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百家争鸣 课堂同步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百家争鸣 课堂同步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0 08:3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2.《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这说明老子( )
A.无为而治 B.主张仁政 C.反对空谈 D.辩证思想
3.“双减”政策的实施既减轻了学生过多、过重的学业负担,同时也维护了教育公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体现教育公平的主张是( )
A.温故知新 B.创办私学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4.《论语·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名言体现了( )
A.“仁爱”思想 B.“无为”思想 C.“兼爱”思想 D.“法治”思想
5.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某历史人物的学习卡片,你认为该人物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6.“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在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出现的根源是( )
A.社会的变革 B.私学的兴起 C.国家的统一 D.学术的繁荣
7.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下“百家争鸣”的观点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C.《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8.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乃是“天下之治道”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9.有位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设计出这样的台词:“治国绝不能空谈仁义,要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他扮演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0.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处叙述的是( )
A.百家争鸣的背景 B.百家争鸣的过程
C.百家争鸣的概况 D.百家争鸣的影响
1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老子主张“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下列选项中属于老子和孔子共同点的是( )
A.老子和孔子都主张无为而治 B.老子和孔子都主张仁者爱人
C.老子和孔子都关注社会问题 D.老子和孔子都主张以法治国
12.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这一言论(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C.实现了思想的高度统一 D.适应了政治局势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一名家解读】
材料一: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爱心”、韩非的“冷眼”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2)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唯物史观——思辨论坛】
材料二: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3)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4)春秋战国是诸侯割据争霸、战争硝烟弥漫的时期,关于战争,各家观点不一请谈谈墨家(墨子)和儒家(孟子)的看法。
【情感升华——家国情怀】
在诸子百家的争鸣中,时局见解、学术论证、治国之道,无不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5)诸子百家留下了很多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言论,请你举例一句,并说明其意义。
参考答案
1.D 2.D 3.C 4.A 5.B 6.A 7.A 8.C 9.D 10.D 11.C 12.D
13.答:(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孟子将孔子“仁”的学说进一步发展成“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3)因材施教。
(4)儒家(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主张“仁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育我们对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谦虚好学。(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 njy.C 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 njy.C om)