 离开 拉
【解析】略
23. 南朝宋 刘义庆 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及诗句默写。
(1)《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2)从“撒盐空中差可拟”及“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可提炼出比喻白雪纷纷的两个情景是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注意“撒、拟、絮”的书写。
(3)从文中找到元方反驳友人的语句即可。
24.相比 约定 离开 才
【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1)句意: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2)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约定。
(3)句意: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去:离开。
(4)句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25.【示例】我认为有些名著篇幅确实较长,对于中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从感兴趣的名著入手。经典名著是前人智慧之精华,读名著可以使我们在书里体验不同的人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看名著翻拍的电视剧虽轻松有趣、节省时间,但过于依赖视频会导致阅读能力下降,且无法体会书本文字的魅力,不符合我们长期学习发展的需要。
【详解】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分析小越的言论和朋友圈的评论可知,小越认为名著篇幅过长,读起来费劲又枯燥。小文和小语同意他的观点,前者认为不如看电视剧,后者认为没有时间看书,看视频可以倍速播放,节省时间。针对他们的观点从正面表达自己的看法即可。如:大部分名著都篇幅较长,这样才能容纳更多的人物与情节,反映一个庞大的主题。我们在阅读时,应从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入手,充分培养自己的兴趣,克服畏难心理,进而从名著中获得学识的增长和心灵的升华。看电视剧和视频虽然可以节省时间,轻松有趣。但电视剧和视频会对名著进行一些改编,不利于吸引名著中的精华为我所用。而且过于依赖视频会导致阅读能力的下降,也不利于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26.示例:我为谢朗颁发“文学奖”,以盐喻雪,贴切地写出了雪的颜色、下落之态,更让人感受到雪之“骤”。
【详解】本题作答要在理解古文《咏雪》内容的基础上仿写作答。《咏雪》中,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文章中的“兄子胡儿”就是谢朗,他把“飘飞的雪”比作“撒盐空中”。拟写时要采用“我为谢朗颁发‘XX奖’,以……喻……,……”的句式来拟写作答。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7.示例:窗外,成片的雪花凌空飘洒,忽而如舞蹈般旋转,忽而骤然腾飞,轻灵灵在带着寒气的夜色里悄然旋转而不带半点声息。远处的屋舍掩藏在纷纷扬扬的雪花里,一排排松树只能依稀看见粉妆玉砌的轮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是描写“雪”的文字。修辞方法,可以是比喻,拟人,排比等。“旋转、腾飞、纷纷扬扬、粉妆玉砌”等词语要合理运用。注意字数限制。如:冰凉的季节,腾飞的雪花,柳絮般在苍穹中飘浮、旋转,纷纷扬扬,最后洒向大地。如盐般雪白的颗粒,粉饰着大地,粉妆玉彻的。大地的银装愈发深沉,给予了幼小生命一层层的保护。
28. (1)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 (2)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飘起。 (3)与别人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4)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欣然”意思是“高兴”的样子;“期”的意思是“约定”;“信”的意思是“讲信用”。
29. (1)聚会 (2)像 (3)急、大 (4)凭借 (5)约定 (6)离开 (7)拉 (8)回头看 (9)不久 (10)表判断 (11)才 (12)语气助词,可译为“啊”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因”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凭借”的意思;“顾”的意思是“回头看”;“俄而”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不久”的意思。
30. (1)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3)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4)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导 (5)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管
【详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发生变化等。如:“相委而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31. 大体可以相比 不如,不及 相约同行 才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期行”中“期”是约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