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1 16:1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制度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类型的制度下又包括很多具体的制度。
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的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制度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地方:考察举荐
中央:考试选拔
才 德
两汉
材料: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 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汉朝选官权力来源有哪些变化?
1.溯源
周代
秦代
历史纵横: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
中央——世家大族(地方)
世官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乡里清议
中央
地方
评级 授官
家世
道德
才能
曹魏时期选官权力来源又有什么变化?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
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初创时期选官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并重。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1.溯源
世家大族(地方)——中央
九品中正制
材料: (两晋南北朝以来)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两晋南北朝时期选官权力来源和依据又有什么变化?
中央——世家大族(地方)
家世
道德
才能
——家世
背景: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文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隋炀帝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其地位
2.创新
猜猜它们的用途,这样的设置有何目的和作用?
准考证和考试场所
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
材料二: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无论试诗赋、策论……人才辈出
——孙中山
材料一:(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1、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2、扩大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3、加强了中央集权。
4、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3.科举制评价
小结:
时间 制度 方式 标准 趋势
先秦
秦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品行
中正官
评定授官
初家世道德才能
后家世
分科考试
才学
血缘
世袭
军功爵制
中央任免
军功
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
标准科学公平
方式公开公正
权力集中中央
二、政权组织-三省六部
西汉
皇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九卿
太 尉
中朝决策
外朝执行
1.溯源
南朝皇帝为加强皇权,在制度和用人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
尚书省,自曹魏时始设,东晋南朝沿之。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
中书省,曹魏时为分尚书省之权而设,东晋南朝沿之。且权日重,掌出纳帝命,即起草诏书、政令。
门下省,西晋时始设,南朝沿用。其职责主要是在皇帝身边服侍、保卫、顾问应对。门下之设,原为分中书省之权,故权位极重。
以上机构,在职能上或有重复交叉,其设置也并无定准,但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即至南朝时,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已被划分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尚 书 台
魏晋南北朝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
三公
九卿
皇帝
东汉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皇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西汉
秦朝
皇帝
三公
九卿
【决策】
【执行】
中朝
1.溯源
三省六部制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为什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位置呈这样分布?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礼部
吏部
户部
刑部
兵部
工部
主管科举
主管财政
官吏任免
主管刑狱
主管军政
主管工程建设
、礼仪
不妥驳回
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草拟诏令
审核诏令
执掌诏令
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见解、观点也难免人各有异,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绝”,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以致贻误事机。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一制度,要而言之,就是众宰相在门下省政事堂共同商讨军国大事,消除分岐,统一意见,而后上奏取旨、颁下执行的制度。
——《也谈唐政事堂的创设时间》
政事堂
政事堂(中书门下)设立的作用:
提高办事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效率。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材料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就已经露出雏形,这种职权分割能够起到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作用,避免权臣将各种权力集于一身,同时这种集体负责又能发挥众多官员的共同智慧,减少决策失误,保证政令畅通。但是,在这一时期,三大机构职能发挥并未有机结合,也未形成制度......到隋唐时期,三省制基本稳定下来,并进一步规范化、体制化,从而在中国官制史上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央政权辅政机构。
——谢俊美、田玉洪:《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定,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以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加强了君主专制
提高了行政效率
减少了决策失误
使得中央政治制度日趋完备,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只有机警的读者不难一眼看出,这体系与时下所谓“互相制衡”截然不同。...无论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不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只不过是因为儒教的纪律,促使当今天子在内部制造了些许监督方式来警惕他本身。(如魏征)它代表着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种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组织结构上之力量。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二、政权组织-三省六部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趋势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制度化
合法化
宰相实位转向虚位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政权组织的演变
小结:
时期 征收特征 赋税制度
魏晋南北朝
唐初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以均田制为基础
租调制
租庸调制
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
——“租”
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调”
C.不去服役,可用绢和布代役 ——“庸”
D.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役”
与魏晋相比,唐初的赋税制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作用?
以庸代役
以人丁为主
从租调到以庸代役
不夺农时,人身控制放松
租庸调制
赋税制度
材料:“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中唐名相陆贽
材料: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均田制
根据材料,指出租庸调制为何难以维持?带来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土地兼并
国家收入减少
实行租调制的前提?
租庸调制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以丁身为本”
“以资产为宗”
对人身控制较大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人身依附
进一步减轻人身控制
因需而新·赋税制度
两税法vs租庸调制
舍地税人 舍人税地
以户为征税单位,户不论主客,一律在当时居住的地区登记编入户籍。各户按资产多少交纳户税,多者多交,少者少交;按田地多少征收地税,行商须交纳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的税;除田亩税以谷物形式交纳外,其他税一律折合成钱币交纳;毎年纳税时间分夏秋两季,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
——林燕《浅析唐代两税法及其利弊》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役制度改革,其意义不在于顺应了赋税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扩大税源,使唐政府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而在于立法原则的较为公平,有助于改变赋役负担不均的现象。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兼并日甚一日,贫富分化日益明显,人口大批流亡。依据身丁征收赋役,势必造成兼并之家与失地农民之间以及主户与客户之间赋役负担的不均。两税法实行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变。
——《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
赋税种类繁多,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力役、兵役等繁重,更赋(代役税)繁且重,因此地主得利,百姓未得实际好处。
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两税法

租庸调

魏晋
1.溯源
唐初:租庸调制
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
征收基础:均田制
征收对象:21—59岁的成年男子。
征收标准:人丁
征收依据:账籍制度
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
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租 粟米之征 粟二石 有田始有租
庸 力役之征 20天,可“以庸代役” 有身始有庸
调 布帛之征 随乡土所产 绢二丈、棉三两/ 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有家始有调
“为民制产”
1.溯源
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
账籍制度
账籍制度就是古代人口和经济普查的相关数据统计,每家每户该收多少税、有几位男丁需要服徭役,都记录在账籍中。其中“账”是壮丁册子,是记录服徭役的名册;“籍”是户口册子,是记录交税赋的名册。
搭配得当
互相保障
好搭档!
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
背景:唐代中后期
①账籍制度的松懈与错乱
②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贫富两级分化加剧
③安史之乱等各种因素相互叠加
④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
材料:
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 —《新唐书》
租庸调制不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两税法应运而生。
2.流变
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①“量出以制入”:由中央政府预先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
④分夏秋两次收取
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
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内容:
3.创新
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
新在哪?
③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
①税种:繁杂多项—简化征收
②标准:
以人丁为主
以土地财产为主
“舍人税地”
“舍地税人”
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作用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
两税法的流变
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沒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臣出使经行,力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需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 ——陆贽
材料: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
—陆贽
统一税额取消、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各地税负轻重不均
政府若加征杂税,百姓负担更重
以货币征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
结果: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两税法名存实亡
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
赋税制度的演变
小结:
时间 赋税制度 标准 趋势
魏晋 以人丁为主到
以土地财产为主
人身控制逐渐松驰
不定时—基本定时
唐初 唐中期 明代 清初 租调制
按户征粮纳绢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可以庸代役
按土地和财产收税
取消人头税
按亩征收银两
温情与敬意:“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
延续与变迁:制度创新,遂开先河,帝国强盛,文明扩大
隋唐制度
选官制度:乡选里举—科举考试;
赋税制度:租 调 制—两 税 法;
政府组织:三公九卿—三省六部;
小结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需达。
—《日本书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